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海军  吴秀杰  李盛华  黄慰文  刘武 《科学通报》2009,54(21):3357-3363
甘肃泾川人类头盖骨化石发现于1976年, 1984年进行了简要报道. 但缺少遗址的同位素年代, 对头骨形态及演化特点的观察研究也很初步. 为进一步发掘泾川头骨蕴含的科学信息, 2006年对人化石发现地点进行了地层考察、年代测定, 并开展对人化石的进一步研究. 本项研究采用光释光法对泾川人化石出土地点进行了年代测定, 分别获得15, 48, 7.9 ka的结果. 综合地层考察、伴生动物化石、石制品研究, 测年结果中15~48 ka可能更加接近泾川人化石的真实年代. 人化石研究显示, 所比较的头骨大多性状在更新世晚期人类与现代人间无明显差异, 所以泾川头骨与现代人接近的形态特征并不与其较早的年代相矛盾. 同时, 对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测量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泾川头骨分布位置偏离现代人主要分布区域, 除说明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测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外, 可能提示泾川头骨有一定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家发现一块距今38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属于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南方古猿物种,这一新发现使过去关于南方古猿的进化假设蒙上一层疑云。湖畔南方古猿的头骨(左)及化石面部重建图海尔一赛拉西等人和塞勒等人报告了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一块380万年前的湖畔南方古猿头骨(收集编号MRD-VP-1/1)。化石的表面重建部分叠加在头骨上,表示该物种颅骨区域先前仅有的已知部分,这些来自肯尼亚的420万年前的化石是上领骨(收集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08,(3):13
乌拉圭科学家在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大型啮齿动物化石。这种动物生活在400万年前,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鼠类动物。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动物体重在1000kg~1400kg之间,仅头骨就有0.5m长,体长约3m,门牙长达10cm。据牙齿特征推测。这种动物应以水生植物为生,可能也食果类。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直立行走的?这块180万年前的头骨化石的出土,可能会再一次改变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块化石发现于格鲁吉亚高加索山区的德玛尼西考古遗址,被命名为"头骨5号",拥有最完整的下颚和头盖骨。它代表了早期人类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目前,科学家在这块头骨  相似文献   

5.
这块人类头骨于近期被南非的科学家意外发现,考古学家认为这块人类头骨已经有约200万年历史。发现这块人类头骨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古生物学家李·伯杰表示,这块属于南方古猿的青少年原始人骨架的遗骸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完整的早期人类祖先骨架。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宣布将把探测和发现化石残骸的过程公布于众,同  相似文献   

6.
吴秀杰  刘武  张全超  朱泓 《科学通报》2007,52(2):192-198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161例)、青铜铁器时代(423例)和现代(134例)成年男性头骨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对中国全新世人群颅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microevolution)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近万年来中国全新世人群的体质特征仍在进化.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 在不同的演化时期里, 颅骨各个性状的表现特点和变化幅度亦不同. 脑颅缩小主要发生在从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面颅缩小、狭鼻化及高眶化现象持续地发生在整个全新世时期, 有可能还在继续演化. 世界各地人群体质特征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 全新世人群头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是受人类进化机制制约的. 头骨缩小的原因与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6月25日,科学家宣布一件距今至少有14万年之久的整块化石化头骨是远古人类的一个新人种,这个发现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智人如何进化,乃至在何处进化的普遍见解。这个头骨属于一名成年男性,他脑部硕大,眉脊粗壮,眼窝深陷,鼻部呈球根状。中国的一名工人在一处建筑工地偶然发现这个头骨,把它藏匿在一口废弃的枯井里85年之久。科研人员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Homo longi,并给它起了个绰号"龙人",因为该头骨发现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地区。  相似文献   

