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大别山碧溪岭石榴石橄榄岩的早期世代粗粒橄榄石中发现针状 (或杆状 )出溶体 ,长度为 5~ 30 μm ,宽度 2~ 6 μm ,沿橄榄石 [0 10 ]方位定向排列 .经综合方法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针状出溶体为含钛铬磁铁矿 ,是β相橄榄石中出溶体 ,它说明该超高压榴辉岩_超镁铁岩体形成的压力不只局限于柯石英_金刚石稳定场 (3~ 4GPa) ,有可能在大于 10GPa以上 (即 30 0km深度以下 )形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95,自引:11,他引:84  
从柏林  王清晨 《科学通报》1999,44(11):1127-1141
对近5年国内,外科学家在大别山-功鲁超高压变质带岩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具体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依据最新资料指出:(1)超高压榴辉岩具两类围结,一类为同样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榴辉岩相岩,另一类为未经历超高压变质的花岗片麻岩;(ii)新发现的橄榄石中FeTiO3的出溶体为300~400km深度上发生的现象,但关键在于证明这种出溶是由于原先在地壳中的橄榄岩被俯冲到300~400km深度  相似文献   

3.
安徽铜陵角闪石堆晶体中的出溶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铜陵地区鸡冠石、金口岭花岗闪长岩的角闪石堆晶体中发现了出溶的针状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研究表明, 堆晶体角闪石主要为韭闪石, 结晶于下地壳. 出溶针状金属氧化物具希勒(Schiller)结构特征, 单个出溶体大多呈针状, 平行[100]的一组最发育; 出溶矿物组合为磁铁矿、含钛磁铁矿、钛磁铁矿和钛铁矿, TiO2含量在0.29%~51.07%. 出溶硫化物颗粒呈浑圆形-长圆形, 多数排列较规则, 近平行的串珠状或较密集的成串分布, 少数呈散点状或单颗粒分布; 硫化物主要为磁黄铁矿, 次为方黄铜矿和黄铜矿, 个别为黄铁矿. 多数样品的出溶磁黄铁矿群体中, 常见少量共生磁铁矿颗粒. 硫化物贫Ni(一般Ni<0.5%, Ni/Fe<0.003), 但磁黄铁矿含铜较高(可达2.93%). 上述两类出溶矿物可共存于角闪石的同一出溶区域内. 角闪石堆晶体中金属矿物出溶体的存在表明本区中生代下地壳岩浆中已溶解了一定数量的S, Fe和Cu等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4.
单斜辉石中富钾出溶体: 对芝麻坊橄榄岩来源深度的限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芝麻坊石榴石橄榄岩的单斜辉石中发现了定向排列的富钾叶片状出溶体相. 综合研究表明, 这种出溶体与金云母的成分相当, 电子衍射也与金云母的指标参数相吻合, 其形状为直径1 μm左右、长度约5~30 μm的叶片. 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 这种与金云母成分相当的富钾出溶体的(001)面平行于单斜辉石的(100)面定向排列, 电子衍射分析该出溶体为1M多型. 高分辨晶格条纹像也显示出层状矿物在[001]方向所特有的堆垛层错的特征. 这种含有1M多型的富钾出溶体的单斜辉石来源可能达到240 km的地幔深处, 因此是超高压板片折返初期降压出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3,5-二甲基吡唑(HPzMe2)在THF溶液中和(C5H5)3Y反应,制得了双核钇配合物「(C5H5)-Y(η^2-PzMe2)(μ-PzMe2)」2(Ⅰ)和「YY(η^2-PzMe2)2(μ-PzMe2)(μ-THF)」2(Ⅱ),后者揭示了一种合成三吡唑基稀土化合物的新方法。化合物Ⅱ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显示,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0798(1)nm,b=1.081  相似文献   

6.
刘育  厉斌  李自运  陈荣悌 《科学通报》1998,43(6):592-596
用分光光度滴定法测定了单-「-6(苯硒基)-6-脱氧」β-环糊精,单-「6-(对甲苯硒基)-6脱氧」-环糊精,单-「6-(邻甲苯硒基)-6-脱氧」-β环糊精,单-「6-(间甲苯硒基)-6-脱氧」-β-环糊精与一系列脂肪醇在磷酸缓冲溶液中,298.15K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并与母体β-环糊精的结果做了比较,从主-客体间的诱导楔合和几何互补等方面讨论了修饰β-环糊精对脂肪醇的键合能力和分子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生大豆盐腺的发现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生长于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入海口处的野生大豆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首次发现其茎叶表面具有盐腺,它着生于表皮外切向壁胞间层外,层出形成,盐腺呈圆球形,体积大小不等,基部有一个小柄,球形盐腺直径约为21.6μm,柄长1.2μm,泌盐孔直径约为5.6μm,其泌盐方式可能有2种,幼嫩盐腺以泌盐孔沁盐,成熟盐腺以整体破碎释盐。  相似文献   

