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中生代有尾两栖类一新种: 道虎沟辽西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原 《科学通报》2004,49(8):814-815
有尾两栖类化石在中生代十分稀少且多数残破.我国近期报道了5属5种保存骨架化石的中生代有尾类,因而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它们都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中.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尾类相比,我国种类具有时代早、化石较完整以及分异度大等特点,对研究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和散布具有特别意义.在我国已知中生代有尾类化石点中,内蒙古道虎沟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已报道了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2属2种.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争论很大,  相似文献   

2.
四川广元恐龙化石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奎 《大自然探索》1998,17(2):49-52
应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四川广元河西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辽西义县组单子叶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正尧 《科学通报》1997,42(16):1764-1766
自1986年以来,我们陆续收集到大量辽西义县组的植物化石。其中以银杏类(包括Baiera,Sphenobaiera,Phoenicopsis,Czekanowskia,Solenites,Leptostrobus等属)和松柏类(Pityolepis,Schizolepis,Podozamites)为主,木贼类(Equisetites)、真蕨类(Coniopteris,?Ruffordia)和苏铁类(Tyrmia)都不多。最令人关注的是出现少数被子植物和似被子植物化石。这些化石曾给国内外许多古植物学家看过或进行过讨论,本文先将几种单子叶植物化  相似文献   

4.
腕足化石壳体结构不同,蕴含的氧、碳同位素信息有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心清  万国江  黄荣贵 《科学通报》1999,44(15):1651-1657
通过对四川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吉维持阶无洞贝科化石2种内壳层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发现同一化石2种内壳层由于结构不同,保存程度也稍有不同:纤维层中含有沿纤维晶体长轴方向展布的后期改造显微裂隙充填物,而棱柱层中很少存在。  相似文献   

5.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4):338-338
最近一段时间,在东北辽西大地上频频传出古生物新发现的捷报.从孔子鸟[1]到中华龙鸟[2],从原始祖鸟[3]到原始兽类———张和兽[4].还有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5].这些发现一次次震惊了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世界两大权威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也纷纷抢先报道关于中国辽西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报道的王原等人的论文———“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化石”一文(p407~411),为辽西的脊椎动物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类群,这就是无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俗称蛙类)在脊椎动…  相似文献   

6.
华北蓟县长城群团山子组叶状宏观化石的发现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士兴 《科学通报》1995,40(12):1122-1122
在我国蓟县年龄约1700Ma的长城群团山子组,虽早已有存在宏观化石的初步报道,但一直未被公认.作者们通过近年来的进一步工作,不仅于1993年8月开始在该组发现了大量可靠的叶状宏观化石,而且目前已基本上确定它们都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多细胞藻类化石,特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方德声 《科学》2006,58(2):28-28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年2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与合作者于2006年2月9日的英国Nature上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霸王龙类——冠龙。冠龙化石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出露的石树沟组.地质时代大约为1.6亿年前。冠龙代表最原始的霸王龙类,把霸王龙类的确切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同时,冠龙化石也是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虚骨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疑源类埋藏后收缩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英 《科学通报》1990,35(20):1572-1572
近年来作者用岩石切片法研究我国前寒武纪页岩相微体化石。在显微镜下通过对大量平行层面的岩石薄片的观察,发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疑源类化石具有埋藏后收缩裂缝。这种现象以前还没有报道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脉羊齿类植物的迁移和扩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元 《科学通报》1991,36(21):1644-1644
脉羊齿类(Neuropterids)是石炭纪较为丰富的种子蕨类植物主一,曾被当作欧美植物区的典型代表分子看待,长期以来,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常以该类值物化石在欧美地区地层中的分布为准则,用以划分和对比欧美以外地区含该类植物化石的地层,以致酿成不应有的差错,近年来,我国发现的大量新材料表明,该类植物化石的始现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钙质超微化石最为引人瞩目,因为尽管该类生物现代有一个属(Hymenomonas)生活在淡水中,但其不具钙质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化石,故一般认为钙质超微化石为典型的海相化石.本文无意再从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形态特征及生态分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究,而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锶同位素分析方法,以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为材料,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类化石生活的环境.1 材料与方法样品取自山东济阳拗陷6个钻孔的沙河街组(图1).通过分析发现钙质超微化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其数量丰富,但属种单调,主要为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图2).产钙质超微化石的岩性主要有钙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岩,其中以其“黑”、“白”相间韵律纹层的钙质页岩中最为丰富,灰白色的钙质薄层几乎全部为钙质超微化石(图2),而暗色的泥岩层则为沟鞭藻及其他有机质,不含超微化石.首先对每个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挑选了10个超微化石最丰富、成岩作用影响最  相似文献   

