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江并流”地区像一部反映地球历史的大书,这里丰富的岩石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形地貌,不仅展示了地球上正在进行着的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了众多地球演化的秘密,是解读从古至今许多重大地质事件,如特提斯洋演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  相似文献   

2.
地球表面的形状千姿百态。形成这些地质地貌奇观的根本原因,是源自地球内部的动力。青藏高原厚厚的地壳下,亡的动力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它的地震与青藏高原有什么连带关系?青藏高原继续抬升,如此演化下去,又将对我们生存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想要探索的奥秘。 历经十几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川西藏东地区人工地质测深”科学考察终于正式启动。2000年8月下旬,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椿镛教授的率领下,由 120人组成的大型科考队进军川藏北纬30度线。 这次科考分东西测线和南…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大地、大海和天空的探索变得更深入。地球的大气、海洋、岩石、动物和植物,正在经历着一种大到足以标志着一个世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的开始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些地球科学家看来是“人类世到来了”的标志。如果他们能够证明这一新的地质年代何时开始,那么“人类世”将会被添加到地质历史的第四纪中。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地质学的角度来了解这个已经到来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封面说明     
<正>深部碳循环对于探索地球内部演化、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战略勘探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地壳再循环作用可以将大量地球表层碳带到地球深部,所以地壳再循环在地球深部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起源于上地幔或者更深处的碱性玄武岩可以记录地球深部地质演化的重要信息.橄榄石斑晶所捕获的熔体包裹体可以有效地记录原始岩浆的物理化学信息.对山东杨庄碱性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内的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地质热事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陈汉林 《科学通报》1997,42(10):1096-1099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战略接替地区,因此塔里木盆地油气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塔里木盆地发育了多期地质热事件,这些盆地地质热事件直接影响了盆地油气形成和演化.作者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技术对盆地火山岩进行~(40)Ar/~(39)Ar坪谱年龄研究,获得了塔里木盆地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查明了本区构造热事件的地质年代,并通过Ar在热事件中的逸散程度恢复样品遭受热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生成、演化的关系.1 盆地火山岩~(40)Ar/~(39)Ar年龄谱特征~(40)Ar/~(39)Ar坪年龄谱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形成的年龄,而且能很好地记录岩石形成以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热事件.因此,塔里木盆地火山岩的~(40)Ar/~(39)Ar坪年龄谱的研究能很好地确定盆地地质热事件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寻找大陆俯冲板片的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代末期总结大洋地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而出现的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继承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活动论内涵,引起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但板块构造学说并不能令人满意地阐释复杂的大陆地质现象,更未曾阐明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陆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演化的?这些一直是近年地球科学探讨的热门话题.而特提斯海的启闭关系到中生代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与挤压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Rudnick等人[1]的研究认为,底侵作用可能是大陆地壳增生和地幔演化的重要机制.Davies等人[2]提出岩石层拆离模型,…  相似文献   

7.
编制地球的“万年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几百年来,人类在时间的概念和计时的方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成功地将天文计时和物理计时结合起来使用;然而,在地质的时间尺度上,至今缺乏统一的天文计时标准。为研究地球系统的历史变迁,迫切需要在日、月、年之上,在地球运行轨道的参数中,寻找更长时间的天文周期,为编制地质年代的“万年历”使用。研究的进展表明,近几百万年内可以用二万年的岁差周期,而整个地质历史可以用40万年的偏心率长周期作为地质计时的“钟摆”。本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对地质尺度的时间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姚玉鹏 《科学通报》1997,42(10):1119-1120
1996年10月,法国Rennes大学的江博明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Dobretsov教授联名向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显生宙大陆增生:东-中亚地区的证据”的IGCP立项建议书.该项目受到委员会的好评,最近已被正式接受为IGCP项目,项目编号IGCP420.我国的东北和新疆、内蒙等地区是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地区之一,我国的科学家在项目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现将该项目介绍如下:1 立项意义地球的地壳在太阳系各行星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对大陆地壳的演化存在着两种假说:第一种是假设现有的地壳主体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形成的,通过地幔以稳定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整个历史,都是在地质时期进行的。我们将地球历史过程中生物发展进化的状况,概括地描绘在由老到新的地质年代表里,就是我们常说  相似文献   

10.
翟明国 《自然杂志》2010,32(3):125-129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以5.45亿年为界,之前的称为前寒武纪,它有大约40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漫长的地质时代。之后的称为显生宙,寒武纪就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元。地球陆壳的80%~90%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的,记录了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地质构造事件,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就是研究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别是大陆的形成和增生以及演化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地质》由西藏地质学会、西藏地质矿产局地质研究所主办,西藏地质编委会编辑,在地质学界广大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的支持下于1985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前夕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西藏高原举世瞩目,西藏地质的研究是揭开地壳形成的历史及其演化特征的“金钥匙”,对验证板块构  相似文献   