8.
2011年福建漳平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保存完整的"奇和洞人"头骨(附下颌骨)化石,因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和全新世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点而备受关注,为探讨华南地区新石器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和人群的迁徙、扩散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采用高分辨率CT对奇和洞人的头骨及下颌骨进行了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其不同于现生人的超长的脑颅、较大的颅容量、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和长而低矮的眼眶,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回归和面貌统计形状模型约束的颅面交互复原方法,实现了奇和洞人生前面貌的三维虚拟复原.依据三维复原面貌并结合美工绘画技巧,生动形象地再现新石器早期人类的脑颅及面部的形态特征.此项技术为古人类颅面复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最近 ,一个科学考古小组在埃塞俄比亚厄法尔地区发掘出距今 1 6万年前的人类头骨 ,它们是已知最古老、保存得最好的现代人直系祖先的化石 (见图 )。从保存得几乎完整的一具男性成人和一具儿童的头骨和另外一些临近成年人的部分头骨中发现 ,随着它们形成的现代人脸型———表示着人类进化的一个关键性阶段。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古生物学家T·怀特说 ,它们虽说不上是完善的现代人 ,但正在走向现代 ,从鉴定结果看 ,它们称得上晚期智人。怀特是发掘和鉴定这批头骨的国际合作小组领导人之一。怀特说 ,在这以前 ,发现于非洲的最早智人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11,56(15):1240-1240
象类化石历来引人注目, 但大部分的发现都是一些零碎的牙齿, 完整的头骨少之又少. 最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世骐和邓涛报道了发现于甘肃和政地区的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新种头骨化石, 该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http://earth.scichina.com/cn/dqml.asp)2011 年第4 期上. 这件标本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象类头骨化石. 广河豕脊齿象的时代约为1600 万年前的早中新世晚期, 时间已接近于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象类(党河铲齿象下颌, 约2000 万年前), 而众所周知的黄河象的生存时代不过约250 万年前.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末话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独有,渊远流长 虎是亚洲特有的大型猫科食肉类动物,其前身——类虎化石头骨发现于亚洲中南部,叫中国古猫,约生活于200万年前。中国华南虎的头骨结构最接近于原始虎,所以一般认为,中国的东南部地区是虎的起源与分化的中心。 考古证明,虎早就与人类的祖  相似文献   

12.
<正>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东非大裂谷寻找现代人类的起源。现在,他们在摩洛哥西部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多年之前在杰贝尔依罗洞穴里出土的头骨年代并不久远,而最近研究人员确定,这一头骨与新出土的化石和石器距今约有30万年!该结果把智人的出现时间往前推移了10万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智人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好莱坞新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水晶头骨王国》的面世,神秘的水晶头骨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对水晶头骨分别进行了科学测试后,一致认为水晶头骨并非南美洲阿兹台克文明、玛雅文明或超级文明的产物,而是纯属"欧洲制造",它们可能都是在19世纪的一个德国工厂中炮制出来的赝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好莱坞新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水晶头骨王国>的面世,神秘的水晶头骨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对水晶头骨分别进行了科学测试后,一致认为水晶头骨并非南美洲阿兹台克文明、玛雅文明或超级文明的产物,而是纯属"欧洲制造",它们可能都是在19世纪的一个德国工厂中炮制出来的赝品!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 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 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 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 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侧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 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 另外, 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特, 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 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 就目前的标本看, 砾甲龟龙的后额骨参与组成颞孔的前缘, 这是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中Placodus的特征, 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 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猎人拖回来捕杀的畜牲,厨子升起了火,工具制造者也打磨好割肉的石刀,于是一群原始人便在洞穴外吃起了烤全牲。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自20年代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发现距今约30万年前的“北京人”头骨后,科学家们便向人们描绘出如上的图景。几十年来我们的祖先是群居于洞穴中的猎人已成定论。不仅如此,许多考古学者还论定我们的祖先也是同类相残者,所发现的头骨是他  相似文献   

17.
李占扬  沈辰 《科学通报》2010,55(10):895-903
2007~2008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距今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中可能存在经人工改造的骨制品.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进行微痕观察并与实验标本对比分析, 能辨认出灵井骨制品上确有锥钻、穿刺、刮削等使用痕迹以及疑似捆绑的微痕. 研究确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 存在着有意识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制工具.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骨制工具的使用与石器一样, 是古人类技术发展和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古生物学家在格陵兰岛发掘出两块保存良好的恐龙头骨化石,并推测这两块化石来自生活在约2.14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的恐龙,其中一块化石的主人属于板龙属.近日,研究者对这两块头骨进行了显微CT扫描,重建了头骨的内部结构,发现这两块头骨的主人属于同一物种,并不属于板龙属,且与迄今发现的其他所有蜥脚形类恐龙(包括蜥脚类...  相似文献   

19.
贵州关岭三叠系中一奇特的楯齿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淳  O. Rieppel 《科学通报》2002,47(2):156-159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则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另外,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物,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就目前的标本看,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0.
昔日龙王     
<正>在时光之河中溯流而上,生活在距今约6 700万年前的霸王龙绝对是实至名归的陆地霸主,有"残暴的蜥蜴之王"之称,直到今天其威名依旧如雷贯耳。往日龙骧虎步的暴君霸王龙是凶猛的食肉性恐龙,也称暴龙,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动物之一,其头骨沉重,高而侧扁。霸王龙的双眼向前,具有立体视觉,头骨具有两个很大的眶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咬合力最大可达2 t。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颈骨较短,有10块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