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姆斯·罗伯特·布朗(James Robert Brown)是当今欧美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现为多伦多大学一位知名的哲学教授。布朗由于其在思想实验方面开拓性的研究而闻名。他是思想实验研究领域中柏拉图式的理性主义主张的代表人物,他坚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思想实验的说明,主张人们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的先验的知识,思想实验就是这些先验知识的来源。布朗有关思想实验的主张虽然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但在目前有关思想实验的研究中最为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麦克道尔的核心成果之一是他在《心灵与世界》一书中所阐发的经验论,该理论明确反对埃文斯的"非概念内容理论"。作为埃文斯理论的后继者,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麦克道尔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塞拉斯和戴维森对"所与论"的抨击。因而,如果我们能够给出一种可以避免这种困境的理论,他的经验论就是不必要的。通过分析麦克道尔的反驳方案及其有效性,我们将会看到,在他对感觉经验的自然化构想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验内容的"不可分析性"预示着他的经验论思想并不是完备的,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对NC的批判不可能具有彻底性。  相似文献   

3.
哲学和自然科学中都不乏思想实验的例子.但即使思想实验是公认地有效的,也还存在它何以能让我们免于经验的输入就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新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又是如何得到辩护的认识论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一方面,思想实验很好地体现了发现的逻辑,因而能让我们通过有效地重组以往的经验而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思想实验的有效性就在于它作为一个论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悖论性思想实验通过导出两难问题,致使科学理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动理论发生质的飞跃。伽利略的著名的自由落体思想实验便是悖论的典型。诺顿主张思想实验就是论据,他通过引入一个虚假的前提,以自由落体思想实验为例,将思想实验重构为一个论据,而布朗则坚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思想实验的说明。事实上,无论是诺顿的论据观,还是布朗的柏拉图式的感知,他们对思想实验所作的说明都是存在问题的。协调论认为,伽利略的悖论性思想实验产生结论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一对相反解子,相反解子的提出,可有效地从逻辑上为伽利略的最终正确结论的得出找到合法的依据,与伽利略结论的得出方式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5.
奎宁和杜汉认为生态学实验无法贯彻普拉特的假说-演绎的强推理逻辑而主张生态学不存在判决性实验的可能。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多因子假设之上,也和杜恒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相仿。采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立场,说明了生态过程不完全是多因子决定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不适用于具有统一背景理论的生态学,主张生态学假说的实验检验可以贯彻普拉特的科学说明模型,并论证了野外实验是最适合作为生态学假说的判决性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哲学与实验内在关系的一个深入考察。文章首先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活动表明哲学与实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考察胡塞尔的一个思想片断表明甚至在所谓纯粹的哲学思考中都存在着实验活动,只不过这是以经验内省的方式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传统的经验内省式的哲学思维方式借助实验哲学的新范式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出通过实验引入他人的经验和更为复杂的经验条件对于哲学思考的重要性。文章最后以米尔格拉姆实验为例,通过介绍当代情境主义与德性伦理学之间的论战,表明将实验引入哲学研究与思考之中会对传统的哲学问题和思想产生怎样重大的冲击和改变。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和解释方式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划分为自主论和还原论(或称之为"分支论"),两种观点在对"突现"的理解、解释方式的看法是相互对立的;而对于"突现"问题和解释方式的讨论,最终可以归结到对进化现象的解释.对进化过程给予公理化解释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计算描述是还原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计算解释遭受到即使不是无限也是巨大的复杂性的困境.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成为解决计算困境的突破口,以康韦(J.Conway)证明了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完全等价为契机,导致了对生命过程的计算主义理解的兴起并产生了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带有还原论的色彩,但是,并非完全地支持还原论,实际上弱化了还原论,因为主张从部分到整体的突现过程的可计算性与可预言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围绕他心理解何以实现有三种重要观点:理论论、模拟论和具身模拟论。三者在读心阐释上都有一定优势,但也都存在着无法应对理论抨击和难以精准贴合实际的局限性。读心双加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三者争斗而导致的读心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面,它主张读心由快速的、不依赖于工作记忆的认知有效加工(加工1)和缓慢的、有赖于工作记忆的认知灵活加工(加工2)共同负载。但是,关于两种加工过程关系问题的讨论却存在着两种激烈对立的观点:一则主张加工1和加工2是平行竞争关系,不存在直接的信息流动;二则在"默会-干涉主义"框架下强调加工2对加工1的干预和监管作用。两种加工过程关系的争论将支配他心理解领域的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9.
哈金和劳斯在理论与实验关系问题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由于二者在"科学实践"以及"科学实在"概念上理解的不同,造成两人对理论是否是一项科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验是否彼此独立而存在上出现分歧。在通过对比二人的主要观点后,得出如果要真正了解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实验与理论置于科学实践的概念下去理解。应该从传统科学的静态的科学实验观转变成动态的科学实验观,从一维科学实验观转变成多维的科学实验观。  相似文献   

