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技术不仅变革了人类生活,也变革了资本主义。历史地看,数字技术实现了非物质劳动对物质劳动的支配,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后福特主义,也催生了数字资本主义。尽管数字资本主义经历了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升级,但其并未超越资本的剥削本质,反而加剧了资本矛盾运动,也酿成了数字资本主义危机。诚如是,在数字经济发展已然是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审视,坚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如此,才能克服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危机,构建数字中国的未来道路。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1-105
资本逻辑的反生态自然本质主要体现在资本效用工具与逐利增殖的反生态性和对自然生产力的摧残。物质变换理论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聚焦马克思所称作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通过生产,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批判。传统生产力论仅仅有征服自然维度,没有保护和建设自然维度,特别是对科技使用不当,极易导致第一破坏力,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对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进行富有深度的挖掘和与时俱进的解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模式建构应该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地平和科学方法之上。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的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环境奴役,因而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将蕴藏在其文本中关于人和自然辩证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成一种显性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图景——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设计出走向生态文明的思想方案和实践模式。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文明社会,要将系统论和整体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生态文明模式的基本方法;将遏制和超越资本逻辑,以人为本,调节生产和引导消费等作为生态文明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理性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出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造成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的关键性因素。他们认为,定位科学技术的生态学效应应着重分析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功能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队伍中,生态社会主义无疑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劲旅,在对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批判后,不仅没有回避技术,而且正在形成自己的技术思想。在生态社会主义者们看来,人类要想走出生态困境,首先要解蔽技术进步的资本逻辑和控制自然的技术理性,转向"以人为本"的生存技术并秉承"更小但更好"的生态理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政党及其政府,最终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思想无疑对我们有着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先驱,被誉为"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美国的先知"和"一个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在美国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卓有建树;在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思想史等领域声誉显赫。《沙乡年鉴》是其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自然随笔和环境哲学智慧结晶,特别是其中的《土地伦理》成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经典之作。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由利氏首先倡导并发展完善为当代生态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生态主义的主流话语中,恩格斯的形象是颇为模糊的。19世纪末的科学家和革命家的标签,使得一些学者很容易地将恩格斯指认为物种主义者和科学主义者。但是从《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到《自然辩证法》的文本却凸显出恩格斯哲学与一般生态主义伦理观的根本区别。科学与历史作为两个基本坐标,在恩格斯的文本中勾勒出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生态危机的基本动因,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当代生态主义要真正解放自然界,就必须摈弃对科学技术乃至人类文明的抽象否定,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所提供的革命而又务实的生态文明洞见。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中,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在西式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弊端的今天,有机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助于我们规避西式现代化的陷阱,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9.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