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发展的优势以及目前闽台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闽台两岸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深化合作、现代服务业发展、两岸农业贸易合作、旅游经贸合作等方面提出闽台经贸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从而带动了两岸旅游业的发展。福建作为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一个省份,与台湾地区关系密切,在两岸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一直处于先行先试的地位。在合作共享理念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旅游业合作共享是闽台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该文通过分析闽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两岸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闽台旅游业合作共享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闽台旅游业发展,推进闽台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跨境电商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两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两岸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得到了两岸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海峡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跨境电商法律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通关成本高、出口退税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该文主要对海峡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促进海峡两岸跨境电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福建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的政策,致力于将自贸区建设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也将重点推进闽台服务业合作。"十三五"期间,福建将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改革,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由于福建省长期注重发展制造业,致使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闽台服务业对接出现障碍,福建自贸区的建设为两岸服务业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给闽台服务业对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闽台服务业合作的现状分析,为更好地把握在ECFA框架下闽台服务业合作的新机遇,福建省应在相互交流、互利共赢的前提下,构建闽台服务业合作机制,促进两岸服务业优势互补,加强人才培养及交流,优化政策软环境,拓展通道作用,引进台资金融机构以及推动闽台会展业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岸开放政策的不断放宽,两岸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加强闽台职业教育合作,能增进彼此友谊、促进文化融合、加强交流互动、吸收职教经验,有利于实现双方互补共赢、维系两岸同胞亲情、遏制文化台独蔓延、引进台湾高端人才。在分析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对两岸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校际交流关系愈加密切、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等发展现状,提出深化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即引导社会观念、强化政府作用、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开展师资互派,由此构筑闽台职教交流的长效机制和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7.
福建是对台经贸先行区域,闽台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ECFA的签署为闽台金融机构互设、深化资本市场合作、共建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和综合实验区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和平台。但后ECFA时代,闽台金融合作也将面临区域竞争增强、开放程度差异以及监管难度增加等挑战。福建应以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闽台金融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经贸教育融合已成为大趋势,两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通晓两岸经贸规则、能够适应两岸经贸合作环境的创新型中高级专业人才。基于两岸教育合作实践,该文着眼于两岸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和互补,以闽台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为例,探讨"双创"教育背景下两岸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而实现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闽台科技交流合作日趋密切,在两岸科技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已在2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专业交流,合作步代明显加快。 1994年2月上旬,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科技界应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先锋。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地理上的优势,应当更加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对台工作,做好两岸交流的文章。 同年7月,为进一步组织开展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由福建省科委牵头组织的“福建省闽台科技交流协会”成立,这一机构的诞生,为推动闽台科技交流的深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自贸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背景下,应用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分析福建和台湾服务贸易产业特点,探讨闽台服务贸易合作方向,发现闽台间可以通过港口间合作提升运输服务竞争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适当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和优化两岸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等方面加强闽台合作,为两岸贸易合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竞争、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中国企业与世界经济融合、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四方面总结阐述了跨境电子商务这一业态的发展态势,指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许多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重要战略选择。分析了电子商务在通关结汇、成本、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强化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创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创业融资、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与不足,阐述了在中国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分析了政府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两岸学历和学分不能互认、两岸联合办学制度、政策缺失、联合办学模式固定、合作层次低、双方办学理念存在差异、实际操作对接不畅等问题。为推进联合培养人才的进一步发展,闽台高校应该加快推进两岸学历、学分的互认进程,制定与建立相关的政策条例与保障体系,创新两岸联合办学制度和办学模式,缩小办学理念差异。  相似文献   

14.
闽台两岸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差异驱动服务外包的需求,两岸服务外包合作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需要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提升双方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闽台两岸服务外包的合作,应基于初级合作方式,大力发展战略型合作方式,努力开拓创新型合作方式,把闽台地区建设成亚太地区集劳动、资金和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5.
谢观霞 《创新科技》2019,19(4):67-72
随着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设立、政策的倾斜以及河南省自贸区的建设,河南省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成为目前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已有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二者的关系;其次根据统计相关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障碍;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在不改变原有自然地貌,运用当地资源,将乡村生态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旅行中获得满足,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转型的业态。当前两岸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合作仍处在探索时期,该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评估闽台生态旅游协同创新的优势、劣势、环境机遇和外部挑战,提出闽台开展生态旅游合作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林璋 《海峡科学》2003,(2):14-15,18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海峡两岸共同努力,闽台农业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加入WTO以后,两岸农业都面临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剧烈竞争的严峻挑战.本文从闽台农业合作为我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入手,展望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景,进而提出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伴随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因此对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无论是管理方式与管理模式,还是管理理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该文阐述了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跨境电子商务赶上了发展机遇。但由于跨境物流退换货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等一些原因,物流服务水平不高,阻碍了跨境电商发展。笔者对大数据、跨境电商物流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了建立跨境物流海外仓库,建立跨境电商大数据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建立物流联盟,加强对跨境电商物流政策支持,加强跨境电商物流人才队伍建设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增长引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日益崛起,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闽台两地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福州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已经成为推动两岸交融特别是闽台融合的助推器。海交会作为大陆最早举办、规模最大的两岸经贸展会之一,在推动福州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该文在总结海交会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知名的会展举办模式和海交会所处的客观环境,提出基于闽台融合背景下的海交会发展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