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伦理是实践哲学的一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伦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关注而陷入了某种发展困境。与此同时,作为对传统的环境保护运动的补充和社会正义这一永恒主题在环境领域的延伸的环境正义运动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环境正义实际上是对传统民法原则的讨论和校正,其所代表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的倾向,也是环境伦理谋求自身发展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3.
环境正义讨论的是人对环境行为的正义问题,其核心在于环境的位格化.有四种环境正义的显现:报复的正义、回馈的正义、同情的正义和反观的正义.从位格契约论出发,可以得出环境正义的两个正义原则:实存、进取权利的原则和不能暴殄天物的原则.贯彻于人类的行为中就是作为德性的正义,它是生之积极、死之达观和节约自制三种原则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5.
推进政治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党中央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集中阐释了网络技术对政治参与的动力作用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分析运用网络技术这一工具推进政治参与、以人为本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构建"网络技术-政治参与、以人为本"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与工程职业共同体是延续时间很长的共同体不同,工程活动共同体一般都是存在时间不长的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和诞生阶段、发育和生存阶段、解体阶段。第一阶段"出场"的共同体成员是倡议者、委托者和领导者。在发育生存阶段,工程实施共同体不但增加了人数,而且成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三阶段,工程实施共同体既可能是"正常解体"也可能是"非正常解体"。 相似文献
7.
现代技术以其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塑造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于技术的思考与认知,也从近代以前的边缘状态转向认知的中心并成为哲学的事业。而且,当前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无法回避对技术的思考。围绕技术进行思考的维度主要有技术、自然、社会和人。这四个方面构成技术思考的主要框架并有机联系在一起,每个方面又充斥着各种已经被思考、需要再思考和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构成技术思考的图景。技术思考的最终归宿是获得人之为人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8.
科技型新创企业创业导向:维度、测量和效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我国科技型新创企业创业导向构念的维度性、各维度间的共变性、测量和效度.结果表明:(1)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导向是一个多维构念,它包含具有适度相关性的5个维度(自主裁量、追求创新、超前行动、竞争侵占和风险承担),并且这5个维度具有非共变性,它们可以彼此独立变化;(2)创业导向的斜交五因素模型具有最好的数据拟合效果和足够的理论依据;(3)创业导向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9.
1927年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外联合科考活动,在近代科学史特别是中外科学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外双方谈判“十九条”合作协议的背后,不仅包含着科学无国界与科学家有祖国的理与利矛盾,交织着如何借中外合作以推进中国科学进步同时又无损国家主权的利与权难题,也充满着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与博弈。透过对戏剧性谈判过程的回顾与解读,辨析了近代中外科学合作中的矛盾与利益,以及双方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代际正义论的基本结构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社会契约论和正义储存原则,前者是代际正义原则得以辩护的基础,后者是处理代际关系的实质性原则。罗尔斯关于代际契约的构想存在许多问题,它需要做出一些修正,才能承担起推导正义储存原则的任务。与处理国内分配正义问题所提出的差别原则不同,罗尔斯针对代际分配问题而提出的正义储存原则本质上是一种充足论。 相似文献
11.
环境文化的“滞后”和“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的第一部分勾勒了W.F.奥格本“化滞后”(culture lag)假说的内容,其中已涉及环境化的内容;第二部分表明将现代化归约为工业化、理性化导致了环境化的严重滞后;第三部分描绘了人们为促进环境化适应机制所提出的构想和行动,这就为在科学社会学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13.
"物象化论"视域下的消费主义与消费正义问题——兼论消费社会中"人"的伦理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化论"是日本学者广松涉对中晚期马克思思想理论的一个特定的称谓。所谓"物象化论"简言之,就是把"关系"看成"物",并对这样的物象化批判加以揭露的一连串的逻辑构造。在"物象化"视域下,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特殊产物;人们之所以把消费看成是消费社会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容,关键在于对消费社会中"人"的规定的物象化谬误。在消费社会中,"人"是一种物象化的存在,因而,在物象化视域下看待消费正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人"的物象化规定,透过"物象"的樊篱去关注消费背后的意义更深更远的关系意蕴,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解决消费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