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的新技术,而适应症的选择是应用该技术的关键。本文通过121例CT图像观察和治疗结果分析,认为单纯椎间盘突出和膨出合并相应临床症状者为该技术的绝对适应症;上述合并轻度椎体退行变者为相对适应症;而对伴有骨性椎管、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突出或膨出椎间盘有钙化、积气,游离椎间盘碎片一项者,即视为禁忌症。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科学的公式来解释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积气的根本原因及处理的办法,提出使用汽水分离器解决积气问题的全新方法,为以后高层建筑中央空调水系统解决积气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供颈椎椎间盘与相应椎管及内容物关系的参考数据。万法:采用41例新鲜尸体制作横断层标本。选取40例正常MRI扫描图像与80例临床具有颈椎椎间盘症状患者的MRI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MRI正常组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组在同一椎间盘层面积椎面积/椎间盘面积、椎管矢径/椎间盘矢径、硬膜囊关径/椎间盘矢径等三项比值差异更为显著。结论:以上三项比值的改变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背痛致使工作能力丧失的最 主要病因。建立经济、可靠、重复性好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椎间盘退变病理生理学变化的首要前 提。因此,综合分析和评价近年来常用的实验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方法,对制备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在实践上 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基于中国人骨骼特征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关键尺寸设计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假体型号选择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颈椎间盘尺寸测量方法,利用正常中国人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测量1 600例中国人颈椎C23、C34、C45、C56、C67全5个颈椎间盘的6项尺寸参数(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横径),统计分析中国人颈椎间盘尺寸特点。结果显示:正常中国人颈椎间盘高度随年龄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年龄组39~48岁存在极大值。颈椎间盘节段自上而下,6项尺寸参数值均相应增大,且除椎间角呈指数规律变化外,其他各参数均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同时,女性颈椎间盘各项尺寸约为男性相应尺寸90%。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现有颈椎间盘髓核压强测量方案在准确性或实施难度方面的局限性,该文提出表面应变无损测量法,即通过在椎间盘表面布置应变片,测量并求解椎间盘内部应变状态和微小运动,搭建椎间盘若干力学性质和具体参数的联系,进而推导出椎间盘内部压强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检验和精度标定,该方法的测量误差不超过15%,与有损直接测量方法的标定相关系数为0.79。精度和可重复性较传统测量方法有明显优势,为测量椎间压变化提供了无损伤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巴马猪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 巴马小型猪6头,每组3头,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造模组(Mod组)。Con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Mod组在C形臂X光引导下确定猪L2-3、L3-4、L4-5、L5-6椎间隙,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用16G的引导针沿定位点穿刺椎间盘。穿透纤维环后侧后,呈放散状将椎间盘进行针刺破坏,每个间盘进行6次穿刺,每个角度间隔30度,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后1个月对巴马猪腰椎间盘行放射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Con组椎间盘未见明显变化, Mod组行MRI检查,发现进行穿刺的椎间盘出现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硬膜囊受压,髓核信号缺失,纤维环变形等改变,按照Pfirrmann分级标准,处理后的椎间盘在Ⅲ~Ⅳ级;病理组织学观察,与Con组比较,Mod组的椎间盘髓核呈白色胶冻状,穿刺部位椎间盘厚度下降,髓核发暗、含量减少,通道周围组织广泛硬化,纤维环结构粗糙。结论 C形臂X光定位下通过针刺破坏巴马小猪纤维环及椎间盘的方法,可以获得一种可靠的椎间盘退行病变模型。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人体L4/L5段腰椎关节椎间盘多孔弹性有限元模型,并在持续压缩和间歇性压缩载荷作用情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并且将其与相同工况下退化的椎间盘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样状态的椎间盘由于间歇时间的存在,盘的变形和有效应力都相对减小,而孔压值增大.退化的椎间盘由于盘的刚度增加,盘高度和初始孔隙率减小等原因,导致其孔压值和有效应力的变化速度都要比健康的椎间盘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间盘的组成、形态、神经分布,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为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提供解剖生理学基础.方法随机选择选患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成人20例,在显微下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方法观察神经浸润程度(实验组).12个正常椎间盘来源于4具尸体,组织学检查椎间盘(对照组).结果椎间盘源性患者的椎间盘均有一条从髓核至外层纤维环的不规则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条带区,血管化肉芽组织和疼痛神经沿着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长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P物质(SP)、神经丝蛋白(NF)和血管活性肠肽(VIP)3种神经肽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数量和比例,较正常对照椎间盘明显增多(P<0.05).结论纤维环撕裂、纤维环裂隙内的肉芽组织以及在肉芽组织中存在丰富的神经纤维分布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下腰段椎间盘脱出的CT扫描方法,每个椎间盘扫描3层,2层平行通过终板,1层通过椎间盘中央.