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吉尔·培根是13世纪英国杰出的学者,其最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大著作》,其中《数学》部分集中体现了他的数学思想及其实践.培根的数学思想是中世纪盛期拉丁西方学界广泛吸收古典与阿拉伯科学文化所孕育出的一种创新性思想.培根深深认识到了数学作为其他学科“门与钥匙”的作用和确定性,并将其数学思想付诸实践,包括论证“地球说”、计算地... 相似文献
2.
“质形论”主张所有的物体都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该理论是前现代欧洲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和争议的理论之一。它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方面要面对诸多难题,尤其是质料和形式的本体论地位,以及自然物体(元素和混合物)的本体论构成。围绕上述争论,中世纪思想家罗吉尔·培根坚持实体形式多元论立场,通过主张每一种实体形式都需要与适合它的特定形而上学质料相结合,表述了一个更为多元的形而上学质料理论。这一微妙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确立了一种新的作为自然变迁物理基底的“自然质料”概念,为研究自然变化开启了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莉拉沃蒂》(Lilavati)著于十二世纪,是古代印度最有影响的数学著作。本文基于对原著的翻译,系统介绍《莉拉沃蒂》作者以及该书的各种版本流传情况,并通过该书中的具体算例,介绍《莉拉沃蒂》的内容及特色,以呈现印度传统数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5.
帕普斯的《数学汇编》是世界数学史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数学著作,它对希腊经典数学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数学指出了方向,拓展和预见了许多数学新领域。本文分析了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传入的《数学汇编》中的典型问题,探讨了中算家对古希腊传统问题的理解、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其在中国和在希腊发展的差异,西方由此导致了数学的进化,而中国延续了中算以算为主和重视实用的传统,发展了不严谨的证明方法,在西学的引导下触及到了数学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所有这些为中国进一步接受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伦敦会传教士山雅各翻译的《哲学源流考》,主要介绍西方15世纪至19世纪西方著名的天文学家以及近代天文学发展史。文章对《哲学源流考》中译本的不同版本予以对比,揭示出其底本来源,进而对该书的主要内容予以概括介绍,并就其中节译、增补、名词翻译等的特点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哈金为代表的新实验主义开始关注科学实验中的实践活动本身,开辟了科学哲学界新的研究进路.同时,以伽里森为首的一些科学史家也将目光投向了实验过程和科学实践.本文从伽里森和哈金的两部代表作:<实验如何终结>(HOW Experiments End)与<表象与介入>(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出发,着重分析两者时科学实验实践中实验的独立性、稳定性、情境性与实在性及实验与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两者科学实验思想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建部贤弘的数学认识论--论《大成算经》中的"三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象形”、“满干”和“数”,是日本江户时代数学家建部贤弘在《大成算经》中所讨论的三个范畴 ,也是该书的纲纪 ,谓之“三要”。这些范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数 ,语言晦涩 ,一直为日本数学史界所忽视。文章从中国数学文化传统出发 ,重新解读这些文字 ,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认为在汉字文化圈数学家中 ,建部贤弘在中国象数学文化背景下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数学科学的本质 ,讨论了数学研究对象及其存在性问题 ,并已接触到数学变量的讨论 ,同时对实数系给出了一种分类。其“三要”数理观是汉字文化圈数学认识论的突出反映 ,具有数学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盈不足方法是古代数学中一项具有一般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将《算数书》和《九章算术》及其他文献结合起来,探讨它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形成与流传。认为:先秦时期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某种东西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为了得到合适的数量,人们通过运用比、比例和分数的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盈不足方法。这种方法及其应用形成了先秦数学的一个科目——盈不足,并记载于《九章算术》在先秦的祖本中。受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先秦到汉代的学者们根据需要设置了很多盈不足问题。《算数书》中的盈不足问题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赫兹《力学原理》的思想源于赫姆霍兹、马赫和麦克斯韦等人的相关研究和著作。这部专著是以三个基本概念和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运用演绎的方法,构建力学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既反映了19世纪末物理学理论研究的一种趋向,又展现了经典物理学理论基础所面临的困难,从而在物理学史和科学思想史上处于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培根的哲学观体现在其博物志的著作中。考证培根自1605年《学术进展》至1623年《增进科学论》的文本,研究培根对博物志的划分,论证博物志与自然哲学的联系。培根倡导的"实操"与"思辨"并非当今所认为的"经验主义"与"思辨哲学"。 相似文献
13.
自HSS1924年成立以来,科学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HSS不仅支持其会刊ISIS的出版,更促进了科学史的教育与普及.在经历了与ISIS的关系危机、ISIS出版危机、毕业生就业危机和财政危机后,HSS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完善、制度健全的科学史专业学会.20世纪80年代后,HSS积极规划科学史研究项目,在美国大学和中学进行科学史学科建设,加强对出版物的建设与管理,设立多种奖项,实现了由ISIS的订阅代理向综合性专业组织的转变,为科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史教育的历史考察:将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从自然哲学副产品身份发展到科学教育的核心,历经了4个主要阶段:孔德的通识教育使科学史走入课堂;萨顿使科学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库恩的新科学史观开始了科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倾向;HPS教育使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成为科学教育的方法论指导.分析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历程,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认识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15.
16.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B07):133-133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n as China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1980 to 2004) is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t is foremost vehicle for the scholarship of professional historians of science in China, published quarterly by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文化的多元形态是自身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内在动力。古代的科技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以原初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西方近代科学以追求统一为目标,但是在认识方法上却显现了多元的模式。当下的科技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世界越来越密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实质上蕴涵着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将带来科技文化的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8.
19.
科技史研究中存在着对同类问题的判定采用“双重标准”的现象。同一作者的“双重标准”是逻辑欠严密,首尾不一贯;不同作者之间存在的“双重标准”现象则是学术观点不同的结果。“双重标准”不利于科学发现优先权的评价,需要通过学术讨论统一认识,这至标准统一。 相似文献
20.
智识史与社会史是主流科学史中两大研究传统,这两大研究传统的历史演变构成了科学史学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智识史与社会史传统分离和纷争历史的系统疏理,指出两大传统的互补和融合是世纪之交科学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