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文学对于知识女性形象的表现和塑造集中出现在朝年代初,作家主要有丁玲、莫耶、马加等。这一时期反映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对女性形象的创造却已达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度。本文将在对解放区文学“尴尬人”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全面考察基础上进行研究。《在医院中》是解放区文学描写知识女性的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揭示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对于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压迫和伤害。《在医院中淘了一位叫陆萍的青年知识女性到一家医院工作,却发现医院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是那样恶劣,以致于她觉得自己渴求自由创造的生…  相似文献   

3.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为丁玲赢得了文学声誉,但她在延安时期创作的作品如《夜》等,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以后新的政权建立而女性命运仍然没有改变的现实,体现了她一以贯之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书写。从这个角度说,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代表了她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完成,女性主义作家丁玲彻底转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作家。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访美散记》和《文学天才意味着什么》两部著作,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丁玲热诚的爱国情怀和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小草精神。丁玲的爱国情怀和小草精神是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小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怎么办?》,是俄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最光辉的典范。它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时写成的。动笔于一八六二年十二月,完成于一九六三年四月四日,其间不到一百一十天。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俄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已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新起的平民革命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里,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已不能激发人们去斗争,而屠格涅夫等作家塑造的“新人”,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平民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不能激励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6.
妓女题材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较受作家关注的题材,老舍的《月牙儿》和郁达夫的《秋柳》即是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两种有关娼妓的记忆,作为主流的苦难记忆与苦闷记忆:前者是与五四启蒙思想合流,后者则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在提倡文艺大众化运动时期,秉持一种继承、批判、超越的姿态。瞿秋白用发展的眼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论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指出:“五四”话语是知识分子与大众隔阂的新的起源;“五四”是欧化与文学宗派主义的起源;资产阶级的“五四”知识分子已经发生蜕变,新的文化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进行。瞿秋白断定,“五四”革命精神必将被继承,“五四”文化革命必将继续。  相似文献   

8.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 ,知识分子很少参与 ,存在着知识分子偏少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知识分子多出身于地主阶级或依附于地主阶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太平天国实行的知识分子政策失误关系密切 ,这一现象对太平天国革命无疑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1):15-18
李洱的《花腔》是一部异于新生代作家远离政治生活中心的文化边缘定位和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的新作,他一反过去对消融于世俗生活场景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出人意料地回视历史,展示自己独特的历史观,以奇异的结构方式对文学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对历史的重新构画中,以新的视点试图寻找出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因而凸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质,被评论界认为对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一部将在文学史和读者心中留下持久回声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启蒙"与"革命"可以说是丁玲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对她而言,"启蒙"所代表的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与"革命"所代表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践是她生命、思想中最重要、不可偏废的两个部分。建国之后,丁玲的作品大致可区分为"革命"系统、"个人自传"系统和旅外散文作品等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作品中依然可看到"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1.
《花腔》是对中国革命史奇特而具有讽刺意味的解读。小说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现代性"诉求中遭遇的困境与尴尬,是"启蒙现代性"被"革命现代性"置换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悲剧性的危机。反思的是"五四"以降,真正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知识者与革命的关系,解构的正是他们参与并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追问了"五四"至建国这段革命进程中知识者的命运如何被革命改写。在反思知识者与革命的背后,是对建国后知识分子更为深重的苦难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先进女性代表,也是新时代新型女性突出的典型。作为中国现代先进女性魂灵的“巾帼精神”,在丁玲身上表现为新妇女的翻身意识、新战士的革命意识、新作家的服务意识和新慈母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不算情书》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一部较为独特的创作,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蕴涵在文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以及在道德压力下,女性欲爱不能、欲罢不止的情爱纠葛。《不算情书》被视为丁玲女士一段独特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段独特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创作之间存在某些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从妇女解放与延安的家庭结构、妇女解放与民族革命的矛盾两方面,来分析当时延安妇女的性别压抑,从而使我们对丁玲的女性意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文学厉史上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它使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步入了历史的新阶段。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以早期共产主义知识份子为领导,以革命小资产阶级为巩固的同盟军,并结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了一条统一战线,共同向封建文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终于取得了决定性  相似文献   

17.
1942年后的丁玲,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坚守艺术,自身遭厄运;坚守政治,文学遭厄运。作为作家,无论丁玲如何选择,结局都是悲剧。对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加以诠释,会有利于我们认清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从被启蒙到自觉选择革命,从革命浪漫想象中的幻想与欲望符号,到革命现实中具身体现的身体之痛,女性的革命选择既不浪漫也不简单。以谢冰莹、杨刚、丁玲等女作家的有关写作为例,相比于男作家的外视观察角度,女作家以女性的真实经验,从内观察和呈现了女性革命选择的多样面貌。既是革命的先锋又是被革命的对象的中国女性,行走的是一条担负着民族一国家大义,同时又承载着个人身体与命运艰辛的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从妇女解放与延安的家庭结构、妇女解放与民族革命的矛盾两方面,来分析当时延安妇女的性别压抑,从而使我们对丁玲的女性意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具体的史料,分析了苏俄三位伟大作家与苏俄领导人的交往,以及由此对各自思想和创作造成的影响,从而探讨了文学与权力的关系。希望作家们能以索尔仁尼琴为榜样,承担起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