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方法制得了脱酰胺小麦面筋蛋白,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及轴对称型分析法表征了所制得的面筋蛋白的结构及界面性质的变化,并对其乳化和起泡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法能更好地保持蛋白形态;脱酰胺后蛋白基团强度发生变化;冷冻干燥法所得蛋白的结构展开程度较高;喷雾干燥法所得蛋白的起泡性及乳化性均高于冷冻干燥法所得蛋白,但起泡稳定性及乳化稳定性降低;脱酰胺面筋蛋白能较好地降低界面张力,其中喷雾干燥法所得蛋白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更高,但界面膜弹性低于冷冻干燥法所得蛋白,可能是由于喷雾干燥中形成了不利于界面膜稳定性的不溶性组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含水乙醇正己烷双液相(TPS)和正己烷单相(SP)萃取的亚麻籽粕为研究对象,通过碱溶酸沉提取分离蛋白,应用质构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研究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双液相技术能明显改善亚麻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TPS分离蛋白的凝胶力学性质得到明显增强;TPS分离蛋白的保水性、保油性、起泡能力和起泡稳定性优于SP分离蛋白,而SP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能力略优于TPS分离蛋白;双液相萃取有利于提高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SP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与TPS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分别为99.7℃与108℃.  相似文献   

3.
 从甘肃玉门油田鸭儿峡油藏样品中分离到3株可降解原油并具有很好乳化活性的嗜热菌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3株分离菌分别为短小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sp. XS1)和白色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 pallidus XS2,XS3)。3株分离菌均可在50℃高温下生长,其中菌株XS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60℃,在pH值为5.5—9.5范围内均可生长,有良好适应性,盐浓度对菌株生长影响不大。菌株XS2同时还具有很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100℃高温,20%盐浓度下,乳化活性均无明显变化。通过对原油降解过程中色谱特征分析,菌株XS2不仅可降解原油组分中的轻质组分,而且还能很好地降解原油中重质组分,提高原油流动性,原油品质也得到大大改善,可见菌株XS2是一株潜在驱油微生物,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具有异味,应用到乳粉中需要实施微胶囊化,故探索利用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油脂的微胶囊制备。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制得的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疏水性来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在油脂微胶囊化前后的结构变化,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降低,疏水性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变强的趋势;由不同温度下制得的油脂微胶囊产品表面油含量、总油含量和包埋率等可知,当包埋温度为50℃时,微胶囊的油脂包埋率最高,达97.72%。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辅助记忆功能的配方乳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鲢鱼鱼肉为原料,研究了超声波、微波、加热处理对鲢鱼鱼肉蛋白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微波和超声功率的增大及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室温下的蛋白相比,35℃加热9 min时的蛋白乳化性提高了36.79%,乳化稳定性在7 min、35℃时提高了14.2%;与未经微波处理的蛋白相比,微波功率100 W、40s时,乳化性提高了1.35倍,乳化稳定性在100 W、30 s时提高了15.85%;与未经超声处理的蛋白相比,乳化性在超声功率160 W,超声时间10 min时提高了56.7%,乳化稳定性在200 W、15 min时提高了9.8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脑外伤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及20名健康人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进行动态的检测比较.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疾病状况.以GCS 8~3分者为重伤组,共15例.GCS 9~15分者为非重伤组,共15例,比较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有无差异性.结果:两组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增高,且于3d达到高峰.重伤组和非重伤组24h内、第3天、第7天、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重伤组明显高于非重伤组.结论: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反映脑外伤敏感的检测指标,并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60℃,相对湿度为79%的条件下,通过Maillard反应进行共价接枝,得到大豆分离蛋白(SPI)-大豆可溶性多糖(SSPS)共价接枝物(SSC).根据糖基化产物在SPI等电点附近(pH=4.5)和中性条件(pH=6.5)下的溶解性将其分成两个组分SC45和SC65,对其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并分析了其浊度、粒径和Zeta电位等物化性质.结果显示:反应后生成大相对分子质量的接枝物,SPI的7S和11S中各亚基均参与了糖基化反应,SSC两个组分的接枝度分别高达41.79%和36.75%;SC45在酸性环境中的浊度显著低于SC65,说明SC45在蛋白的等电点附近溶解性能优越,能有效降低蛋白的自聚集;SSC的稳定性主要是由接入的SSPS分子亲水侧链空间位阻作用提供的.  相似文献   

8.
