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月鳢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月鳢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 1)无论是水呼吸还是气呼吸,月鳢的耗氧率均随试验鱼个体增大而降低,随水温或气温的升高而升高; ( 2) 月鳢夜间的平均耗氧率略高于白天平均耗氧率; ( 3) 月鳢的窒息点也是随鱼体增大而降低,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 4) 气呼吸在月鳢的呼吸活动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乌鳢(Channa argus)俗称黑鱼、乌鱼、才鱼、湖南生鱼、蛇头鱼等。鳢科鱼在我国仅有乌鳢、斑鳢、月鳢三个品种,其中以乌鳢个体最大。乌鳢营养丰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具有滋补、收敛、活血、去瘀等作用,被视为桌上珍品。由于乌鳢个体大,骨刺少,易切片,所以近年来成为人们秋冬进补的珍品。在粤、港、澳等地区,乌鳢是畅销水  相似文献   

3.
月鳢、乌鳢和斑鳢血液指标、血细胞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月鳢、乌鳢和斑鳢3种鱼的血液指标(血细胞数、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血红细胞大小(红细胞和细胞核的长、短径值)及其外周血红细胞周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血细胞数量依次为斑鳢>乌鳢>月鳢;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依次为月鳢>乌鳢>斑鳢;红细胞大小依次为月鳢>乌鳢>斑鳢。并且这3种鱼外周血细胞都有处于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和分裂期(M)的细胞,表明这3种鱼类的外周血红细胞没有失去分裂能力的特化细胞群,表现出了较强的细胞周期现象;在红细胞分裂能力上,其分裂能力依次为乌鳢>斑鳢>月鳢。  相似文献   

4.
以处于性腺发育期为Ⅲ期、IV期和V期的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雌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该鱼肝脏、血清和卵巢中的磷含量,以磷的含量来反应卵黄蛋白原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河川沙塘鳢雌鱼的性成熟过程中,肝脏中的VTG含量先升后降,在IV期达到最高,其含量为(39.91±3.80)mg.g-1,在Ⅲ期和Ⅳ期,VTG合成比较活跃;血清中的VTG含量逐渐增加,从Ⅲ期的(15.45±1.77)mg.mL-1增加到V期的(33.31±5.57)mg.mL-1;卵巢中的VTG含量也逐渐增加,Ⅲ期到Ⅳ期增长速度较快(p<0.05),是VTG沉积的最重要时期,V期达到高峰,为(422.25±29.98)mg.g-1。研究揭示河川沙塘鳢性成熟过程中,VTG的合成活跃,转运高效,为其大量沉积奠定基础,保证了胚胎发育及后续发育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5.
1.材料和方法(1)材料来源斑鳢:广东省高要县成鱼饲养塘;月鳢:广州市农贸市场;乌鳢:湖北省沔阳县排湖鱼场;泰国野鲮:广东省新兴县鱼苗场;鲮鱼:广州市农贸市场.每种鱼选择健康活泼、雌雄兼有的个体5—11尾(表1).(2)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全部实验鱼均用肾组织作材料:①取材前二天腹腔注射PHA 2mg/200g 鱼;②取材前二小时腹腔注射秋水仙素6μg/g 鱼,③取材前10分钟断腮  相似文献   

6.
月鳢转群应激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4月至6月,在南这智嘉渔业研究所,用短时间内改变饲养环境条件的方法,对月鳢转群应激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温差,酸碱度和水质的突然变化,是引起月鳢应激的因子。采用缓慢改变环境,进行适应性实践养殖月鳢,结果减免月鳢应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月鳢(Channaasiatica)属鲈形目 ,鳢科 ,月鳢属 ,俗称七星鱼、七星佬、点星鱼。月鳢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有滋补强身、活血生肌、利尿祛风、通气消胀等功效 ,药用价值极高 ,历来被医学界推崇为保健珍品 ,享有“保健生鱼”的美称。但其野生资源极为有限 ,为了满足杭州地区的养殖需要 ,于1999年4月起进行了近1年的人工驯养、苗种繁殖和人工养殖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实施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亲鱼为1999年4月市场所购得野生月鳢 ,放入水泥池(1×1.25×2m3)驯养 ,定期换水 ,按雌雄比1:1单…  相似文献   

8.