11.
《科学24小时》2011,(6):52-52
日前,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发现一支新恐龙物种暴牙龙。这种恐龙的骨骼化石是在新墨西哥州享有盛名的恐龙化石挖掘地点“幽灵农场”发现的,科学家认为暴牙龙可能是早期掠食性恐龙(生活在现今的阿根廷和巴西)和之后霸王龙等兽脚类恐龙之间“缺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11,56(15):1240-1240
象类化石历来引人注目, 但大部分的发现都是一些零碎的牙齿, 完整的头骨少之又少. 最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世骐和邓涛报道了发现于甘肃和政地区的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新种头骨化石, 该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http://earth.scichina.com/cn/dqml.asp)2011 年第4 期上. 这件标本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象类头骨化石. 广河豕脊齿象的时代约为1600 万年前的早中新世晚期, 时间已接近于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象类(党河铲齿象下颌, 约2000 万年前), 而众所周知的黄河象的生存时代不过约250 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古胚胎化石——寒武纪大爆发的历史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崇玉 《科学通报》1998,43(17):1793-1794
在动物学中,通常把动物个体发育中从受精卵到孵化的这一阶段称为胚胎.现代胚胎学系研究生物胚胎的学科.而化石胚胎学在以往的古生物学研究中尚未被重视,其原因在于除脊椎动物外,无脊椎动物的卵及胚胎个体微小,且无矿化的外壳包封.因此,它们难以保存为化石,更难以为研究者所发现和认识.迄今为止,已报道的少数几例无脊椎动物卵化石仅为微小球状体,缺乏可鉴定的特征[1].胚胎化石更为罕见,已报道的一例为中寒武世的微小球体.其表面具多边形结构,该结构被解释为节肢动物胚胎的囊胚细胞[2].但是,这一报道由于化石数量较少,且保存质量较差,未能反映…  相似文献   

14.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科学通报》2010,55(32):3081-3088
在过去20年中, 对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关于这一演化假说仍然存在一些反对的观点, 其中一个反对证据来自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记录. 从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看,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发现于晚侏罗世, 而在侏罗系地层中却很少发现应当是它们祖先类型的虚骨龙类化石, 这暗示存在着一个“时间悖论”——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本文回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近10年来的一系列发现表明, 虚骨龙类主要类群在侏罗纪中晚期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化石地层分布和兽脚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的一致性, 并且有力反驳了所谓的“时间悖论”.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支持了暴龙超科和阿尔瓦兹龙超科处于虚骨龙类相对基干的位置, 甚至暗示一个新的关于副鸟类的系统发育假说: 始祖鸟、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攀龙类、其他鸟类以及窃蛋龙类形成另一个演化分支. 特征演化分析表明, 副鸟类的基干类群可能在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演化出与树栖以及飞行相关的特征. 未来更多侏罗纪虚骨龙类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一个更加精确的鸟类起源和演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12,(6):10-10
古生物学家最近发现了一头雌恐龙的遗骸化石,它可能是为保护自己的蛋而死的。这是首次在距离阿瓦拉慈龙骨架残骸化石很近的地方发现恐龙蛋化石。  相似文献   

16.
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市,以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及含化石地层为主要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由上河首古生物化石园区、四合屯古生物化石园区、凌源大杖子园区、AAA级的凤凰山园区及槐树洞风景区组成,中心园区规划占地67公顷.  相似文献   

17.
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在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发现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尹崇玉  岳昭  高林志 《科学通报》2001,46(12):1036-1039
通过醋酸浸泡法,从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含化石的残渣中挑选出磷酸盐化实体化石,鉴定为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与大量已报道过的后生动物休眠卵和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的卵裂球共生。化石形态为扁球形,大小与已报道的胚胎化石相似,中间发育一向内洼陷的孔状结构,呈现由囊胚内陷向原肠胚过渡的形态特征。这一发现使目前争议较大的陡山沱期动物胚胎化石得到进一步确认,为研究相关化石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8.
四川广元河西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集群死亡原因研究李奎蔡开基张玉光(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广元河西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是一个以蜥脚类为主,并有虚骨龙、肉食龙、剑龙以及鱼类、龟类、鳄类、蛇颈龙类等的古脊椎动物群。化石保存于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北京平原区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建立了14个组合带,反映了本区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大约11个古气候演变阶段。在冷期因气候干燥,环境中水量减少,腹足类化石以陆生肺螺类最为发育;在暖期水生双壳类较为发育,腹足类群明显繁盛,以水生种类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冷暖交替的软体动物组合,反映了本区第四纪时古气候的变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国内一家著名的晚报曾发了一则附彩色图片的《蜂巢化石花粉幽香》新闻,上称:“……发现了一个蜂巢化石……人距蜂巢30厘米,就能闻到一股花粉的幽香……用刀刮出石粒晶莹通透,用嘴品尝香甜无比。”至于化石来历则更神奇:“……广西百色高山悬崖上有一株老树生长着一个怪果……经受风吹雨淋,几十年不下掉。老农几经波折,攀上1000多米崖顶割下果实,原来是蜂巢,已结成石……据化验,此化石已有数百年历史……”从常识去判断,这个蜂巢不可能是化石。众所周知,没有化石是长在树上的,而且,既然成了化石,就没有可能还有“一股花粉的幽香”和“香甜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