引入与黎曼流形间的光滑映射有关的能量泛函ΦS,F,得到泛函ΦS,F的第一变分公式和第二变分公式,利用第二变分公式,研究ΦS,F-调和映射的稳定性,进而得到从球面Sm(m≥5)出发的或到达球面Sn(n≥5)的ΦS,F-调和映射的稳定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Alcalase酶解7S富集组分及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lcalase对β-伴球蛋白(7S)富集组分进行了酶解处理,通过对酶解产物溶解性、乳状液粒度分布和热诱导凝胶特性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解度(DH)对产物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初期(酶解30min内,DH7.69%)是影响7S富集组分功能特性的关键阶段,DH为4.53%时,酶解产物的溶解性、乳化性和凝胶性显著改善,中性条件下溶解性提高27.3%,相应的乳状液体积平均粒径减少至0.936μm,仅为7S富集组分乳状液的4.55%,弹性模量增加了158.15%;DH进一步增大,酶解产物的乳化性和凝胶性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低频超声对豆粕蛋白浸出率及SPI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研究低频超声对脱脂豆柏蛋白浸出率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频超声可有效提高脱脂豆粕的蛋白浸出率,用300W、12Hz低频超声处理8min,高温和低温脱脂豆粕的蛋白浸出率分别为73.43%和90.28%,而45℃加热搅拌提取1h,高温和低温脱脂豆柏的蛋白质浸出率仅为49.58%和66.54%;SDS-PAGE和GPC分析显示,低频超声主要影响大豆的7S蛋白组分,并使其发生聚合;低频超声还能明显改善SPI的功能特性,SPI溶液经过低频超声处理,乳化活性增加,但粘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水解度对蚕蛹蛋白酶解物的物化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蛋白质进行适度酶解是改善动植物蛋白原料的物化性质和提高其生理活性的常用方法.研究了水解度对蚕蛹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水解度对蚕蛹蛋白的还原力,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等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蚕蛹蛋白经适度酶解后溶解性得到显著改善,且水解度越大溶解性越好.蚕蛹蛋白经酶解后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均降低,但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增强,水解度增至5%时,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达到最高值,继续增大水解度,反而下降.蚕蛹蛋白经酶解后抗氧化性显著提高,水解度为5%时,还原力和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水解度为15%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继续增加水解度,抗氧化能力反而下降.这说明,对蛋白质原料进行酶解改性时,不能简单的追求高水解度,而应根据产品的要求控制合适的水解度,过度水解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12.
油杆菌W3分离自江苏油田韦5井,能够以稠油为唯一碳源生长,并降解稠油。54℃好氧振荡培养7 d之后,稠油能够完全乳化分散到培养基中,降黏率达到了76.88%,降解速率达到了99.7 mg/d,原油族组分分析发现,稠油中饱和烃,芳香烃和胶质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14%,6.77%和4.33%。该菌与另一株筛选得到的、能够合成乳化剂的地芽孢杆菌W12复配(V_(W3)∶V_(W12)=1∶1)后作用稠油,既能够增强稠油降解效果(降解速率加快,原油族组分含量进一步降低),又能够改善稠油的乳化分散状态(乳化稳定性增强,平均乳化粒径减小56.7%),此时的稠油的乳化黏度为20.59 MPa·s,仅为初始黏度的3.9%。这两株菌的复配增强了稠油降解和乳化的双重降黏效果,大幅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界面张力仪及流变仪研究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乳化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分子结构相似,但疏水基团含量不同;大分子组分相比小分子组分界面活性较弱,形成乳化液的粒径较大,但其体系黏弹性更高,致使乳化液液滴迁移速率降低,稳定性增强;驱油两亲聚合物在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下,界面活性较高,形成乳化液的粒径最小,体系黏弹性适中且稳定,因此乳化液液滴的迁移速率最低,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油杆菌W3分离自江苏油田韦5井,能够以稠油为唯一碳源生长并降解稠油。54℃好氧振荡培养7天之后,稠油能够完全乳化分散到培养中,降粘率达到了76.88%,降解速率达到了99.7 mg/天,原油族组分分析发现,稠油中饱和烃,芳香烃和胶质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14%,6.77%和4.33%。该菌与另一株筛选得到的能够合成乳化剂的地芽孢杆菌W12复配(VW3:VW12=1:1)后作用稠油,既能够增强稠油降解效果(降解速率加快,原油族组分含量进一步降低),又能够改善稠油的乳化分散状态(乳化稳定性增强,平均乳化粒径减小56.7%),此时的稠油的乳化粘度为20.59 mPa?s,仅为初始粘度的3.9%。这两株菌的复配增强了稠油降解和乳化的双重降粘效果,大幅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水解乳清蛋白、大豆肽、海洋胶原蛋白肽、玉米肽和花生肽等不同活性短肽对酪朊酸钠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影响,并优化了其蛋白体系乳化效果较好的复配比例.