2017年8月,浙江台州某养殖场的中华乌塘鳢出现皮肤溃疡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病灶部位出血、肌肉溃烂等。解剖发现病鱼肝脏病变呈土黄色,脾脏充血肿大,肠道后端有黄色粘液。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中华乌塘鳢肝脏和脾脏均出现严重的变性坏死。从病鱼体表溃疡部位及内脏分离到1株优势菌并命名为TZ-01,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明TZ-01即为引起本次养殖中华乌塘鳢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该菌株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 agar culture medium,TCBS)上形成圆形菌落,微隆起,呈蓝色或蓝绿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状。结合API-20E快速鉴定、16S rDNA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的结果,鉴定TZ-01菌株为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证实,TZ-01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乌鳢和月鳢的骨骼特征。通过对两种标本的X射线摄影研究,乌鳢具有发育完好的腰带与腹鳍,而月鳢既无腰带也无腹鳍的痕迹,在脊柱和肋骨的形态及数目上也明显不同。对头骨和肩带的整体以及分离骨片所作的解剖观察表明,无论在外形上,犬牙分布上以及许多分离骨片的形态上,都有重要的差异。鳢类各个种通常都是根据鳞片、鳍条以及斑纹等特征来分类的,属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腹鳍的有无。究竟为两属或为一属,学者意见尚不一致。通过对骨骼系统的研究,乌鳢和月鳢具有许多重要的差异,把它们作为一个属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月鳢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养月鳢(Channaasiatica(Linnaeus)肌肉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月鳢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含量18.87%,粗脂肪3.62%,粗灰分1.03%,水分75.56%,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76.1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8.23%,占氨基酸总量的37.08%,游离氨基酸总量1217.3mg/100g,钙0.42%,磷0.86%,钙磷比例为1:2.05,钙含量比鲤鱼等一些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乌塘鳢对性外激素嗅电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中华乌塘鳢嗅上皮对PGE2、PGF2α、17α P和17α,20β P4种人工合成激素和对性成熟中华乌塘鳢贮精囊、精巢、卵巢和性未成熟卵巢4种提取液的嗅电反应(Electro olfactogram,EOG),观察嗅觉对不同刺激物的敏感性以及性成熟度对EOG的影响,以探讨中华乌塘鳢嗅上皮对何种性外激素最为敏感及嗅觉敏感性与性成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性成熟鱼嗅上皮对4种人工合成激素的EOG大小顺序为:PGE2>PGF2α>17α P>17α,20β P,雄鱼对PGE2、PGF2α的EOG明显大于雌鱼(P<0.05);性成熟鱼嗅上皮对4种提取液的EOG大小顺序为:性成熟贮精囊液>性成熟精巢液>性成熟卵巢液>性未成熟卵巢液,它们之间的相对刺激有效性(Relativestimuluseffectiveness,RSE)差异在雄鱼为显著(P<0.05),在雌鱼则为极显著(P<0.01);性成熟鱼嗅上皮对性外激素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性未成熟鱼(P<0.01).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了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不同性腺发育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雌鱼性腺发育过程中,Ⅱ期卵巢个体血清E2的含量最低,Ⅲ期卵巢个体E2的含量开始上升,Ⅳ期卵巢个体E2的含量达到高峰,Ⅴ期卵巢个体E2的含量极显著(p<0.01)下降.在雄鱼性腺发育过程中,Ⅱ期和Ⅲ期精巢个体血清E2的含量都比较低,Ⅳ期精巢个体E2的含量最高,Ⅴ期精巢个体E2的含量下降.雌鱼和雄鱼血清P和T的含量随性腺发育而上升,Ⅴ期卵巢和Ⅴ期精巢个体P和T的含量均达到峰值.雌鱼和雄鱼血清E2、P和T的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高低均依次为6月>10月>3月>1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红树林区3种不同生长环境下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探究其对酸和硫化物胁迫的响应,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野生、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的中华乌塘鳢成体,取血测定红细胞(RBC)含量、白细胞(WBC)含量及其组成、总蛋白(T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强度的酸或硫化物胁迫中华乌塘鳢72h,每隔24h取血检测。【结果】在所测定的10项指标中,中华乌塘鳢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与池塘养殖群体间仅红细胞数量差异显著,而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有5项存在显著差异。红细胞数量差异表现为池塘养殖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养殖群体,淋巴细胞正好相反。水体pH值5.5以下或硫化物含量1 225μg/L以上,即能导致中华乌塘鳢产生急性毒理反应,总体表现为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加,SOD活力降低,GST活力增强,TP含量升高,T-AOC下降,胁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毒理反应强度呈正相关。【结论】中华乌塘鳢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环境的响应与池塘养殖基本一致,一定浓度硫化物或酸会危害中华乌塘鳢健康状况,硫化物和低pH值不是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的限制因子,但仍是潜在的危害因子。