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青铜时代又可称为“礼制艺术时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用青铜材料铸造各种“礼器”,这些礼器具有逐渐丰富的以政治和宗教为核心的“纪念碑性”,也可视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纪念碑”。青铜贮贝器是滇文化时期的重器,其纪念碑性来源于铜鼓、铜桶等礼器,最初体现了滇人对权力与财富的占有。在此基础上表达了滇人在军事、宗教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观念。从贮贝器纪念碑性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历程可看出,滇文化时期的滇池区域也具有中国青铜时代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考古发现,揭示了殷商时期古蜀青铜文明的辉煌。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造像,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文化特色,说明古蜀王国在社会结构、礼仪制度、崇尚观念等诸多方面,都与黄河流域殷商王朝不同,在满天星斗多源一统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写下了神奇的一页。古蜀与中原有着长期的交往,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不失主体的文化交流中吸纳融汇了许多外来文化因素。三星堆青铜文明对西南夷与滇文化,都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代以后,青铜编钟的研究与制作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第1阶段,关于青铜编钟的研究开始跳出旧式金石学的范畴;20世纪50 年代-80年代中后期为第2阶段,青铜编钟的相关研究逐渐拓展开来,尤其是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以曾侯乙编钟研究和复制为中心所开展的工作,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青铜编钟的一些模糊认识,将青铜编钟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为青铜编钟的制作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第3阶段,随着青铜编钟考古实物的不断增加,对青铜编钟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青铜编钟的制作与应用也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川南地区古代青铜制作技术,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对四川盐源地区出土的8件铜钺进行了初步的科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铜钺有红铜、锡青铜、铅锡青铜三种材质.以锡青铜为主,舍金配比不理想.制作方式有铸造及热锻两种方式.另外通过器物类型学进行比较,认为该地区的青铜文化与巴蜀文化及滇文化都存在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 夏、商和西周三代曾因其青铜文化高度发达而被冠之为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然而在这辉煌灿烂的文化现象的遗留──今天出土的众多青铜器物中,人们却难得见到几件青铜制作的农具,而展现在人们眼前更多的仍然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下的木、石和蚌等有机质制作的原始农具。青铜时代青铜农具的出土何以如此稀少?这曾是在史学界引起过广泛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说,能否正确破解这个历史之谜,将直接关系到对我国三代社会时期生产力状况的估  相似文献   

6.
根据历史文献及地方志和有关资料记载,以及贵州历年出土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冶铸范模和青铜冶炼遗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阐述贵州古代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及青铜冶铸工艺的产生及发展,以及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7.
AMT及其复合物在青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AMT复合物处理的青铜表面上形成的保护膜,通过电化学方法、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和盐水浸渍试验结果表明其耐蚀性优于AMT和BTA 在青铜上形成的膜. AMT复合物已应用于战国时期青铜文物保护中,使青铜文物呈现"不改变文物原貌"的要求,并将此青铜文物置于冷热和干湿的环境下,历经4 a观察,未发现任何变化.此外,通过XPS、AES和STM分析表明AMT及其复合物在青铜表面上形成保护膜的结构为Cu|Cu2O|Cu+AMT,并由STM分析观察得到膜的微观结构特征是由一种结构单元呈线性,各线型结构单元之间是相互平行或呈一定角度排列在青铜表面上,且层与层之间是交错排列的致密的有机络合聚合物膜,揭示青铜上形成保护膜具有优良的耐蚀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考古发现,研究了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并分析了我国发明这一技术的时间、意义、科学价值及其对日本青铜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西周青铜窃曲纹饰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分析西周青铜纹饰的演变过程,通过青铜器实例探讨了窃曲纹的审美特征并提取设计符号.结果 根据产品设计的要素,将提取的设计符号变形并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结论 青铜纹饰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可以从产品形态的创新、产品功能的表达、产品使用环境的演绎3个层面进行设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之礼乐重器,青铜编钟在中国历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西周以前是青铜编钟的起源阶段,铜铙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真正起步的标志;(2)西周至战国是青铜编钟的发展阶段,青铜编钟的3种主要形制  相似文献   

11.
商代青铜文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青铜文明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和繁盛期,比夏代要成熟和先进的多,与西周以后的青铜文明相比也毫不逊色,有非常鲜明独特的特点,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青铜文明史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内涵来看,商代青铜文明有着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礼制内涵,凝聚着商人的民族特性,对后世礼制的完备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影响力来看,商代青铜文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征服性和包容性,对同时代的周边地区及后世的青铜文明都有着非常深远和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巴人的青铜文化自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历经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逐步发展,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才进入其兴盛时期.与中原地区相比,其时代较晚、规模较小,是巴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族习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3.
宁乡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其青铜铸造技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而是来源于虎方.虎方青铜铸造技术直接来源于二里岗时期居住在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原人.宁乡青铜文化起源于武丁时期,因武丁南征而兴起.古三苗国以宁乡炭河里为中心从殷墟二期开始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14.
青铜爵的造型独特,尤其是口部的设计,前有流,后有尾,流与杯口之间有柱.柱的位置距流根处很近,绝大多数为双柱.作者通过测量陕西先秦青铜爵的流与柱的距离、夹角,以探究青铜爵流与柱的形态关系.将所得数据与先秦古人颅骨测量数据相比较,发现流柱间距与先秦古人的唇眉间距相吻合;流柱夹角与先秦古人颅骨的上齿槽角相吻合.这为青铜爵的饮酒功能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模拟闭塞电池法研究青铜病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模拟闭塞电池法、模拟闭塞溶液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青铜病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青铜孔蚀闭塞区内pH值随通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最终可达3.7;pH值与电荷对数呈线性关系,即pH =6.55-1.82·lgQ;阴离子发生浓集,阳极腐蚀速度增大;青铜中Sn优先溶解;由于Sn2+的水解造成的金属表面pH值的失控和阴离子的竞争吸附,闭塞区内电极表面的腐蚀速率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6.
青铜文化中的技术美及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几件典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析,揭示了青铜器的形式与技术之美,通过对青铜器的具体形态、色彩及纹饰产生的技术的描述,揭示了青铜文化技术美和形式美的同一。  相似文献   

17.
出土青铜器的锈蚀因素及其防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出土后青铜器的腐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深入考察了青铜粉状锈(即青铜病)的生成条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了存放出土青铜器的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与青铜病产生的关系,并指出存放温度的增加对青铜粉状锈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对于青铜病的防治,阐述了青铜器的除锈方法和保护措施。并介绍了有关清除青铜粉状锈的一些新方法,进而对出土青铜器的保护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海水泵用材料镍铝青铜的主要性能,并与普通铝青铜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重点讨论了合金元素对镍铝青铜材料的腐蚀性能、金相组织和铸造工艺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改进铸造镍铝青铜腐蚀性能及铸造工艺性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滇池区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其年代约当战国至西汉时期,数量达五千余件,皆为墓葬出土。这些青铜器连同出土它们的墓葬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展示了当时滇池区域人民的社会面貌,劳动生息状况和民族特征。晋宁石寨山六号墓出土的汉文印章,其上有“滇王之印。字样。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与滇王墓文物有共同特征的古文物命名为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简称为“滇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烧结青铜(90/10)石墨的延伸率及其结构特征,研究了影响延伸率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拉伸青铜石墨不出现缩颈,而在标距范围内出现许多裂纹,试样的伸长是塑性变形和裂纹叠加的结果;降低孔隙度,孔隙球化,粗化晶粒,使延伸率得到提高;用混合粉制得的青铜石墨材料,当石墨含量小于3wt%,孔隙度不大于18%时,延伸率可大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