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性科学是运用非还原论方法的科学"成为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其中"非还原论方法"可理解为"非还原方法"和"非还原论方法论"。另外,"还原"的语义也多种多样,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应当把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理解为"非还原论方法论"。然而,这一信条并非绝对可信。  相似文献   

2.
科学还原与科学革命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对核心概念。与简单的对立观不同,本文认为,科学还原与科学革命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互斥和对立,而是具有一种新的关系结构。这种新的关系结构具有互补性、互助性和互融性,并且与新近弦论哲学界所聚焦的"对偶性"一脉相承。基于这种新理解,我们既可以厘清当代科学哲学的演化脉络,消除认识误解,又可以为科学哲学的未来走向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突现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极大的发展了以英国突现主义和贝塔朗菲机体论为代表的整体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1)复杂性突现机制为整体或整体性质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为整体性与突现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说明,突现得以获得科学和哲学的"概念身份";(2)复杂性突现的理论为整体具有下向因果关系提供了本体论辩护。(3)计算机模拟突现消解了突现现象的神秘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突现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突现层次的自主性,为整体论提供了一种弱解释进路。  相似文献   

4.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科学家往往通过直接研究模型而间接地研究世界。那么,科学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应当具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观点可统称为模型的"拟真观",这类观点认为科学模型与现实对象之间应当具有同构或相似关系,科学模型至少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化或理想化的反映;而一种新兴的观点则主张模型既不必同构或相似于待研究的对象,也不必在真实世界中有其对应物,科学模型本质上是虚构的,此即"虚构观"。"虚构观"将科学模型类比于文学作品,强调科学模型之违背现实或依赖于想象,以期对模型的建构和使用过程提供新的洞察,但在对"虚构"概念的理解上却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5.
真实的复杂系统除了整体的层级或非线性的组织,还有子组织和子系统。理解这样的复杂性架构,需要说明在什么规则的作用下,新的系统结构从复杂性的层级中突现?人工生命用变异和稳定的系统过程解释系统结构的突现,从而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变异-选择原则当作变异-稳定原则的特例,深化了对复杂系统问题的研究。然而,汇聚技术的出现弱化了自组织作为设计规则的作用,这为复杂系统的突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问题,历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其中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那就是强调社会的共建。爱丁堡学派和巴黎学派对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有深入的探讨,彰显了科学知识生产的群体性。在群体或不同的文化中生产科学知识离不开协商,且科学知识的生产也离不开科学的争论,同时在争论中也会产生协商,研究科学中的协商问题突出了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群体沟通特性,最终将迈向群体的共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本性日益通过"共建"这个范畴表现出来,人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共建科学知识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发展中遭遇了自身的困境和问题。科学修辞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资源能够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发挥其功能,为讨论缺失模型、语境模型等理论问题,科学传播、技术的社会责任等实践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虽不乏探讨,但迄今尚未见到从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的论著。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理论框架下的宗教认知一直在东、西方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近二十年确立起来的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则揭示了一种新的宗教认知和新的宗教观。认识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科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乃至对于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拓展意义。本文首先阐发了为"范式"一词重塑辉煌的思考以及相遇"新范式"的机缘之幸;继而简要介绍了宗教社会学新、旧范式的主要差异,新范式中的科学与宗教之观点;最后就新范式对于科学与宗教以及科技与社会(STS)研究可能的启示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劳丹的"科学研究传统"及其与"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根本上未摆脱本质主义,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传统"表达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不仅使劳丹回避了库恩和拉卡托斯所遭遇的困难,而且为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就全面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思考与"科学研究传统"相关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价值观,其目标体现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的目的性行为以及多目标多层次控制范式,为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与道德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视野和系统哲学思维。因此,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应着力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绿色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自组织进化、序参量与价值突现进行复杂性科学哲学的分析,将为我国绿色发展实践,特别是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