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博物学有两大传统:中土博物学和藏地博物学。藏地博物学深受佛教影响,佛教博物学是藏地博物学的佛教渊源。此渊源不但影响了藏传佛教产生和发展,而且还与藏地本土的苯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藏地文化特色的博物学:藏传佛教博物学或称"大小五明之学"。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历史性原则、生存论原则是它的基本解释原则。作为哲学世界现的自然观不同于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自然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进入人的生存领域的自然界。生存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终极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3.
混沌对机械决定论自然观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在早期的科学编史纲领研究中,近代地学研究一直被视为科学与宗教冲突模式的典范;地学研究与宇宙论的分离被视为现代地质学诞生的标志。随着新的编史纲领的出现,早期地学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英国17世纪博物学家约翰.雷的地球博物学具有反理论性与整体性的特征,在他看来地球上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地球观念对今日的地学研究仍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异化”与“理性”是当前解读技术的主要范畴。在这两个范畴上,确立起来的是技术理性批判的哲学图景。但是,技术与人的关联并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作为现象学概念“空间性”将成为审视技术的视角,根据这一观念技术的本质就显现出其特有的方面:技术呈现为此在的空间性,而技术进步则显示了人类此在空间性结构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6.
以英国皇家学会为载体,考察博物学在近代地位的起伏变化.学会成立初期,会员受到培根理论的影响,特别重视博物学,并将它视作通向新形式自然哲学的基石;随着自然哲学地位的提升和数学、实验研究方法逐渐得到认可,博物学传统不断受到贬损;从18世纪中叶起,由于雷和林奈等分类体系的出现与传播,博物学重新得以繁荣.学会内部,博物学家与自然哲学家两大派别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科学史、博物学文化、视觉文化、图像史学、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等学术探究几乎同时用于古代美术作品的研究,其中博物学视角的分析具有独特性和基础性,这要求研究者通晓历史和地方性知识,充分利用现代自然科学之分类学、生态学知识对作品进行基本的“识图”描述,揭示当时当地人的“生活世界”场景和认知水准,进而讨论其文化、历史、政治含义等。清代宫廷留下大量博物题材绘画及相关档案材料,对它们进行博物学细节和地方性特征的分析,在现在看来非常有必要。清宫绘画在继承汉文化、融合满洲文化以及反映中西物质和文化交换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博物学特征。这些清宫绘画案例的实质性分析将为古代美术作品的博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2021年10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博物》杂志、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主办.因疫情防控工作需求,本届论坛严控线下参会人数,首次采用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进行,当日直播观看人数达81600多人次.10月23日的论...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心理学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社会科学观。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其特点是1.重经验事实的积累,轻理论基础的建设;2.过度强调实验验证;3.超历史文化的倾向;4.价值中立倾向。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文化历史特性和价值负荷的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该抛弃以自然科学模式塑造社会心理学的尝试,走人文社会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可重复性原则及其自然观假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出发,在对可重复性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后,指出可重复性原则并非证自明的先验原则,其有效性依赖于背后的自然观假定,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对可重复性成立的两个条件提出了挑战,揭示了可重复性原则及其自然观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文章最后揭示了在可重复性原则受限制的情况下如确定事实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与自然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然等同于自然界,这是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这种意识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批判现代性和保护自然环境,应该把自然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可是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由于未能区分自然和自然界,错误地将“人是自然一部分”等命题作为生态伦理何以存在的哲学根据。人只能归属于自然,而不能归属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人就沦落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并不能够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人是道德存在物。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观上,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都反对机械论自然观,都主张未来社会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超越了一般的环境主义立场。两种自然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不同,其理论贡献以及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5.
"能高度逻辑地思维"是智慧与非智慧的唯一区别与分水岭,而人类能逻辑地思维是长期进化自然形成的。人类一旦学会逻辑地思维,其认知的获取与传承也根据逻辑而进行,人类认知的逻辑传承就成为自然而必然。由此,不仅存在人类认识自然的相同逻辑范式,而且一切自然皆逻辑,自然是逻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10-115
马克思的自然观破除了旧哲学自然观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克服了传统旧哲学在观念范围内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限,探讨了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根源。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的观念建构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根源;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错位的认识论根源;资本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为破解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导引。  相似文献   

17.
起源问题隐含着人类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这是一种用最简单的概念和径路寻求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弦论是以能量概念为核心,使能量可用自然科学语言描述,进而把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推进到可描述的底线。这是继古代朴素的起源学说和近代形成的以物质概念之后在自然观方面的重大创新。这种转换是一种视阈性的转换,从而确立了以能量及其演化为核心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同时吸收了后康德时期的实践精髓。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形成实践思想体系,驳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的误读和攻击,呈现了客观实在性、类存在基础、多维复杂性、人化自然转向等特征。恩格斯自然观视域中的实践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的自然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它开启了各种可能。在此我们要审慎地看待希腊哲人的超越性(他们也同样首先是内嵌于文化传统的个人),要对逻辑化的结论保持健康的怀疑:古希腊自然观并非物化地看待自然的开端,它为人类超越地审视自然提供可能,但同时也为人类蒙蔽于自然之内的宗教信念提供支持;古希腊自然观并不系统,在不同理论之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差异,是孕育此后诸多生态观念的温床。古希腊自然观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可塑性,根源于自然哲学家们尝试性地探求自然的秘密,但并不对象性地究诘自然;他们以经验现象作为依据和起点,但总是回归到形而上学之中去。总而言之,从生态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希腊的自然观会发现,它是促发生态思想发展的无限可能的最初构架,是生态思想生长的亦此亦彼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