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卞孝萱先生治学特点作了概括性地介绍:一、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二、一以贯之、系统严密的学术构思;三、材料丰富与精审独断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龙岩师专学报》2010,(1):F0002-F0002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有起码的基本训练,要求从幼年、少年就要打下基础。好像唱京剧,不论生旦净末丑哪一个行当,都要自幼喊嗓子、练腰腿功夫一样,有些功夫须要从小培养、锻炼。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问大家、东方学大师,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他的“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真理愈辩愈明,不要怕争论,不要怕异议”等许多治学理念和方法都值得人们认真总结、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凌灏 《科技信息》2013,(4):132-13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原有的治学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更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学模式改革,本文提出了教授治学的理念,并界定其内涵,最后论述了笔者对加强教授治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科技发展源于创新、基于实干。创新与实干均涉及理念和方法两部分,其理念可谓之“治学之道”,其方法可谓之“治学之术”。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对科技研究的深入思考,阐述对“治学之道与治学之术”的感悟: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大胆创新、严谨求实、深入求精的科研作风,要有锲而不舍、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以“五用”的素质标准不断审视自己,努力达到“学、研、悟”治学三境界,登高望远、眼观全局,践行“科研三字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李潢著作的研究,概括出了他的治学方法、思想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能诗善书、才学横溢的大学问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有着自己的治学方法:一是博与专、中与西相结合;二是质疑、择书、自修与求友相结合;三是德智体相结合;四是提倡自由讨论、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五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毛泽东青年时代形成的治学方法一直影响到他的一生,其大学问家的特点是他领袖人格魅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赵翼文史兼擅、博通古今,其治史,既不同于吴派之整辑排比、参互检讨,也不同于皖派的字斟句酌、讲求古义,而多以史为鉴,裨益于当今之治理。其为学,每每能体现出一种理性的自觉,更多关注的是有用于世、有益于人,选择了一务既做学问、又不使学问流于空虚无用的独特治学路径。其为文,所思考的也是以文字“补时阙”。即便考据之学,也少枯涩,而使之带有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大众化色彩。赵翼学风的涵养,与清代学术发展及地域文化关系密切,研讨其治学特点,可管窥清代学术内涵的一个侧面,亦有补于今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阅读推广与治学的关系,阐述了图书馆是开展阅读治学的主体,探讨了阅读的种类以及何为治学、如何读书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在阅读治学中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12.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形似和神似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对形似和神似不同观点的重新审视和回顾,就敞开了一条通向诗学真理的通道。大艺术家苏轼的神似之思,即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神似之思的爬梳乃至于归结,意味着顺着苏轼的神似之思,正在走向诗学真理的逐渐澄清之路  相似文献   

14.
苏洵在《仲兄字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现代写作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写出平淡自然的学作品有两种可遵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苏轼作为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尽管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苏轼的词作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融合了儒、佛、道精神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他能坦然笑对人生,并从容跨越种种风雨,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7.
苏轼书法在南宋南渡后的复兴和意义的彰显,不仅仅是书坛本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政治的推助。人文环境和气氛的变化对苏轼书法的接受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气藏含水饱和度高、气井单井产能低、稳产困难的现状,急需优化调整生产方案提高产能。为此,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其次,在地层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岩心的气-水两相、气相单相的渗流特征,并确定了气藏开发的渗透率下限。研究表明,与孔隙度、孔喉半径相比,孔隙类型对渗透率的影响程度更高;随着含水饱和度的提高,气相流动能力大幅降低;束缚水条件下,孔隙型岩心内的气相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当生产压差为16 MPa和20 MPa时,对应的渗透率下限分别为0.34、0.27 mD。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含水饱和度、提高储层渗透率或生产压差的方式提高气井产能。该研究对掌握低渗气藏的气相流动特征、优化调整生产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词风至苏轼有了新变,他以词表现充沛激荡的主体精神、激昂热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宏大超达的哲人思想,把词的主体意识格调与境界引入新高。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苏词主体意识的强化作一番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章惇与苏轼都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二人同榜及第,初结于陕西,交往颇多,关系密切。熙宁初年章惇参与变法,苏轼因反对变法而与其疏远。绍圣年间,章惇当权,几乎贬苏轼于死地,早年之谊不复存在。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两人的关系由交善到交恶,这充分反映了政治局势对士大夫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