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微镜成像问题涉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经验建构论认为显微镜是制造公共幻像的引擎,显微镜成像是否表征微观事物结构应在"经验适当性"原则下持不可知论。实验实在论认为仪器是获得"实体"现存性的重要物质条件,仪器输出的科学事物满足"操作"和"干预"原则,具有实在性。我们尝试以身体知觉为纽结使"实在性"在身体、仪器与世界的动态互构中得以显现,希冀这种"感知—实践"模式能够为"实在性"在存在论意义上提供一种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科学实在论长期而有力的挑战来自于科学史探究。悲观归纳论者指出非奇迹论证将指称的实在性和连续性作为理论近似真标志的观点完全违背科学史。当代实在论者运用局部化策略,通过回顾科学史指出过去成功理论中近似真的部分继续为实在论辩护,但他们的"惨胜"为反实在论提供了新的论据。斯坦福进一步提出历史明示策略,通过全面的科学史研究支持其反实在的均变论主张,认为科学共同体最终抛弃当前最佳科学理论,选择后来构想出的全新理论的巨变不会停止。但反实在论者对历史主义策略的依赖以及避免走向激进的举措,也使其只建立起狭隘的合理性和进步性观点。  相似文献   

3.
崔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0-101,113
从"实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现象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主体与"实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费耶阿本德后期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4.
自科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专长与经验研究"提出以来,学界对此争论不休。特别是,关于专长实在性的批判较多。因此,文章对STS三次浪潮中的实在论立场进行梳理、修正和夯实。将作为第一次浪潮基础的实证主义修正为科学实在论;并梳理第二次浪潮中的反实在论及基于此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早期研究对于第三次浪潮中实在论论证的失败。文章重新回顾其思想渊源——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并从中抽取出修正实在论作为第三次浪潮的哲学基础与实在论立场。文章意在通过实在论的探讨推进专长与经验研究,并参与到关于第三次浪潮的重要讨论中。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05-109
群落是生态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但其实在性却受到学界质疑。科学哲学界仅有一篇以"群落实在论"为主题的研究,但该研究侧重于对群落概念做抽象分析,欠缺更具体的理论支持;回溯生态学史可知,群落的实在性问题缘起于"机体论"和"个体论"学派的对立,这也引发了学界关于"群落是否存在"的争论。鉴于此,群落实在论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发现和使用与群落特征契合的科学实在论作为理论工具,对生态学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记忆痕迹是记忆哲学与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从实在性、因果性、同构性三个方面对记忆痕迹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围绕实在性,通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解释重新确立了记忆痕迹的本体论地位;围绕因果性,从因果条件和因果介质阐明了记忆痕迹概念能有效防止时间连续上的因果鸿沟;围绕同构性,表明记忆痕迹与过去事件经验内容间的结构同构,是心理与物理双重属性的性质同构,是神经载体和经验内容的定位同构。文章指出记忆痕迹的解读将引发记忆哲学研究的新变革,有助于加快构筑记忆哲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结构实在论的三个不同版本,表明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是基于对前两种版本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科学认识中几个关键哲学概念连续性是否可能的分析,表明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无法维护理论实体具有连续性的观点。然而,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所提出的"经验约束"思想,以及通过结构来认识实体的辩护策略,可以一定程度上回应反实在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科学模型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哲学界主要产生了科学模型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莫丽森的不相容模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互补性与不一致性共存),被反实在论者借用成为了反驳实在论者的论据,因此不相容模型论据的产生与存在威胁着科学模型实在论者的立场,严重影响着"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的中心问题的解决与推进。对此,实在论者莫丽森提出世界本身选择了模型和"实践"证明了不相容模型能够表征真实世界的观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入了"信念"、"操纵"这两个重要因素,形成了莫丽森的用来确证实体存在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即"操纵观"、"局部模型"和"模型相似法"。  相似文献   