8.
通过热蒸发反应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大面积的四针状ZnO纳米结构材料. 四针状纳米结构具有细小的尖端尺寸, 为六方纤锌矿晶体结构. 在不同极间距下测试了样品的场发射性能, 其开启电场约为3.7 V/μm, 并利用Fowler-Nordheim方程对场发射特征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采用在H2气氛中退火的方法优化了四针状纳米ZnO材料的场发射性能, 降低了开启电压. 研究结果表明, 四针状纳米ZnO体现出较低的开启电压和高的发射电流密度, 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冷阴极场发射材料.  相似文献   

9.
液态亚共晶铝铁合金结构因子的预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θ-θ液态金属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675℃时Al-1.1%Fe(质量分数,下同)合金的溶体结构及其与熔体热历史的关系,并用纯铝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未过热铝铁合金熔体的结构因子的小角部分出现预峰,高温过热后预峰消失;而纯铝溶体的结构因子在过热前后基本不变,也未出现预峰。预峰的出现是液体是存在中程序的标志,预峰直接对应于Fe-Fe原子在中程序尺度上的关联。以晶体结构作为一级近似,就可以构造一个液  相似文献   

10.
取代基的聚苯乙炔高聚物电吸收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晓曼 《科学通报》1998,43(8):889-893
介绍了两种取代苯的乙炔高聚物膜材料,PMSPA-poly「o-(trimethylsily)phenylacetylene」和PMSMPA-poly「o-(trimethylsilylmethyl)phenylacetylene」的电吸收特性的测量;观察到电吸收谱与光吸收谱的二阶微分谱相似,得到其电吸收谱及吸收系数改变量Δα;并由K-K公式计算了出折射率改变量Δn;偏移量x(3)-(ω,ω,0,0  相似文献   

11.
张国栋  许丽生  丁继烈 《科学通报》1998,43(17):1892-1894
研究了由六角形柱状和盘状冰晶组成的卷云在波长为1.38,3.979,6.5和11.03μm的辐射特性与它的微物理特性的关系。卷云的单次散射用Mie散射理论和改进的射线光学理论计算,其辐射特性用累加-倍加法计算。结果表明,卷云在近红谱区的1.3μm,相似性参数及辐射特性与卷云的微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比当前气象业务卫星所使用的3个红外通道要好。因而,1.38μm水汽吸收带在遥感卷云微物理特性及其光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葛高翔  吴静  林其谁 《科学通报》2000,45(22):2409-2412
建立了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体外测活的非同位素方法。通过克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主要磷酸化位点Tyrl173周围20肽的基因片段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蛋白作为底物,用抗磷酸化酪氨酸的单克隆抗体PY99来检测其磷酸化的程度。此方法在专一性及灵敏度上都比已有方法有显著提高。融合蛋白的Km值(10μmol/L)比合成多肽底物的Km值(110μmol/L)要低一个数量级。此方法还可用于测定c-er  相似文献   

13.
橄榄石是上地幔的主要矿物之一,它的相变对于认识地幔不连续面的成因,整个地幔的物质组成和演化、地幔对流、俯冲板片深源地震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中国地质大学地球深部研究实验室多面砧压机进行了2种成分的橄榄石(Fo100和Fo90)在压力为14.1~20GPa,温度为1400℃的相变实验研究.压力为14.8~15.6GPa时,Fo90和Fo100均转变为瓦兹利石(α);而在14.1GPa实验中,Fo90完全转变为瓦兹利石,Fo100则仍为橄榄石(α).瓦兹利石具有2种产状:破碎的粒状结构(粒度大于100μm)和微晶集合体(微晶粒度小于10μm).瓦兹利石拉曼谱图中显示722~723和917~919cm-1特征峰.随着压力升高,实验产物中出现更多的呈微晶集合体结构产出的瓦兹利石,表明实验压力离橄榄石相变边界越远,瓦兹利石成核密度越大,导致体系Gibbs自由能下降,高压相矿物颗粒生长受到抑制.但由于瓦兹利石成核活化能很小,因此实验产物中均有大量呈微晶集合体产出的瓦兹利石.实验产物的显微结构特征对解释陨石中出现瓦兹利石的产状提供高温高压实验启示.压力为19.5和20GPa时实验产物为林伍德石(γ),其中压力为19.5GPa的实验中Fo100中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共存.实验产物林伍德石为自形粒状(颗粒度为10~20μm),三联点结构发育.798和840cmμ1为林伍德石的拉曼特征峰.综合本次研究以及前人地震探测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上地幔复杂结构无法用单一的橄榄石体系相变来解释,其他矿物(如辉石-石榴石)的相变及其与橄榄石体系相变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了该地区上地幔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进一步开展复杂体系(如橄榄石+辉石体系)的高温高压相变实验研究,并在已有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地质-岩石学模型,对探讨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复杂结构形成的物理机理,影响因素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詹季虞 《科学通报》1985,30(1):30-30
一、引言不同的多组元相的合成物的热力学关系必须表作组元成份和温度的函数,这种关系已被用各种相互模型描述。理想溶体模型假设溶体的克分子过剩吉布斯能量G~E为零。Hildebrand假定二元溶体  相似文献   

