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观念相信,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标志特征。大卫·帕品纽为认知理性提供了一套自然化方案,它由两个步骤构成:一是通过知识论的可靠主义界定何为理性,二是用进化论阐述理性何以出现。关于第二步,他相信作为心理模块的读心机制和手段-目的推理机制构成了理性的架构。本文指出,帕品纽无法把手段-目的推理机制恰当地安置在心灵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2.
心灵理论意指认知主体根据自己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来归因、解释、预测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能力;然而,其在哲学上却遭遇到难以逾越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基础,即人类在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进行归因、推理时,会有共同的脑区被激活。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跨越这一"解释鸿沟",提供了一条助探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整形”(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作为一种审美实践,缘结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之中。它是主体通过“自我观照”,对身体这一可感的客观实体作出设计、调整、建构等特殊的反映,使个体的意向表达与意志赋予在物质实体上得以呈现。现代整形技术已经实现“1.0-3.0”的迭代转向,身体意志的多阶表征相应显化为“标识”“展演”“映射”三种征象,而“在交互中升维”的演化逻辑体现于技术形态功能的进阶、意志生发机制的优替、自我审美知觉的变迁三个方面。整形技术与人文保持良性互动,亟待从“心”世界产生“新”思考,可以从适度权衡求美欲望与社会评价之间的道德取值、遁入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的技术之路等方面做出阐释并付诸努力。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5.
梅洛-庞蒂的经验生成观是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客观经验观的反叛,强调经验生成的感知基础.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梅洛-庞蒂思想中的身体感知观和经验观,探讨身体感知在经验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出身体感知是自我与世界及他人联通的基本方式,经验是在身体感知加工过程中的产物,因此经验生成的方式与身体的基本感知方式密切相关,这表...  相似文献   

6.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7.
经典人工智能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框架问题",即智能体如何在行动中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本研究以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与框架为视角,认为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表征生成于情境化的实践过程,人工智能应对复杂情境的举一反三、随机应变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维度的地方性产物,人工智能框架问题表征的规范性,正是通过实践内化的因果性得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的审美活动由审美认知和审美元认知这两大过程构成,它们分别拥有不同的主体定位和客体对象;其间,在人之自我觉识性审美意识的下行性投射作用下,审美主体与外在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第二客体形成,由此引发了人之心灵、大脑和身体系统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复杂的多层级相互作用,致使完满的审美意象得以次第创生、进而深度引致人的彻然无上的审美快感得以厚积薄发,充分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相互对立、彼此渗透与增益、相互转化、相互迭代与递归、彼此协同与相互统一的系列性辩证法原理。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0-105
表征被看作是心灵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媒介,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传统认知科学因"认知的本质即表征"的理念而被称为计算表征主义,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对计算表征主义理论进行了质疑并提出种种替代性方案。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对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进行梳理,承认表征在认知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将传统的计算表征改造为时间性、具身的"行动导向的表征",将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从单纯的心智计算转向心灵、身体和世界三者的构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不喜欢那种肤浅的不真实的"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真正的心理互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伪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