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CDIO教育理念和大纲为指导,探讨了我校新办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的教学改革方法,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传授、模拟工程案例、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经探讨,提出的教改方法可极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培养了学生CDIO大纲中提出的四个层面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个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南、以瓒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电机及运动控制"课程实验的基本情况。对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电机及运动控制"实验教学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及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欠缺与不足,通过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师CDIO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着手,形成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CDIO所要求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高校毕业实践环节CDIO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其能力培养大纲,针对我国应用型高校毕业论文(实习)教学环节中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CDIO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CDIO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理念,其培养大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基于CDIO理念,结合工科高校基础实验教学的特征,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路径:一是从理念更新、机构设置、管理创新方面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二是从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三是从分类发展完善考核晋升机制、注重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实施提升行动。研究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大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近年来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时卓有成效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虽然二者主要针对的学科领域不同,但作为教育理念却有相同之处。对照CDIO大纲,可以发现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的问题所在,而TRIZ理论可以回答"如何做"的问题。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了CDIO与TRIZ的内在联系;借助TRIZ理论中的发明等级划分概念,提出了地方院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的范畴,相应地析出了地方院校开展CDIO工程培养模式的侧重点;建立了将TRIZ的分析工具应用到CDIO的集成模型;指出CDIO工程培养模式得到基于TRIZ理论的CAI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的有效支持,将迅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技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校企合作的CDIO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推进高职院校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高职院校"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CDIO模式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基于课程团队项目即培养学生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与交流和社会——工程大系统4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工程思维缺乏一直为社会和人才市场所诟病,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教改革的重点.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教育理念非常适合工科专业.本文依据CDIO的能力大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Java程序设计》为例,讨论了在有限的教学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对课程建设及具体改革措施,以及如何提高对学生的工程思维、工程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Java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方法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和课程考核方式问题,基于国际最新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与CDIO的4个能力对应的4个Java语言教学目标,并探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新的Java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方面来改革传统的Java语言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4+0"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是一种新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致力于高校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关系的重构,在"4+0"联合培养项目中实施CDIO工程教育对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有积极意义。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切入点,校企共同制定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互关联、互为贯通的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教师CDIO工程教育能力,实现高职本科人才系统化培养过程管理,切实提升高职本科学生CDIO工程构思、设计、运行及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11.
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能力。按照CDIO的这种理念,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践结果,该实验教学体系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四个层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CDIO是一种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理念。针对教学实践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阐述了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CDIO的理念指导,重点探讨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课程教学管理、课外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改革。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基础、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工程系统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及现状,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应用CDIO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要改革工程制图课程体系,二要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优化方法在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广泛,其教学工作在工业工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前的优化方法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环节偏少等弊端。鉴于优化技能是涉及到多门课程的一种综合性的专业应用技能,提出工业工程专业的优化技能教学应该以实践与应用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应用教学。主要围绕优化模型的建模技巧、应用软件教学和解决专业案例等方面培养学生运用优化原理与方法构建大规模优化模型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软件解决实际优化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教学组从学生软件设计能力培养着眼,采用CDIO模式改造课程教学设计,全面引入问题驱动与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工程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陈琳 《科技信息》2012,(11):222-223
CDIO工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模式,它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从工程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随着时代和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中国民航特色专业的交通运输专业,迎来了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痼疾,建立更加适应现代民航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期。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为指导,将四个教育和实践的训练环节与放行评估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相结合,以期建立"本科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培养对象的专业底蕴,缩短未来就业岗位的适应期。  相似文献   

17.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本文基于CIDO理念,阐述了"高等数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高等数学"课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了该专业的建设现状、专业认证历程以及继续扩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借鉴CDIO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选择等,为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工程认证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鉴CDIO教育模式中工程专业的实践项目设计的特点,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按照“技能点-岗位线-企业面”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三级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其应用所需的条件提出了要求,旨在保障该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其本质就是用工程的方法培养工科学生。地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DI"(设计/实现)的能力目标大纲和标准,提出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一体化培养方案,构建以"设计"为导向的三级项目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学生专业能力结构的分层模型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施策略,将计算机专业基本能力细化为若干关键域和关键实践,探讨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