10.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实体观虽历经笛卡尔、英国经验论者乃至近现代哲学家的持续批判与修正,但由于因袭"实体—属性"的本体论信条和"主词—谓词"的逻辑学立场,始终无法摆脱困境。经由早期科学哲学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提出以"事件"终结"实体",到晚期过程哲学,主张以"过程原理"超越"传统实体观",怀特海给出的独创性解答,为我们摆脱传统实体观的束缚而认识世界开启了一扇别样的窗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生成主义理论的兴起引导了关于知觉研究的"行动转向",该进路主张利用行动概念来理解知觉,认为行动应当成为理解知觉的新范式。这一进路拥有诸多优点,但也遭受到一些反驳,其中古德尔与米尔勒的双视觉系统理论似乎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否证了生成主义主张。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并主张生成主义理论在适度修正其"行动"概念后,可以和双视觉系统理论兼容,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的知觉经验。  相似文献   

12.
物种是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分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物种的本性和本体论地位问题引起巨大争议。按照传统的本质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但本质论的困难是它与进化论不相容。根据物种个体论,物种不是自然类而是个体,但个体论的困难是难以解释生物有机体与物种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多元实在论主张物种可以是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自然类,其问题是物种多元论与物种实在论不能结合。新本质主义(包括HPC和关系本质主义)认为物种可看成拥有新本质的自然类,其问题在于这些"新"本质缺乏传统本质的说明功能,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本文建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来解释物种和自然类,由此物种作为自然类的传统地位可以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13.
神经现象学认为只有在第一人称方法与第三人称方法之间形成一种"互惠约束"才能有效地考察主观体验与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认知科学的方法论革命。为了检验上述主张的意义,实验神经现象学以癫痫发作预测作为切入点,尝试在癫痫发作前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其神经动力学变化之间架设起桥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异质同形"关系。未来的实验神经现象学方案需要区分现象学还原与内省,平衡两种方法的地位,并反思其对心理物理学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4.
赵亚 《科学大观园》2010,(22):72-73
揭开银河系的秘密 古代哲学家早就开始思考银河的本质了,但由于缺乏科学依据,这种思考往往只是一些主观臆想,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第一个正确认识银河本质的,他猜想银河由无数恒星构成,只是因为这些恒星太暗、太密而无法加以分辨,结果表现为一条模糊的光带。  相似文献   

15.
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方法,思想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逻辑结构等科学史之外的方法对思想实验是否有效做出判定,却一直存在困难。使用索伦森模态反驳模式和彭罗斯熵的粗粒化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思想实验中同时对熵的“粒度”与“测量”做缺省配置,会破坏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对于涉及层级与突现的思想实验而言,其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建立在概念基础所依赖的呈“正交补”关系的两个技术细节不能同时缺省的基础之上。这种覆盖了布里渊对麦克斯韦妖的“负熵”解释,揭示了索伦森与丹内特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着内禀关联,论证了从科学史之外的判定条件为科学思想实验划界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埃吕尔和温纳相继提出技术"效率"本质观和技术"政治"本质观,分别揭示了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重大影响,但却忽视了技术在其他社会领域的作用;他们的技术观在对技术的理解、技术的自主性、技术批判思想、技术与政治的关系诸方面存在异同并有各自的认识根源;树立正确的技术本质观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严格区分技术与技术物、技术的活动与非技术的活动,二是要坚持"人"的技术性本质,揭示技术的"属人"本质。  相似文献   

17.
波普尔认为,当一个理论面临批判时,用思想实验来加以反驳,常会走向狡辩,因此是非法的。他对此类思想实验持排斥的态度。波普尔的思想实验观——特别是他所谓的狡辩式的思想实验的主张源于他对理想化导致不确定性后果的担心,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事实上,思想实验即为条件理想化的科学实验,其中错误因素主要来源于对条件考虑的不完善,而非理想化所致。理想化是思想实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范·弗拉森"语用学"科学说明观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弗拉森的科学说明理论("语用学"的科学说明)以语境为基础,以经验论的实用主义为背景,综合了以前说明模式的成果,以相对完美的形式取得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承认.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范·弗拉森"语用学"的科学说明理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他的科学说明理论语用学性质模糊;二是他的相关关系的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科学家往往通过直接研究模型而间接地研究世界。那么,科学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应当具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观点可统称为模型的"拟真观",这类观点认为科学模型与现实对象之间应当具有同构或相似关系,科学模型至少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化或理想化的反映;而一种新兴的观点则主张模型既不必同构或相似于待研究的对象,也不必在真实世界中有其对应物,科学模型本质上是虚构的,此即"虚构观"。"虚构观"将科学模型类比于文学作品,强调科学模型之违背现实或依赖于想象,以期对模型的建构和使用过程提供新的洞察,但在对"虚构"概念的理解上却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20.
"理智直觉"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经验论和唯理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承认人有"理智直觉"的能力,而西方哲学则不承认,因此中国哲学高于西方哲学。他还把西方的科学与哲学限定在经验知识领域。事实上,这只是某种经验论的观点。西方哲学中的唯理论是承认人有理智直觉能力的,科学与哲学的对象也不是可感事物,而是可知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