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在1994年发表的诈文《跨越边界:通向一种变革意义的量子引力解释学》曾经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争议。文章结合对诈文内容的实证分析,进而全面剖析了其中折射出的知识基础、学术文风和学术权力的运作等问题,由此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学术从业者的良知和责任感,以及整个学术界对于科学活动规范结构的深入省察。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美国物理学家索克发表那篇著名的诈文后,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本文对这场论战的起因与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论战的认识论根源于后现代思想家夸大了科学实践的相对性,解决这场论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好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社会历史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17日,首都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新闻单位120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由中国管理英才论坛和中央电视台"魅力城乡"在北京联合举办的一场高级别的专题研讨会——"袁勤生管理思想"学术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与会就"袁勤生管理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发表了各自见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中国未来研究院院长秦麟征说:"袁勤生管理思想是在传承借鉴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管理  相似文献   

4.
1960年发表于《红旗》杂志的"从‘积木式机床’看机床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一文,开创了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研究传统的历史。其之所以被历史肯定在于朝向中国的工程技术实践本身的研究导向、学者们"为国服务"的学术情怀和强烈的学术自觉。而植根于工程技术实践,哲学家、工程技术研究者、管理者以及生产实践者之间的联盟与对话确立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传统。因此,西方语境中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对于中国技术哲学来说应当理解为"回到原点"。技术的文化实践本性决定了朝向情境中的技术实践应当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应有之义,问题导向的"参与"、"联盟"与"对话"也应当是技术哲学家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植根于中国广泛的技术实践会在众多的领域中导致问题的新的提问方式并使新的问题群出现,进而揭示它们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的新的主题和新的概念框架,既是中国技术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学者可以贡献给国际技术哲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论戴震与西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察,说明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由此也凸显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应对。  相似文献   

6.
一般谈到办公室政治,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办公室厚黑学,教人如何不择手段获致成功、出人头地,即使勾心斗角、耍坏使诈、牺牲朋友也在所不惜,另一类则是像卡内基这样,以较乐观正面的角度看待职场政治.两种取径,因人而异,不必过度偏废,最理想的态度是"适度参与"办公室政治,但也要懂得时时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7.
苏联学者Г.М.多勃罗夫所著《普通科学学导论》(1970)是一本学术专著。作者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先进科学思想和方法,深入分析和系统论述了科学学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结合得较好的著作。该书第一版于1966年问世后,旋即被译成英文、德文、波兰文、捷克文、保加利亚文和塞尔维亚文在许多国家出版,在国际科学学界颇有影响。1970年该书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今中国学术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常用"腐败"、"不端"、"越轨"、"失范"描述,虽然不能尽达其意,但也能明其所指.将学术、教育问题一并讨论,乃是基于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都是指向学术圈、文化人、知识分子.但是,本文在此无意讨论知识分子的个人学术品质、道德、良心和责任,而是要揭示当今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所隐伏的时代性根源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2):104-109
梅棹忠夫1957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以此构筑"比较文明学序说",并立足于"机能论"立场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生态史观审度。"文明的生态史观"在我国学界的研究并不尽人意,大多将其较为简单归结到地理环境决定论草草了事。在深入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节点上,对其"文明的生态史观"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度挖掘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至少梅棹忠夫给出考量世界文明史演化进程诸多要素中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要素,就此而言,在当代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其进行唯物史观的反思与审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就提出了学术规范、学术传统重建的问题。但是,直到今天,学术违规的现象依然弥漫于整个学术界。在当今的学术领域,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一文多用,一稿多投等现象蔚然成风;自我吹嘘、自我炒作的现象也时有所闻;更有甚者,拉关系、怕马屁、抢资源、买版面甚至制造“思想”等大手笔的“战略”举动也频频“露脸”。透视这些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学术违规与学术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我国的学术传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与其自身的“规范化”之间出现了冲突,造成学术研究不独立;同时,由于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整的学术研究制度,学术研究中的自律、  相似文献   