9.
在"悲观归纳"等问题揭示出科学实在论"非奇迹论证"存在的诸多难题之后,"局域化"策略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实在论最重要的辩护方向。迄今为止,这种局域化辩护主要形成了两条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路,即"结构主义"的实在论和"分而治之"的实在论,它们针对"悲观归纳"对科学实在论核心理念的质疑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局域化"思路,分别将"非奇迹论证"诉诸于科学理论的中"结构"和"本质要素"(而非理论整体)来解答反实在论提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围绕着休谟是否承认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当代西方休谟研究者形成了三种立场: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休谟是一位因果实在论者,休谟主张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因果力量和必然联系,对休谟的因果观作出了新的解释;反实在论者坚持传统的观点,从休谟的观念理论及其复现原则出发论证了休谟否认客观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准实在论者则试图调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以投射论来说明休谟的因果观介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都缺乏根本的说服力,但其探索和争论深化了人们对休谟因果观的研究和理解,推动了休谟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广泛流传着一种看法,认为自量子力学问世之日起实在论便一劳永逸地被驱逐出物理科学领地。这意味着:量子力学为反实在论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持,而不可能同任何形式的实在论相协调。然而,这种草率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将阐明:量子力学对实在论(或反实在论)既不构成威胁,也不为反实在论(或实在论)提供决定性的支持。就是说,量子力学对于实在论-反实在论论争所作的反应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12.
第7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背景报告(一)科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1992年6月在我国举行了以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为主题的北京国际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会议后在我国学术刊物上进一步开展了有关实在...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生命是人工生命的一种,在人工生命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关于数字生命是否具有实在论地位,形成了数字生命强实在论、数字生命反实在论和数字生命弱实在论三个阵营。分析三种主张及其论证方式并给予新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对数字生命的实在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常人心理话语似乎承诺了信念、欲望等心理实体,这引发了心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反实在论阵营中,以主张抛弃常人心理学的消去唯物论为代表;近年则兴起心理虚构论这种新的诠释立场,其关注点从实体转到话语,主张常人心理学是应予保留的有用虚构,人们在述说心理话语时并未承诺心理实体,而只是在断言虚构中的事情或在佯装游戏。心理虚构论有工具论色彩,面对着自我反驳等一系列质疑挑战,但这些困难尚不足以驳倒它。  相似文献   

15.
数学虚构主义是"数学实体不存在、数学中不存在真理、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事业中可有可无"的一种典型的当代数学反实在论的解释。通过对数学虚构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得出"数学虚构主义的反实在论规划整体上并不成功","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中是至关重要,而非可有可无"、"数学实体确实不存在"和"数学中存在真理,但其本质需进一步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建构版本的结构实在论重建本体论承诺,附加以理论和结构的约束,作出与其它版本结构实在论不同的科学的结构性阐释,实现对于科学实在性和连续性的回答。它强调基本本体的还原论内涵,同时认为结构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决定结构的建构性和相容性。勿庸置疑,在还原论追求中基本本体的假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实中科学理论结构的不相容性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与"普特南善变"的标准看法恰恰相反,普特南的实在论是连续的、整体的、一以贯之的。"语言如何连接世界"是贯穿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实在论初步确立了"语言"对"世界"的指称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树立起实在论的大旗;内在实在论不是科学实在论的反动,而是在科学实在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具体描述"语言"与"世界"的基于经验的指称关系,强调实在论内在于科学;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则把"语言如何连接世界"的问题追溯回"心灵如何连接世界",进而打破了笛卡尔心灵图画对现代哲学的钳制,肯定了"知觉"和"心灵"具有指称"世界"的能力,因而是比科学实在论和内在实在论更加"实在论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实在论与电磁场理论林定夷历来的哲学家们对于科学理论常常抱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种绝然不同的观念。在历史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都演变出多种不同的形态,但其核心问题始终是:成熟科学的理论术语是否有所指称,或日在真实世界中是否有它的对应物?近几十年来,在国际科...  相似文献   

19.
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自然主义的演变历程是与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奎因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确立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并由此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的谈论中去,通过对指称相对性的分析,促进了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可相通性;消解了传统实在论,宣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死亡",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所以,分析和把握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24-128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主要争论焦点在于"可观察"和"不可观察"概念的区分以及"不充分论证说"和"无奇迹说"。"千克"的定义经历了三次演变,2018年确定的量子化定义恰恰包含了"观察"与"不可观察"概念的明确区分;采用此次定义中所包含的稳定且准确的实物基准克服了"不充分论证说";基于"不可观察"的理论抽象转变为"可观察"的实物支持了科学实在论的"无奇迹"说。因此,"千克"的量子化定义成为科学实在论的新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