15.
对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泥质麻粒岩样品中石榴子石的金红石出溶进行报道.该麻粒岩样品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夕线石、条纹长石、黑云母和石英.长石地质温度计在压力1×106 k Pa时给出的峰期温度大约为980℃,表明该样品曾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激光拉曼分析显示石榴子石中的定向针状金红石具有特征谱峰446~448和610 cm–1.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3~4组相互平行定向的针状金红石包体,因此认为它们是在变质峰期后抬升和降温过程中由石榴子石出溶形成.石榴子石出溶定向针状金红石可以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用来指示超高温变质作用,当然也同样对其他超高温变质地体适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通报》1998,43(7):690-690
本刊讯 泌盐是指耐盐植物表皮细胞能产生维持自身生长所必需的颉颃盐逆境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具备相应的泌盐功能.前者将盐分泌出来后,与后者结合形成泌盐系统,如此循环往复,促进泌盐不断进行.这种自我泌盐作用较圆满地解释了植物对盐胁迫适应的生长机制.本文研究了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入海口的盐碱滩地野生大豆(GlycinesojaL.)的盐腺.野生大豆的盐腺圆球形基部有一小柄,发生在茎、叶表皮的外切向壁胞间隙处,盐腺层出形成,体积大小不等.盐腺球部直径216μm,柄长12μm,泌盐孔直径56μm.盐腺泌盐有两种方式:1幼嫩盐腺靠其盐腺的泌…  相似文献   

17.
铁尖晶橄榄石中的次近邻效应和占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科学通报》1997,42(1):72-75
橄榄石是地壳和上地幔最重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在地球过渡带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它可以转变为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尖晶橄榄石.以往曾对尖晶橄榄石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不少的研究.早期的研究表明,尖晶橄榄石γ-Fe_2SiO_4和Ni_2SiO_4以及Co_2SiO_4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有少量Si原子(2%~8%)占据左八面体位置上.后来,傅平秋等使用X射线衍射和M(?)ssbauer效应方法发现,27.5%的Si原子占据在所测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尖晶橄榄石的八面体位置上.我们使用M(?)ssbauer效应方法,对5个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尖品橄榄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铁尖晶橄榄石中次近邻效应的存在,并给出了Fe和Si离子在铁尖晶橄榄石中的占位.  相似文献   

18.
曼桂陨石是2018年6月降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目击降落型陨石.陨石样品具有新鲜的熔壳,内部呈浅灰色,可见黑色冲击熔融细脉.该陨石主要由橄榄石、辉石、长石以及较少的铁镍金属、陨硫铁、磷灰石等组成.手标本虽可见球粒特征,但背散射电子图像显示球粒界线模糊,残余球粒为斑状橄榄石球粒,基质呈现强烈重结晶特征,次生长石粒度较大,橄榄石和辉石的化学成分均一,可判定其岩石类型为6型.橄榄石的平均Fa值为25.1±0.3(n=71),辉石的平均Fs值为21.1±0.3(n=58),金属含量低,属于L化学群.因此,曼桂陨石是L6型普通球粒陨石.曼桂陨石遭受过强烈的冲击,冲击熔脉和熔融囊广泛发育,熔脉宽度可达600μm.熔脉内及边部的长石已经转变成熔长石,且部分长石转变成硬玉;发现辉石的镁铁榴石高压相,与硬玉伴生.根据这些强烈冲击变质特征,将曼桂陨石的冲击变质强度划分为S5级.尚未在熔脉及边部发现橄榄石、磷酸盐的高压相矿物.这些高压矿物相的缺失,可能是由于该陨石在冲击熔融后的冷却速率较慢,形成的高压相矿物发生了退变质.这些特征表明,曼桂陨石经历过强烈的撞击熔融事件,为研究其母体的撞击历史和高压相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幔源岩石的氧同位素激光探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巨晶矿物的激光探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矿物的δ^18O值与世界范围值一致,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方辉石-橄榄石矿物对的氧同位素测温给出了阳离子配分温度计一致的温度。虽然,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幔处于封闭体系条件下的氧同位素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对大别山黄镇朱家冲榴辉岩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显微结构分析,确定出核部原岩岩浆锆石和边部的变质增生锆石。在此基础上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对不同区域进行了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原岩锆石和变质增生锆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原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且变化范围大;变质锆石的重稀土元素含量低(132.2-197.6μg/g),重稀土的分异程度小(Yb/Gd)CN=8.6-11.9),说明变质锆石与富集重稀土的石榴石平衡结晶,边部锆石的Nb,Ta含量为Nb/Ta值分别为0.5-1.4μg/g,0.7-1.5μg/g和0.3-1.3,明显低于核部(Nb和Ta的含量分别为3.8-19.7和2.7-12.1μg/g,Nb/Ta值为1.0-4.6)。这一结果证明边部的变质锆石Nb,Ta特征是与榴辉岩中的峰期变质矿物金红石平衡结晶的结果。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配模式和Nb,Ta等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边部的变质锆石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期间,因此, 锆石的微量元素可以为锆石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