11.
任鸿隽先生1915年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题为《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在文中他指出中国人认识自然方式的缺陷在于未得研究科学之方法而已。任鸿隽过于强调归纳法,针砭中国传统学术中"驰骛空虚"之病,但却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倾向,造成这一偏颇的根源在于他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对自然科学史了解上的欠缺。任鸿隽对归纳法情有独钟,这与他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救国的实用主义理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当下中国学术著作出版和学术论文发表存在问题的症候表现,李醒民先生做了生动的描述:"泡沫学术漫天飞,垃圾学术遍地堆"、"学术研究变成了评职称、捞外快、加官进爵的敲门砖……",并指出其危害的严重性:"这些滥竽充数的东西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它们的泛滥不仅败坏了学术空气,而且也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之作淹没在平庸和劣质文字的海洋中,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术出版,顾名思义应当是记载与传播学术思想的出版行为,其目的应是"为了学术的繁荣和兴旺",促进"文化积累"和"精神传承".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市场来看,无论是学术著作的出版还是学术论文的发表,都充满着一股浓浓的商业气息,弥漫着一种发霉的铜锈味道.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因资金问题难以出版传播,另一方面低水平的著作或论文通过"赌博式投资"的方式充斥学术界,形成了一种学术出版与学术水平无关的景象,这似乎也可称为"学术出版悖论".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及其传统的移植、构建与传承对于后发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昆作为一名"庚款"留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开创了半导体物理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业人才,并形成了清晰的学术谱系。文章在考察该学术传承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了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学术传统,即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半导体超晶格研究为主要方向、善于运用简化模型方法以及坚持严谨的科研作风。  相似文献   

15.
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序幕的"科学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位于"改良"与"革命"的"政治救国"浪潮。民国建立后,在实业建国和"政治并不能救国"的影响下,"科学救国"思潮再次勃兴,并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际,"科学不能救国"的声音出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中西文化论争中,科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首";二是在政治革命实践如火如荼影响下,政治革命再次取代科学成为救国的工具;第三,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动,国人逐渐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救国工具,它自身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质是扩展人类知识视野,科学终于完成了从救国工具向追求真理的学术事业转变,回归科学本身。"科学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演化,展现了学术与政治的一种关系: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本身而是其他因素诸如外敌入侵或意识形态等外在力量使学术成为某种工具,那么,一旦这种外在因素与条件不存在了,学术作为工具的作用也就消失,最终恢复其本身的面目,其发展也就步入正轨。但吊诡的是,学术在中国大多时候总是作为一种工具被利用,不能显现其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学术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学术精英,参与并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与发展。综括起来,它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有三大贡献:第一,不仅率先揭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且致力于宣扬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与科学精神,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填补了自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科学以来中国科学发展的空白,丰富了国人对科学的全面认知。第二,在学术社团组织的创设发展、科研机构的创建、学术评议与奖励机制的创立、名词术语的审定与学术交流系统的建设及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方面有垂范和引领作用。第三,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积极发挥自身的知识积累优势,介入具体的国家建设事业,并在"科学建国"的讨论中,促成了国家科学战略的初现。  相似文献   

17.
黄土是第四纪最重要的风成沉积物,中国拥有世界上分布最连续、沉积最厚的黄土区域。庞佩利是第一位考察中国黄土并提出黄土成因"湖相"假说的专业地质学家。长期以来,庞佩利及其"湖相"假说在中国黄土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以庞佩利《我的回忆录》、《穿越美洲和亚洲》、《在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1862~1865)》及维理士《庞佩利(1837~1923)的传记回忆录》等文献为依据,梳理了庞佩利生平和学术成就,并以"湖相"假说的提出、修正及影响为主线,厘清庞佩利黄土成因假说的学术渊源及演化脉络,阐明庞佩利及其"湖相"假说在世界黄土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山东省科协第三期泰山学术沙龙"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的命运"于2014年11月10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沙龙以"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原始创新"为宗旨,强调争辩质  相似文献   

19.
1962年6月1与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控制论的哲学问题会议,这个会议是由"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控制论"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党组织联合召开的.莫斯科和苏联其他的30个城市的学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许多学者参  相似文献   

20.
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学术结构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传统学术体系逐渐向现代西学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中国萌发了早期的科学家、科学学会、科学期刊、科学交流等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因素,尤其"科学士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由此催生了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