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智能司法的应用具有提升笔录、卷宗可靠性,提高审判质效、推动庭审模式转型升级,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促进同案同判的功效。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司法的发展也面临数据储备先天不足、算法呈现复杂性和隐蔽性、类案识别准确率偏低等技术障碍。本文以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领域的实践状况为基准,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司法可能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在基本立场层面,厘清技术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尊重司法价值功效,坚持技术中性理念。在技术保障层面,以算法和数据为着力点,推动人工智能司法交叉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
纳米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派生的一个科学艺术分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仅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许多相关的概念及术语都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纳米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以及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等纳米艺术相关的概念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纳米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派生的一个科学艺术分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仅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许多相关的概念及术语都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纳米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以及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等纳米艺术相关的概念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索了网络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纵观人类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与战争、宫廷政变、改朝换代等造成的社会表面的轰轰烈烈不同,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为社会生活带来的进步是扎扎实实的、不可逆转的,因而具有更根本的意义。人类之所以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恰恰是因为其中的科学技术长久没有重大突破,一直徘徊不前的缘故。因技术进步而形成的大机器的制造和广泛使用,才引发了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工业革命。自此以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资本的支持,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使得文明的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图林在解决面尔伯特判定问题的数理逻辑论文中使用了理想计算机的概念这比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早了近十年。根据对这一些材料的分析,可以认为不仅图林本人在战争期间的活动,而且他的理想计算机思想,与近代计算机的诞生也存在微妙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9.
艺术鉴赏     
《科学大观园》2009,(2):F0003-F0003
凡·艾克兄弟足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年)和扬·凡·艾克(1385/90—1441年)兄弟。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向胡伯特·凡·艾克订制祭坛画,他画了10年,未完成就去世了,后由弟弟扬·凡·艾克继续完成,安置在根特圣贝文教堂。这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  相似文献   

10.
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技术在计算机界通称为面向对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原属的软件范畴,不少人认为它仍将在21世纪计算机科学界占据主流地位。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探讨其内在实质,找出其诱人的深层原因,同时指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希望有助于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人们自觉遵守认识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哲学的实践性起到一点注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信念的主体通常是单个的个人。但在日常语言与社会科学中,经常有大量的集体信念命题。目前在哲学界对于集体信念主要有三种研究模型:以奎恩顿为代表的多数人模型,以吉尔伯特为代表的共同承诺模型,以及以塞尔为代表的合作模型。这三种模型各擅胜场,但也都面临挑战与质疑。笔者建议,把"集体"再进一步细分为集合、机构与社群。集合是个人的松散组合;机构是建制化、结构化的整体;社群介乎二者中间。对集合的信念,基本可以适用于多数人模型;对于机构的信念,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学调研的方法来了解其决策过程;对于社群的信念,可以用社会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中世纪技术的形而上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世纪欧洲传承了古罗马的技术实用精神,创造出可观的技术成就,给黑暗的中世纪以光明。其间渗透着对技术的怀疑;经院哲学唯名论思想中,有对技术的渴望和谨慎的肯定;而基督教和《圣经》中蕴涵的自然观,反映出《圣经》主张人可以支配自然,为技术活动提供了宗教依据;中世纪的中后期则明显地表现出对技术的肯定态度,孕育出一种新的技术乐观主义。但无论怎样,中世纪还是主张把技术置于神性之下。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经常被视为人类合理性的典范,但随着库恩的历史主义的兴起,这一观点受到了颇多挑战。论文分析了逻辑实证论、波普、牛顿一史密斯以及劳丹等人的合理性概念,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作者试图寻找波普“批判理性主义”中更为根本的精神,最终将合理性分析为批判性。科学是理性的,因为科学共同体对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理论都持批判的态度。对“批判”概念的进一步哲学探讨,将最终揭示合理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还原论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但是对于还原概念本身的综述分析却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梳理了语言还原、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本体论还原、方法论还原、知识论还原、说明还原等诸多还原概念,从而对相应的还原论给出了简评。根据概念分析,并结合当今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语言还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会遇到整体论问题;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以及说明还原和知识论还原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恐怕难以实现;本体论还原目前是比较能够接受的观点;方法论还原在现阶段也很有实践意义,但是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  相似文献   

16.
知识论不仅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近现代教育的精神基础。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知识论的知性思维方式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弥散性影响,而教育世界的知识论化在本质上却是一种价值颠覆,即科学知识取得了对其他知识类型的优先性。知识论放逐了本真的心灵问题,这是近现代教育问题之根源。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反思与批判知识论,是对知识论批判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工程决策:一个值得关注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以为,工程决策是多种方案的选择问题,这种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工程决策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问题,工程决策的价值就是工程决策所追求的目标,是私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8.
对新型量子计算范例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着突破经典计算能力的问题,对量子计算范例作全面深入的哲学透视。除了系统介绿这种“自然机制+算法”的新兴计算范例外,还将量子计算范例同其他现有的主要计算范例进行了比较。结果说明,到目前为止,只有量子计算范例才真正突破经典计算的计算范围,因而其有着深远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技术作为人的在世方式出发去把握其哲学本质,分别从存有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去探究.从现象学存有论观点去揭示技术作为人的在世方式的形而上学本质和地位.从认识论层面上表明技术发明实际上也是一种发现的活动.从方法论层面着重探讨技术之作为人的器官的投射.  相似文献   

20.
库恩究竟是革命家还是改良派?针对库恩1980年代以来的语言转向及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态度,从政治和哲学上对库恩进行的保守解读,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真实的库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