结果表明,水解乳清蛋白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大于2∶8,大豆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分别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大于1∶9时,以酪朊酸钠为主体的蛋白体系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玉米肽和花生肽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为1∶9时,体系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选用水解乳清蛋白、大豆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复合后与酪朊酸钠复配,采用混料设计试验,确定复配体系乳化效果较好的3种活性短肽的较佳配比为水解乳清蛋白50%、大豆肽40%、海洋胶原蛋白肽10%,3种复合活性短肽与酪朊酸钠的优化复配比例为3∶7.研究结果可为高蛋白饮料中活性短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蛋清溶菌酶(hen egg white lysozyme,HEWL)热处理过程中圆二色谱(CD)和紫外差谱(UV diff.)信号测定,利用蛋白质去折叠二态转变模型,对CD和UV diff.信号进行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拟合,定量获取蛋白质稳定性热力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随pH下降,蛋白质构象稳定性降低.功能性质分析发现:随pH下降,HEWL的酶活性降低,但表面活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升高.进一步,将蛋白质构象稳定性(ΔG_(25℃,water))数据和酶活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蛋白构象稳定性与酶活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呈较好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蛋白质构象稳定性降低引起蛋白质柔性增加,使其铺展到油水两相界面能力提高.该研究为从分子水平定量研究食品蛋白结构和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核壳聚合物聚丁二烯接枝聚苯乙烯粒子,同时在壳层组分中引入了乳化沥青成分,与丁苯橡胶(SBR)协同共混改性沥青.通过对改性后沥青的低温延度、高温贮存稳定性以及橡胶相在基质沥青中分散状态的分析,得到了一种高、低温性能均较好的改性沥青.改性沥青的低温延度超过150 cm,高温贮存离析差小于2.5℃,橡胶相呈点阵状均匀分散于基质沥青中.  相似文献   

18.
由石油大学 (华东 )化学化工学院范维玉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的中石油股份公司“九五”重点科技项目“重油低凝乳化燃料油生产技术开发” ,近日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 ,该技术设计思想新颖 ,技术路线合理 ,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 ,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凝乳化重油生产技术包括乳化剂与添加剂的生产技术和低凝乳化重油生产工艺 ,使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稠油组分 ,提出了稠油组分在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 ,研究结果对乳化油的制备、稠油与原油的降粘开采与破乳脱水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  相似文献   

19.
透明乳化香精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玲 《杭州科技》1998,19(3):22-22
香精亦称谓合香料,根据其形态可分为液体香糖和固体香精,其中液体香精又可分为水溶性香精、油溶性香精和乳化香精。乳化香精通常是将不溶水的油溶性香精通过表面活性剂及乳化设备将其分散到蒸馏水中而制成乳状液。这种香精能使各类油溶性的香料都能在水质溶液中应用,并且能延缓香精的挥发速度和持香时间。因此,目前发展迅速。但这种乳化香精由于油、水两相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香精体系易受到破坏,产生分离现象,导致产品不能正常使用。并且该乳化香精其香基浓度在5%-10%,浓度过高也易导致油水分离,因此其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原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对多相混输管道的流动规律有显著影响.从原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机理出发,系统阐述了混合条件、原油组成及水相组成3个方面因素对乳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混合条件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分散相比例、温度及剪切强度对乳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一般规律;在原油组成的影响方面,详尽阐述了原油的组分(沥青质、胶质、烃类组分、蜡晶、固体微粒、酸性化合物等)影响乳化效果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了各种组分对乳化特性影响的一般规律;在水相组成的影响方面,分析总结了水相矿化度、无机盐种类及水相酸碱度对乳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一般规律.此外,对原油-水两相体系乳化特性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