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千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在实验中,"墨子号"分别与河北兴隆、奥地利格拉茨地面站进行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通过指令控制卫星作为中继,建立了地面站之间的共享密钥。基于共享密钥,中奥联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8月16日,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因为这是全球首颗成功发射的量子卫星,这一科技突破使得我国在量子通信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了主动权。要实现量子通信的功能,离不开卫星的有效载荷,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了量子卫星载荷总体单位的重任。这其中,张亮和他的同事们研制了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两项有效载荷,攻克了  相似文献   

3.
<正>卫星可将纠缠光子对分发至相距1 200公里的两个城市,这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开辟了广阔前景。2016年8月,当潘建伟看到长征火箭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他几乎喜极而泣。该火箭搭载的量子科学卫星,是中国科技大学(USTC)潘建伟教授与其同事花了5年时间研制并不断完善的成果。为了获得6.5亿元的项目资金,他花了很多精力游说。当最终看到它离开地面,他说:"简直是一种解脱。"  相似文献   

4.
关毅 《自然杂志》2016,38(5):377-386
<正>中国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和热议。这不再只是一个中国的科研大事,因为它所获得的任何成果,必将是世界性的。中国此次发射量子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这都是量子信息技术的最前沿研究,自然是举世瞩目。9月15日晚,正值中秋月圆夜,天涯共此时,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飞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全球业  相似文献   

5.
前沿     
正1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土卫六上发现有液体流动的大峡谷美国航天局研究发现,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有着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的量子通信,假以时日,我国必能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纵观人类通信史,从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到语言文字的沟通交流,从近代远程传送信息的电报电话,到当前普遍流行的智能手机、网络等,不  相似文献   

7.
袁岚峰 《自然杂志》2017,39(4):299-303
正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引爆了公众对量子科学的兴趣。许多人都知道了,中国的量子通信走在世界最前列——尽管对于量子通信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一知半解。最近,又有一条"日本成功进行超小型卫星量子通信实验"的新闻刷了屏。典型的报道像这样:新华社东京7月11日电(记者华义)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11日宣布首次用超小型卫星成功进行了量子通信实验,该机构  相似文献   

8.
<正>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潘建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的量子之父"。  相似文献   

9.
<正>虽然这是某个光子的一小步,但却代表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5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该项目是卫星与地面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我国将依仗这一平台完成空间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以期取得量子力学基础物理研究重大突的破和一系列具有国际显示度的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自然论坛"第28讲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及未来趋势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使量子通信成为可能。论坛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宇翱教授着重介绍了我国在实现全球量子通信最终目标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可靠的、超过2000 km光纤连接的中继骨干网,通过济南和合肥连接北京和上海。目前,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正在试用中。过去10年,我们一直在为卫星量子通信进行系统的地面测试。我们的努力最终确保了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以及三大科学任务的完成。最后指出量子通信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新成果: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百千米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年轻的院士潘建伟兴奋地说:"由于自由空间信道的损耗小,借助卫星将有可能实现在全球尺度上进行超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梦想."这个"量子梦"已在他心中做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12.
动态点击     
<正>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京时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1、12颗组网卫星。这两颗北斗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3.
<正>"他们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段来自国外媒体的高度评价,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审视一个十分高端的项目——"利用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量子黑客隐患"。这是一个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清华大学马雄峰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近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通过量子通信技术这一根本性手段保障信息安全,而主攻方向就是完善量子密钥的分发方案。  相似文献   

14.
3年前,潘建伟(Jian-Wei Pan)给中国长城加入了一丁点的《星际迷航》.在北京以北的丛山上靠近长城底部的一个位置,他和他的物理学团队把一个探测器上的一束激光瞄准到16公里远的高处.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随后,他们通过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在所经过的空间中"传送"信息.当时,这是世界上最长距离的量子态隐形通讯记录,该实验是迈向他们终极目标的一大步——其终级目标是在空间进行量子卫星通迅.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20,(6):14-15
正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2020年,中国航天正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梦想绽放。看,大凉山深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已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国"北斗"将造福全球;看,南海之滨,"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一飞冲天,中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大幕开启……  相似文献   

16.
前沿     
《科学之友》2015,(2):4-5
<正>"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完成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现已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两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间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项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7.
前沿     
《科学之友》2020,(9):4-5
正"行云二号"卫星成功验证星间激光链路技术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行云二号"01星、02星之间实现了建立链路流程完整、遥测状态稳定的双向通信,这意味着"行云二号"双星搭载的激光通信载荷技术得到验证,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实现星间激光通信的新突破。星间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束在空间进行图像、语音、信号等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可大幅降低卫星星座系统对地面网络的依赖,实现全球测控。  相似文献   

18.
潘建伟院士     
《科学24小时》2013,(7):32-35
2012年8月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新成果: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百千米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年轻的院士潘建伟兴奋地说:“由于自由空间信道的损耗小,借助卫星将有可能实现在全球尺度上进行超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梦想。”这个“量子梦”已在他心中做了十多年。如今,这个梦想在潘建伟和其他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前沿     
<正>我国成功发射2颗北斗卫星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经过约3.5小时飞行后,"远征一号"将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2颗卫星均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发射的第18和第19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为发展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称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一个里程碑"。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能借助量子纠缠这一特性,将未知的量子态传输到遥远的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是远距离量子通信和分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