12.
朱日祥  周忠和  孟庆任 《科学通报》2020,65(27):2954-2965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东亚古大地幔楔形成和华北克拉通破坏,该动力过程引发华北克拉通发生强烈伸展和岩浆活动,广泛形成裂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造成燕辽和热河生物群的繁盛与消亡.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东亚大陆经历了三次短暂挤压事件和两次强烈伸展构造.多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揭示,晚中生代燕辽和热河生物群的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强度、岩浆活动强弱以及盆地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相关性.上述现象表明地球深部动力过程不仅控制了克拉通破坏和地壳构造演化,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地表环境的变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因此,地球生命是与环境协同演化,并且共同受地球深部过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谢树成  焦念志  汪品先 《科学通报》2022,(15):1597-1599
<正>海洋生物碳泵的地质演化是一个涉及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前沿科学难题,被列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如果说现代海洋生物碳泵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海洋储碳的途径和机制并服务于碳中和等目标的话,那么古海洋生物碳泵则更多地记录了它与一些重大地质事件的关系,包括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海洋缺氧事件、生物大灭绝事件等涉及地球整个表层系统乃至地球深部过程的一些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孙伟家  魏勇 《科学通报》2023,(6):573-575
<正>地球、火星、月球等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这是其形成与演化的结果;圈层结构因而记录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诸多地质过程和环境变迁,如岩浆洋冷却、壳幔分异和核幔分异,以及气候和宜居性环境演变等.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可以通过俯冲过程到达地幔甚至是核幔边界,而核幔边界的热物质则能以地幔柱形式上涌至地表.本文着重探讨火星与月球的浅表层和深部结构探测及其未来可能的考量.  相似文献   

15.
张之立 《科学通报》1980,25(13):601-601
推动地壳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的动力问题是地球科学和地震预报的重要课题,有不少人在这方面做过工作,提出了各种动力学说,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转速变化学说虽然能解释许多地质现象,但它在地球内可能引起的应力量级是很小的,不足以引起地壳运动.实际上,转动的地球在地心引力和旋转离心力作用下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应力场.本文基于一个物理模式对存在地壳内的一种基本应力场进行了分析.文中统一用“地壳”来称呼地球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球形成历史和地球表面的改造中,在地球内发生着的内成作用和外成作用中,以及在地壳内各个元素的迁移中,地下水是最大的地质因素之一。深谙地下水的特性、它的成因和移动的规律、化学成分的组成,以及地下水的状况和平衡,对于发展研究地球及其各种外貌的一切地质科学部门,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略论青藏高原的地壳构造和地壳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和中法地质及地球物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地区合作研究所取得的科学成果,使我们有可能对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及其演化作出新的认识和解释。一、高原的构造格架新的资料进一步说明,青藏高原是由欧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分割出来的一些不同性质的构造块体汇聚、拼合而成的一个构造集合体,四周被几个刚性地块所环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构造系统。高原总的构造格局以几条近东西向的构造条块和大型断裂带相间列为特征,中部撒开,两端收敛,西端紧缩,形成“帕米尔构造结”;东部向南急转,形成南北向的“三江褶皱  相似文献   

18.
地质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对地质学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玉鹏  柴育成  马福臣 《科学通报》2004,49(18):1919-1924
地质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 在经历了板块构造理论革命后, 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环境变化、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科学命题; 随着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在各自领域的深化, 并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上相互结合, 形成了关于地球系统的新兴领域, 成为地球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地质学家将在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记录、地球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固体地球内部与地球表层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现代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互馈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研究理念上, 从“将今论古”的认识过程, 发展到以地质记录为现代过程及未来预测提供启示. 我国地质学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积累, 如能抓住发展的机遇, 可能出现新的繁荣时期, 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李曙光  黄方  李晖 《科学通报》2001,46(17):1487-1491
应用地质、各市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3个方面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岩石圈撤拆离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时代,大别山超高压变质(UHPM)岩第1次快速冷却时代(226~219Ma)与秦岭-苏鲁地区同碰撞花岗岩年龄(220~205Ma)的一致性,说明UHPM岩石第1次快速抬升与俯冲板块断离有关,因此它们的第2次快速抬升(180~170Ma)需要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同时导致大别山170Ma左右的岩浆事件,此外,早白垩世(130~110Ma)大别山穹隆的迅速隆升及相对应的大规模岩浆事件也需要另外一次岩石圈拆离,碰撞后幔源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事件源于深部软流圈地幔上涌,辉石-辉长岩随MgO降低,SiO2也下降的分离结晶演化趋势,及典型的下地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一幔源岩浆在侵入地壳之前曾经历过岩浆的板底垫托(underplating)过程及与下地壳相互作用,岩石圈拆离可能是引发造山带碰撞后地幔上涌及岩浆板底垫托事件的原因,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地震层析结果显示,大别山南北两侧岩石圈均已显著减薄,除合肥盆地靠近郯庐断裂部分的岩石圈减薄可能与新生代玄武岩事件有关系外,因为大别山缺乏新生代玄武岩事件,大别山区的岩石圈减薄可能主要是岩石圈拆离造成的,此外,在40km处该带普遍存在一薄的低速层,以及该带白垩纪存在盆地 穹隆 盆地的耦合关系,均显示了该造山带两侧曾发生了岩石圈拆离和岩浆板底垫托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体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问世呢?婴儿从母亲怀胎到呱呱堕地约需九个多月,但其成长的全过程一要受一整套遗传指令的制约.另一方面,让生命的最简单形式从原初地球上存在的前生物化学“汤”中演化出来,2~4亿年的漫长岁月够不够呢?某些研究早期地球的科学家认为,地壳冷却到足以发生化学演化并有生物体出现的明显证据,2~4亿年是短促了些.他们认为,生命一定是从地球以外的某个场所来到地球上的.这一称做胚种论的概念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