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失地农民的规模在逐年快速递增,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了事关稳定的大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如何客观评价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是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抽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确定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的因素并作为具体测评指标,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素质、社会保障、民主权利及社会态度等方面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测评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测评方法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访问法进行对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和羊山两个区中的失地农民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有: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制度存在着缺陷;农民缺乏各种就业培训;农民自身的素质比较差等。并针对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农民自身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强化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鼓励失地农民积极自主创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失地农民规模越来越大。这部分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身份地位特殊等现实发展困境,再加上农民在整个社会阶层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制度缺陷以及守旧的就业观念等发展瓶颈,致使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严重受阻。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失地农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顺利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永康市的具体情况,对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洪营 《科技信息》2010,(34):12-12
如何合理的安排产业转移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产业转移的成败,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长久国安,因此实现产业转移、当地经济和失地农民的和谐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江苏产业转移过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安置缺乏可持续性、可持续就业缺乏经济基础、社会保障缺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征地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和谐可持续性、就业服务与生活保障的可持续性、失地农民就业及创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汪晓刚 《科技信息》2010,(33):I0145-I0145,I0189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问题。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丛旭文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92-1396
农民失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失地农民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制度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通过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更好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保证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实现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地方经济就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实现失地农民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大,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融合理论视角,当前失地农民市民化面临经济性、制度性和心理文化性障碍,应从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制度,搭建社区融入组织平台等层面为其融人城市社会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和谐型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当前,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与尊重,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民利益流失问题既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也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利益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把农民利益的保护与实现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形成了自身多彩的文化和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其中,婚姻习俗作为各民族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事象,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表现着共同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愿望。文章试就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发电机失磁对电力系统及发电机本身造成的危害,阐述典型判据分析发电机失磁故障的原因及采取的方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1996—2008年间,云南省各个县级行政区的耕地变化情况。运用GIS地统计的自相关性分析,得出云南省耕地变化的时空特性,为我们理解云南耕地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全省的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ndex=0.299 5,显示云南省县级行政区的耕地变化率有较弱的正相关性。局域自相关系数空间分布图,显示云南省县级行政区的耕地变化有六种模式。最后得出结论,每种模式都是经济利益与政策双重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是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角度出发,选取了工业区周边农户作为典型代表,分析了工业区周边农户农地流转现状及特点,发现农户流转意愿主要受家庭人口素质、经济因素及社会保障制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玉薇 《科技信息》2008,(34):230-230
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国的两种家庭组成形式:传统的核心家庭和现代的新式家庭。文章详细阐明了这两种家庭之间的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美国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美国社会家庭观和婚姻观的转变,最终得出家庭模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性质的剧烈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中间环节(乡村基层组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乡村出现了衰败动荡的局面。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乡村治理和经济衰败问题,这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提供了成功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将现代政府权力下延到乡村、直接面对农民的乡村治理结构。"人民公社"虽能有效控制农民,但不能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在后来的改革中放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2004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由以"取"为主向以"予"为主转变,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目标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国家"反哺"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家庭文化的交织冲突的坐标系中,家族,婚烟及生育等观念的变化聚集成农村家庭文化变迁的焦点,观念的变化是农村家庭变化变迁层本质上的原因,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亦即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技术的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石河子垦区,基于Landsat TM图像设计了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技术路线。通过实地调查和以2000年、2008年2时段TM影像为基础开展的研究区农用地遥感监测研究,探讨了垦区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中分类系统的拟定、信息提取与表达、线状地物的扣除及变化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全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和利用程度,阐明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结果表明,基于Landsat TM图像的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