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洛曼(Aaron Sloman)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一位杰出的人工智能哲学专家、认知科学家.他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探讨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类认知的过程及情感的产生机制,进而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心灵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产生了巨大的担忧.人工智能究竟会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历史唯物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人工智...  相似文献   

4.
机器智能的话题,古已有之,而今成为热点。我们不仅要为机器的进步而喝彩,更要在智能时代重新反思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隐喻视角下的人与机器的关系是一种异化关系,而目前反对机器能实现智能的背后存在着三组矛盾,即宗教层面上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物质结构层面上有机与无机之间的矛盾、科学认知层面上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系统论视域下,自然-人-社会大系统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鸿沟具有不可逾越性。未来,计算机隐喻将被赛博格隐喻所取代,而赛博格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智能机器。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结构性嵌入,正在消解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张力。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偶然性的悬置,用技术的有限性替换了人类解放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客体主体化,彻底将人暴露于自我消解的危机之中。重构科学研究范式,重塑科学精神,使人重获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是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Juergen 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涉及到我们在理性层面上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主体自身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域,“万物是人的尺度”的命题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构成的互补所展示的全面性,益于矫正惟“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的片面性。“万物是人的尺度”的命题的合理性解,在逻辑向度,支撑于互为对象的人与自然同具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定性;在人的生命向度,植根于作为类的人的生命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发生、存续、终结规定于自然的过程;在人的活动向度,植根于人的“内在尺度”和人占有的“种的尺度”在自然对象上的运用,规定于自然的实在。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9.
10.
作者以中医术语为例,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术语翻译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译者不仅要把握与权衡中医术语的字面含义与学术含义,而且要掌握足够的语义学、术语学与中医学等跨文化与跨学科知识,才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成功的中医术语译名。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本性是追究问题,本文时间的本质以及时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追问,时间可能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也可能是主体思维过程的一种投影。祛除时间假象的干扰,探讨无时间下存在物存在的可能性,这种尝试一方面是希望还物质运动以本来面目,使客观存在得以更自然的非人意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希望彻底排除高高在上的时间流程和宿命的影响,使主体的意志和创造性得以更加自由的发挥,以便服务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贯穿着鲜明的语境论特征,现有的范式理论已无法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做出正确描述,语境论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新范式。语境论范式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问题都围绕语境问题而展开。人工智能中的语境,可分为表征语境和计算语境。建立在现有范式之上的语境论范式,必然以表征语境和计算语境为主要特征。表征语境与计算语境围绕智能模拟的语境问题逐步走向融合,将是语境论范式下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参差赋权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赋权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党政部门、社会媒体与公众、技术生产部门三大主体赋权过程及其结果的不均衡性特征.这种非均衡性的扩张和深化可能会导致社会遭受"技术利维坦"、"信息茧房"与"公民离散"、"技术鸿沟"相互叠加的社会风险.基于此,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参差赋权的特征来看,防止参差赋权风...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3-117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身份认知形成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有两种策略:一是辩护性策略,二是建构性策略。辩护性策略从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角度,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辩护,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特征和特殊属性的认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智能对人类身份认知的挑战。建构性策略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对人类身份重新进行建构,它有三个维度:历史的、发展的和整体的。然而,无论是历史的维度还是纯粹发展的维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矛盾,唯有整体的维度兼顾了历史、现在与未来,不仅能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呈现出某种要么支持,要么反对的倾向,这种截然二分的态度实质上是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技术,其结果是唯一确定的。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确定的,因为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而是相互构建和相互规定的,这种互动性是人工智能不确定性的根源,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融入和具体技术的语境性强化了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对人工智能不确定的治理需要遵循预防原则;对具体人工智能技术要进行评估,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和全球层面进行治理,引导人工智能与人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包括专业知识与常识知识。人类常识知识具有语境相关性的显著特征,人工智能要处理常识知识就必须对与知识相关的语境进行研究。以麦卡锡、莱纳特为代表,两条不同路线的人工智能学者致力于常识知识的形式化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当前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中依然存在大量未解的难题。本文认为,寻找解决常识知识形式化这一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问题的关键一方面需要人工智能研究思路的转变,另一方面则在于从各门相关学科中寻找新的解题理念。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大课题。本在较为抽象的层次上分析了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相关联的成因以及相互作用几个方面,并据此探讨了两之间加强互动对科学哲学的新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典人工智能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框架问题",即智能体如何在行动中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本研究以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与框架为视角,认为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表征生成于情境化的实践过程,人工智能应对复杂情境的举一反三、随机应变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维度的地方性产物,人工智能框架问题表征的规范性,正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