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个F"色彩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在由量词向助词虚化过程中,表“量”的意义逐渐减弱,表示某种语法的意义却逐渐加强,从而使“个”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原来在典型量词用法中不能产生的色彩意义.随着这些功能的变化而产生一。“个F”的常见色彩意义,有表示强调的色彩意义;有表示微小的、表示轻巧的和表示随便的色彩意义等几种。  相似文献   

2.
说“个”     
“个”,本来是常见的表个体单位的量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指人,可以指物;可以用于具体东西,也可以用于抽象的事物。对于一些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都可以用它计量。如“一个人”“一个苹果”“一个阶级”“一个观点”,等等。但是在某些语言环境中,“个”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并不表示计量或不单纯表示计量,因而在确定它的词性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语言特色,英语没有量词却有表量结构,量词问题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汉译"一量名结构"由于受英语表量结构的影响,经常过量使用,因而导致部分欧化现象。翻译是对母语补充、丰富的有效途径,但历史上汉语曾出现过度欧化、欧而不化等问题。目前,汉译"一量名结构"具有恶性欧化表现,具体表现为"过量使用"和"功能不当"。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壮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j■~(33)”就是其中一个,它由一个表示“在、居住”意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分一是介词;二是进行体的标记。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构词方式比较特别的词语,由名语素加量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比如:“车辆、船只、房间、书本、纸张”等,该类词有些自身鲜明的特征,她们自然聚合为一个类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八十几个。本文讲试着考察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与语义特征,简要概述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名量结构合成词的定位我们把这类名量合成词定位成在结构上可以用变换的方式变成“数+量+名”,在语义上,量语素偏重量词而不是名词。“名词后面加上一个相应的量词,使原来的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这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方法,  相似文献   

6.
变换分析对“V 一量N”结构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换分析可以分化句法同构的语法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变换,从三个方面揭示“V 一量N”中宾语表受事和宾语表结果这两种结构的不同,一是量词的范围,二是“一量”结构的性质,三是“一量N”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留学生学习中借用名量词使用时的错误进行分析,指出借用名量词同专用名量词之间在表达上的差异:双音节借用名量词前的数词只能用“一”,“一”的含义是“整、满”的意思,表示多,数量短语和名词之间能加“的”.不能重叠。如果借用的名量词是表示容积、容器的单音节名词则具有了专用量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现代壮语名词在标志客观事物时,往往冠上一个与其相应的量词,这个量词由于单独与名词组合而产生功能转换,即在整个词的结构中,由表示事物单位的功能转变为充当词的附加成分的功能,起到了类属词头①的作用。例如: 例中带点的词在语言运用中,既能作量词使用,又兼有词头的功能,这种兼类现象揭示了量词与词头之间的联系。从发展观点看,这种联系具有历史内涵。据研究,汉藏语的量词是晚起的。王力先生认为,汉语在先秦时代只有少数单位名词(如升、  相似文献   

9.
一、汉语量词的使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指出:“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的应用的普通化,……非汉族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感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俄语、英语等非汉族语言,量词极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数词等和名词直接连用,构成“数一名词组”等。俄汉语在使用量词上的显著差异,使我们在翻译俄语的数—名词组等一类短语时,常须根据词组中名词意义的不同而加用不同的汉语量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数量短语(数词加量词)”和“指数短语(指代词加数词和量词或加其中之一)”。如:  相似文献   

10.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量词"把"由动词"把"发展而来,名量词"把"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集合量词"把"在汉代出现,个体量词"把"在唐代时代出现,文章通过对两种量词"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讨论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的不同的用法和特点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名·量”补充式是词一级的结构方式,含“人口、花朵、船只、马匹”等一批词,是个封闭的类。它的语序特征是,前一语素是名词性的,表示物件;后一语素是量词性的,表示物件的计量单位。如果仅就语序这个形式特征而言,下面的词似乎也都可以归入“名·量”补充式。 1.花束、波束、光束、米粒、豆粒、谷粒、盐粒、饭粒、石块、柴捆、诗集、诗句、乐曲、瓦片、羊群 2.银元、画幅、饭团、纸团、线团、车次、班次,诗篇、乐章,匪帮、面条、线条、万片、画片、木片、地带“名·量”补充式和偏正式的界线在何处?几本有影响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在提_出语序特征之外,对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均有所阐述,一般认为“名·量”补充式词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数理逻辑一阶谓词演算中,作为一种逻辑词采用的量词,不是传统逻辑中的量词,更不是语言中的量词。F中的全称量词任意x的语义为“对于论域中的每一个个体”,存在量词 x的语义为“论域中至少有一个个体”。人类在求取关于不可逐一列举(有限的或无限的)个体域的作为一般性原理的真知的过程中,事实上从来也不曾在逻辑上使用过这样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对人类提出要去逐一确定不可逐一列举的个体域的每一个个体具有什么性质。这样的指令,人类是无法执行的。这样的对外延的无限要求是超乎人类的有限能力和生命的。难怪,A.Church证明了关于,的不可判定定理。  相似文献   

14.
南康客家话中的词缀“子”比起汉语普通话来在用法上更为特殊,功能上也较为丰富,其中又以用在形容词、量词及动词之后显得更为特殊一些,用在形容词之后往往带有上了“使程度降低”的附加意义;用在数量词之后则赋予了“数量减少”的附加意义;用在动词之后,根据动词的不同类型又具有了“不专注、不投入或目的性不明确或出于下意识”或“使人觉得单调、厌倦或者结果不甚明确”等附加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柴奇 《科技咨询导报》2008,(35):107-107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非常普遍。量词除了数量较多,同时还强调习惯搭配,所以很多有心学习中文的外国友人初学时对此感到头疼,即便那些母语是中文的小学生也会被“一块钟表”还是“一只钟表”折磨的抓耳挠腮。所以正确认识量词、准确翻译量词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词法中没有像汉语的“量词”分类,但是有类似的用法和修辞构成。本文将从一定层面上分析两者间的不同结构和用法,当然这些词汇的灵活运用还需要英语学习者潜心收集,深入探悉。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而英语中没有"量词"之称。但各种语言都有办法表达量,只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不同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认知视点的差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认为汉英语的"量"结构差异均为人们的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结构化和类比思维所致。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法书中没有把“量词”单独列为一个词类,但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量”这一概念的表现形式却异常丰富而活跃。本文拟就英语中“量调”的种类,“量”的表现手段及其语用、语义特征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说“得”     
“得”在现代汉语中代表了几种不同层级、不同类属的语言单位,各具不同的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得_1”是一个半虚语素,是判别动词词性的后缀之一,表示“已经得到”的意思.“得_2”是一个普通的能带宾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功能,表示“拿到”、“占有”的意思.“得_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表示“要”或“可以”等多种意思,除具有一般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充当可能补语.“得_4”是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对补语的语用意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凡是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凡是不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叉和词的语法意叉”的语言,被称为“非声调语言”。中国境内有藏语、彝语、壮语、傣语、苗语、瑶语等几十种语言都属声调语言之列。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这些语言声调的起源、构成、发展、变化做过十分精辟的研究,但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比如.声调语言的辅音有“单辅音、复辅音”之分,元音有“单元音、复元音”之分,其声调是不是也有“单声调、复声调”之分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还没有人论证过。通过审听、实验和综舍分析有关语料,所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讽刺小说,其在构词方面颇具特色。该文通过共时历时角度对《儒林外史》中名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动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名量词加后缀“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儒林外史》中带后缀“子”的用法明显带有江淮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