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维新时期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两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出现了两种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新认识.一是提倡普及科技知识,提高民众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二是要用科学改造人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发挥科学的精神力量.对于科学功能的不同定位正是理解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分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人才的摇篮。科学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未来民族的科学发展和民族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努力挖掘蕴涵于家长和社会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对培养和选拔未来科技人才,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规划中三个重大突破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超越科技史研究中的"成就展示"范式,揭示科技知识创造与传播的过程与机制,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努力呈现知识全球化的图景。该项目拟出版专著14种,2018年已出版7种,2019年将全部出齐。  相似文献   

4.
科技知识无疑具有普遍性,但掌握知识却是一个"情境中默会磨合"的实践过程。"7.23动车事故"的出现,反映了在引进和集成国外先进技术时,某些科技人员与领导干部暴露出方法论上"照方抓药"的机械式思维方式。这种拿来主义的线性思维,忽视了科技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出现了研发中急功近利的"大跃进",再加上某些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政治压力,最终导致了"7.23动车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建国50余年来中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举措的历史,并按照时代特征和举措特点将其分为六个时期,每个时期科普事业的形态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产需要,意识形态,科学本身,乃至国际潮流.本文并认为在中国存在着从传统的科学技术普及向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转变,纵览历史与现状,传统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存在七点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公众科学近20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参与者众多和国际合作趋势明显等特点,在科学传播和普及、非正式科学教育和科学决策民主化等方面都有广泛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不高,公众科学尚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国外公众科学对我国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通讯>开设"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讨论专栏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阅读该专栏文章受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理清某些基本观念的重要性.当然,理清了科学与价值关系的某些基本思想,自然也就从一定侧面回答了"科学和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给现代农业、医学和生物经济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从后常规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认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科学观念的碰撞,是在常规科学框架下看待具有后常规科学特征的转基因技术的必然结果,并且认为后常规科学中的"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延伸的事实"等概念为科学共同体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技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对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推进科学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传播领域,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因为符合民主政治的诉求而得到了极大发展。但该模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如何确定公众代表,怎样实现公众真正参与科学进程,如何调和公众参与科学所体现的平等诉求与科学精英对科技知识的天然垄断之间的矛盾等。面对挑战,公共政策研究者在代表选择、观点均衡、议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与科技决策的方案;部分科学传播学者则跳出公众参与科学局限于民主政治层面,将该模型拓展到科学教育与公众参与科研等领域。尽管有种种挑战,但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全国科技名词委白春礼主任在2019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上指出,科技名词规范是一项协同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必须与科技领域协同发展,做科技创新的"同行者";另一方面,要与语言领域协同发展,做科学语言的"领跑者"。白春礼主任提出了协同发展的重要理念。做科技创新的"同行者",是因为科技强国建设需要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体系作支撑。科技信息的传输和共享、科技知识的协同和管理、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11.
民国前期,大学教学普遍使用外文教科书或中文讲义,这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1931年,蔡元培提出大学教科书"中国化",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响应。1933年,由科学社团、商务印书馆和大学联合主导的"大学丛书"开始出版,将大学教科书的"中国化"推向高潮。大学教科书的"中国化"不仅实现了文字与名词的中文化,还在"中国化"的深层次进行了尝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术语研究》2011,(1):F0002-F0002,F0003
“科技名词工作不仪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也是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教育和科技普及工作的基础,更是社会大众畅通交流的基础,做好科技名词工作,  相似文献   

13.
"宗教"和"科学"这两个文化范畴对于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及其遗产最为重要,但我们现在理解的"科学"与"宗教"都是相对晚近的观念,是在过去三百年里在西方出现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和"宗教"这两个概念起初都是指个体的内在品质或者说"德性",到了16世纪则渐渐成为首先通过教理和实践来理解的东西,成了命题式信念系统,这种客观化过程是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前提。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传统叙事,无论是冲突、独立、对话和融合,都无法刻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因为,"科学"和"宗教"并非划分文化领土的自明方式或自然方式,它们既不是人类的普遍倾向,也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特征,而是因为独特的历史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持冲突观点,还是持融合观点,都同样巩固了"科学"与"宗教"的现代边界。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18-123
为了提高科学工作者创造性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需要讨论历史上科学创造性的野性思维艺术并展现跨学科文化诠释的样例。为此,选取并揭示科学发现在早期依赖的数学与图形载体相结合的野性思维艺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若干命题中的野性思维的科学逻辑,科学与艺术联姻的跨学科文化诠释的野性思维,进而提出创造性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基本功训练,应遵循"功夫不在功夫之内,而在功夫之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科学新教改以后,小学科学课已经被调到小学一年级,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正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培养这样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动手实验了.  相似文献   

16.
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离与融合问题,乃是科学展开自我反思的结果。基于哲学层面的反思,源自休谟对"是"和"应当"之间的区分;基于文化形而上学层面的反思,正是马克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关于自然的人化的论述。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是科学的,但它又是处于人文层面的,是有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导致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其在协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星拱是较早在中国宣传科学方法,推崇科学精神,并躬耕于科学教育事业,对科学哲学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穷一生之力普及科学知识,并力争发扬科学的"明物致用"价值,力促科学与人文结合,力图以科学方法为武器开发民智,提高国民科学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儒学与科学关系上的"相斥论"一直占压倒优势,"相容论"备受冷落。为弘扬传统文化,亟待加强科技儒学的研究。近百年来,科技儒学的研究历经三个阶段而成绩斐然。当前,科技儒学应重视以下侧面的研究:从儒学与科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论证二者的相容性;从"中国传统科学"与近代科学的关系看儒学与科学的相容性;从儒学的各侧面与科学的关系看二者的相容性;从儒学与科学精神特质的契合性看二者的相容性;扩展儒学与科学相容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科学家往往通过直接研究模型而间接地研究世界。那么,科学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应当具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观点可统称为模型的"拟真观",这类观点认为科学模型与现实对象之间应当具有同构或相似关系,科学模型至少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化或理想化的反映;而一种新兴的观点则主张模型既不必同构或相似于待研究的对象,也不必在真实世界中有其对应物,科学模型本质上是虚构的,此即"虚构观"。"虚构观"将科学模型类比于文学作品,强调科学模型之违背现实或依赖于想象,以期对模型的建构和使用过程提供新的洞察,但在对"虚构"概念的理解上却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20.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知识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的群众广泛关心的话题,迅速得到普及.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载体的名词及其概念首先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名词不统一,概念不清,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常用的"空间"、"太空"、"航天"、"宇航"、"航宇"等.随着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这些词已越来越普遍地进入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解决名词不统一的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