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的“道”论是中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的源头,老庄对音乐形神的论述直接启动了后世对音乐形神问题的思考,并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2.
全面、系统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我国古代音乐的关键在于抓住其本质——我国古代音乐是五行思想的产物,古人按照五行思想、遵循五行的规律创造、规范音乐,赋予了古代音乐"五行性"的本质。如果抓不住我国古代音乐的"五行性"这一本质,我们对古代音乐的认识将会永远只停滞在表面,关于古代音乐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有抓住其"五行性"的本质,我们才能深刻认识我国古代音乐。  相似文献   

3.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音乐人类学研究以人的生物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音乐文化。藏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以萨班《乐论》为标志的音乐理论。文章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解读萨班《乐论》中有关音乐声音的概念"俱声乐"和"缘起乐";音乐的社会行为和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人体发音部位与音调和歌词的关系;人的声音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的生理特征和声音的关系等。认为萨班《乐论》中体现的音乐理论与音乐人类学理论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古代足球起源甚早,唐代开始的马球竞赛也曾盛极一时,球赛时球场上都有音乐伴奏,伴奏的乐器主要是鼓.鼓乐是古代的重要器乐,有振奋士气,激励进取的作用.古代许多具有军事性的体育竞赛,如拔河、龙舟竞渡、相扑,也都有鼓乐助威.汉代另一种表演性足球,伴奏的乐器除鼓之外还有吹奏乐,到了宋代便是鼓和笛.汉乐府中的鞠歌,是球场边的伴唱,唐宋时是七言诗,元曲中有套曲.《事林广记》中有一首《圆里圆》套曲,是以足球“隐语”写成,词意轻薄,只能在球场边唱给踢球子弟听.由古代球场音乐及伴唱可见古代体育场上的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异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首先用"三分损益法"计算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相对音高、音程关系及音阶结构.文献和考古证明,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乐音数学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简论古代中国与朝鲜的音乐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有着密切联系,两国的音乐交流频繁.在吸收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朝鲜也把她独特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国.朝鲜音乐丰富了中国的音乐宝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领域,从古至今的研究和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其研究的动因,而现代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引入其中所产生的诸多成果是其研究的立论基础,而由此提出的研究框架是历史之选择,也是当代学人面对历史遗产时的勇敢姿态。以导引的形式对这一研究进行宏观、全揽的内容和方法关照,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围绕中古文学与佛教的关系,在20世纪有过两场旷日持久的重要讨论:一次是关于《孔雀东南飞》是否受到印度《佛本行赞》的影响,一次是关于永明四声说是否来源于印度古时声明论的三声。前一场争论由梁启超于20年代挑起,胡适、黄节、陆侃如等文学史专家都卷入其中。后一场争论由陈寅恪于30年代挑起,因为涉及佛教史实、语言音韵学等更大范围的问题,也吸引了更多学者加入论战,包括郭绍虞、汤用彤、饶宗颐、周一良等都各有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先秦时期儒、道、墨三家对音乐及其社会功效评判的回顾,说明中国音乐史由重教化功能到重美学功能,再到二者并重的发展历程,进而表明中国音乐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化功能和鉴赏功能并重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迅速扩大,这一影响同样也波及了这时期的文学发展。反映到诗歌园地中来说,佛教在该时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的“古代的声调理论”中有关音韵学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有三:一是误把周捨为沈约;二是认为第一个用“宫商角徵羽”表示声调的是李登的《声类》;三是认为古人对声调调值的意识是朦胧的。  相似文献   

15.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极为复杂的。选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进行分析,展示我国古代音乐姜学对音乐中的情与理、形与神关系认识的变化发展概况.并阐速情理论、形神论的主要审美特征。以揭示我国古代对音乐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对音乐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光祈是我国名的音乐理论家,他理论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精力用于我国音乐学的研究,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为后来的音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光祈的音乐理论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西乐制之研究》(1926)、《东方民族之音乐》(1929)、《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1933)《翻译琴谱之研究》(1931)《中国音乐史》(1934)等。  相似文献   

18.
金人的音乐建构及礼乐倾向是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制度及用乐实践而言,立国之初便进行大肆的文化移植,礼乐制度成熟之后则努力掩盖宋之影响并凸显民族音乐的主体地位;就金朝乐论而言,金人则更多以乐表现真情实感,重视乐之"兴",在美学层面尚"淡"求"真"。宋、金乐论思想是两个并行的体系,制度层面的沿袭并未形成理论层面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教会音乐以宗教精神为主旨,其音调和节奏服从于散文式的歌词;世俗音乐出于民间歌舞,其节拍结构整齐匀称,服从于诗歌的韵律与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代诗论,是中国历史文艺的产物。在我国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正宗,是占据皇位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国古代的诗学理论也成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 中国的文学大多是拖于政治的战车之后。中国的文学家大多是失败了的政治家。从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开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希望实现政治抱负,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然而政治上的倾轧,使这些人成了失败者,愤而抒情,用笔渲泄自己的感情,写出许多艺术造诣极高的诗歌。也就是说中国的许多诗人,都是“有心种花花不发,无意插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