讨论了层次选择、照片方法及误诊病例.本方法可得到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对猪腰椎间盘进行轴向压缩实验,研究正常椎间盘和去除髓核椎间盘不同区域轴向应变的分布及随载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应力的逐渐增加,椎间盘不同区域的轴向应变均随之增加,且变化具有不均匀性.纤维环(AF)在髓核(NP)区的轴向应变增量最大,背侧区次之,腹侧区最小;内侧的轴向应变增量均大于外侧.髓核摘除后,椎间盘腹侧区、NP区和背侧区的应变增加量均大于正常椎间盘,且纤维环内、外侧的应变增加量均大于正常椎间盘.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多发病。笔者对30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CT扫描,其中200例显示有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CT表现分为三型:中央型、侧后型、外侧型。伴有硬膜囊受变形,神经根受压,移位、水肿;部分病例伴有椎间盘退变、膨出、钙化及椎体骨质改变。CT扫描可以直接显示椎间盘本身,可为椎间盘空出症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加载条件对腰椎间盘蠕变性能的影响,以新鲜猪腰椎间盘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接触式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考虑不同压缩应力及加载速率,对椎间盘进行蠕变实验,并建立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施加压缩应力时,椎间盘蠕变曲线呈指数规律变化;相同加载速率下,蠕变应变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应力相同时,加载速率越大,蠕变应变越小;利用三参数粘弹模型建立的椎间盘本构方程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能够预测椎间盘的蠕变性能。研究结果为临床进一步研究人体椎间盘粘弹特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ADR)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它可以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运动学能力和荷载特性。用人工椎间盘置换退变的椎间盘可使此椎间隙的功能得以保持,不仅可以治疗腰痛,而且可以预防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发生,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有前途的方法。ADR分为:①人工椎间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判别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青年志愿者40例(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病史),行腰1(L1)~骶1(S1)椎间盘DWI和DTI扫描,生成表观弥散系数( ADC)和部分各项异性(FA)伪彩图.在腰1/2(L1/2)~腰5/骶1(L5/S1)的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5点感兴趣区( ROI),测量ADC值和FA值.分析并比较腰椎间盘髓核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项异性(FA)值差异.结果:ADC值和FA值在同一椎间盘内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存在差异(P<0.05);椎间盘平均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腰4/5(L4/5)和L5/S1椎间盘ADC值明显增高(P<0.05);FA值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随解剖部位位置的降低有升高的趋势,L5/S1椎间盘FA值升高最明显(P<0.05).结论:ADC值和FA值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DWI和DTI技术可以对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成军  刘成海 《科技信息》2007,(16):256-256,255
本文通过对工业园锅炉房供热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查找出军分区供热区块经常积气、暖气不热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整改措施,解决了系统热力失调问题,保证了供热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椎间盘退变是各种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生的前提条件和病理基础,影响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虽然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研究较多,但其退变原因尚未十分清晰,使用相关动物模型对研究其退变机制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本文就实验动物的选择及造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吴憬  郭俊  李静 《甘肃科技》2004,20(12):153-153
目的:着重分析脊髓造影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意义。结果:本组403例病例中,L4—5椎间盘突出153例,L5-S1:椎间盘突出134例,L3—4椎间盘44例,余腰椎键盘突出38例,多节性腰椎间盘28例,以L5-S1多见。方法:常规腰椎管造影。结论:脊髓造影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动力相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腰腿痛患者进行腰段脊髓造影,作过伸过屈位的侧位对比动力片观察其改变,开放手术患者观察术中椎间盘突出类型,穿刺切吸术患者复查CT观察椎间盘突出回纳情况。结果69例脊髓造影中6例为腰椎滑脱并椎间盘突出,提示不能回纳型准确率达100%,提示回纳型准确率有84%。结论脊髓造影动力相改变对判断椎间盘突出能否回纳和判断腰椎稳定性等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CT扫描图像和三维重建软件,重建羊腰椎L1-L4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包括椎体、椎间盘和韧带的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得到椎体,椎间盘和韧带的应力分布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施加单一牵引载荷和侧向弯曲载荷时,考虑间盘与韧带时腰椎的位移场与未考虑间盘与韧带时腰椎的位移场有明显的区别,对椎体的等效应力影响较小.文中结果表明,椎间盘与韧带明显影响腰椎变形的,研究腰椎变形需要考虑椎间盘与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