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5年4月-2016年3月东海北部单拖生产监测船调查资料,研究了近海小眼绿鳍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大多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东南部、舟山渔场东北和东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7.57 kg/h,资源密度高峰期出现在秋季31.2 kg/h,其次是冬季2.69 kg/h,春季最低0.22 kg/h;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平均体长201 mm(范围为65~373 mm),平均体重163.3g(范围为6~954 g),其中冬季渔获个体最大(150~373 mm,49.3~954 g),秋季最小(103~252 mm,64.8~276 g);主要摄食种类为月鳢、中华管鞭虾、毛虾等小型海洋生物类,其摄食强度冬季最低;性腺成熟度春季最高,其中5-6月为集中产卵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区中华乌塘鳢的天然资源量及其时空变化动态,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区的内、中、外滩各设置一个圆形封闭定置围网,于2013年的4季度(1月、4月、7月、10月)各选择3 d投放被标志的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区别于野生鱼)至围网中,并在次日用诱捕网捕获,基于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评估野生中华乌塘鳢的天然资源量。结果显示,珍珠湾红树林区中华乌塘鳢的全年平均种群密度为(18.74±4.04) ind./hm2,平均生物量为(1.44±0.37) kg/hm2,其中1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10月,其余时间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其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在红树林中无显著空间差异。红树林为中华乌塘鳢提供繁育场,生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中华乌塘鳢天然资源量下降,应加强监管、保护和相关研究,促进中华乌塘鳢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广西红树林区的主要经济动物有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蟹(Scylla serrata)、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鲍罗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弹涂鱼(Periophthalmidae)、(鱼喜)鱼(Sillago)、鲻鱼(Mugilidae)等。本文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生态特征,提出生态养殖的初步模式,同时讨论了生态养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2009年6月至9月连续16次对广东省恩平市锦江河上游主要鱼类群落调查。调查共捕获鱼类3 894尾隶属6目18科39属49种。其中未知种3种,Margalef指数D(I)为4.023 9,D(B)为7.601 4,Shannon-Wiener指数H(I′)为3.952 3,H(B′)为2.401 9;Simpson指数C(I)为0.705 1,C(B)为0.914 3;Pielou指数J(I)为0.331 3,J(B)为0.201 4。其中名特优经济鱼类15种,占种类数的30.61%,包括刺鳅、黄颡鱼、月鳢、胡子鲶、翘嘴红鱼白、黄鳝、鲶鱼、乌鳢、翘嘴鳜、斑鳜、加洲鲈、泥鳅等普通经济鱼类8种,占种类数的16.32%,包括鲫鱼、罗非鱼、银鲴、鲤、草鱼、鲢、鳙、青鱼、鲮等;其他非经济鱼类种26种,不知品种3种,占种类数的53.06%。鲤形目中的鲤、银飘鱼为优势种(IRI≥500),鲫、、寡鳞飘鱼、赤眼鳟、油餐、彩石等为常见种;鲈形目中的罗非鱼属鱼类、子陵吻虾虎鱼为优势种(IRI≥500),月鳢、乌鳢、加洲鲈、斗鱼、溪吻虾虎鱼、粘皮鲻虾虎鱼、侧扁黄(鱼幼)等为常见种;鱼将形目中的食蚊鱼和鲶形目的胡子鲶为优势种(IRI≥500),合鳃目的黄鳝以及外来种观赏鱼(吸盘鱼)、鲶鱼为常见种,鱼类品种调查结果可为恩平市锦江河鱼类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中华乌塘鳢野生和养殖群体血清中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和皮质醇含量以及卵巢、精巢和贮精囊中17α-羟孕酮(17α-P)、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的差异.测定结果表明,雄性野生中华乌塘鳢群体血清中E2、T和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雄性养殖群体(P<0.01),但两者的皮质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中华乌塘鳢血清中E2、T、P和皮质醇的含量在野生和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群体卵巢中的17α-P、PGE2和PGF2α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野生群体精巢中的PGE2和PGF2α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但17α-P含量则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野生群体贮精囊PGE2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17α-P含量则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PGF2α含量两者没有差异(P>0.05).中华乌塘鳢雌性养殖群体血清中E2和T的含量随性腺发育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四种(鱼叚)虎鱼的染色体组型。大弹涂鱼 B.pectinirostris 的核型为2st∶44t。中华乌塘鳢 B.sinensis的核型为4sm∶2st∶42t。纹缟(鱼叚)虎鱼 G.fasciatopunctatus的核型为10m∶28sm∶2st∶4t。项斑(鱼叚)虎鱼 T.trigonoce-phalus 核型为16sm∶6st∶24t。并且将它们与本属其它鱼的核型进行比较,对(鱼叚)虎鱼的核型变化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两种鳢科鱼类声反应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行为生理的方法,记录鱼鳍对声频的反应。实验表明两种鱼有如下听觉特点:可闻频率下限约20Hz,上限:鸟鳢为1000Hz,月鳢为800Hz;最适刺激频率为50Hz;并存在两个敏感区;50Hz附近和600Hz附近;强度阈值极差:乌鳢为41db,月鳟为28.7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