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创造力的机器发现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发现是结合科学哲学、科学史、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对科学创造力进行研究的领域。这个跨学科的研究进路有4个主要研究方向。作为创造力研究的新进路,机器发现研究从方法、视角和对象等方面推进了对科学创造思维的探索,也因其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特征引发了争议与挑战。本文在对上述诸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对该研究进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17-123
科学是近代哲学的研究对象,普遍确定性的知识何以可能是认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作为现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将新科学的萌芽视作思想滋长的土壤,认同科学与哲学的互动互释关系,并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观照了科学。他们都重视数学所具有的作为抽象思维方法的普适性与形式化表达,在物理科学的整体性背景下、生物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阐发了唯物史观和有机宇宙论,形成了基于科学逻辑的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机体思维。并通过批判其所处时代流行的科学认知方式,构建了实践哲学与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出对旧有科学思维和自然观的反思,另一方面彰显了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与宇宙文明、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种基于人类大脑半球机能一侧化的"半球认知风格"理论观点的提出,人们发现在人类认知活动的各个层面上广泛存在着所谓"半球风格"现象。运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概括和指称东、西方两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东西方两大科学体系的各自特质、认识方法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提供一条新颖而实证化的研究路径。为避免这种分类与概括的简单化和主观化,从辩证思维的高度出发,牢牢把握人类科学思维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并有选择地运用实验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中的量化手段和测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一种基于人类大脑半球机能一侧化的"半球认知风格"理论观点的提出,人们发现在人类认知活动的各个层面上广泛存在着所谓"半球风格"现象。运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概括和指称东、西方两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东西方两大科学体系的各自特质、认识方法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提供一条新颖而实证化的研究路径。为避免这种分类与概括的简单化和主观化,从辩证思维的高度出发,牢牢把握人类科学思维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并有选择地运用实验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中的量化手段和测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改造数理逻辑并用来刻画儿童的认知结构.这一改造过的逻辑受到的多是指责和批评.这些批评有其合理性,但却过于专注于细节和系统的不完美.立足于当代各门认知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此做出新的、整体的评价.从逻辑学来看,皮亚杰的逻辑更新了我们对逻辑的观念,成为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的基础;从心理学来看,用逻辑结构来刻画认知结构,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从认知科学来看,皮亚杰逻辑的跨学科研究为认知科学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样板等.  相似文献   

6.
科学认识论的五形态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7-20,33
现代西方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出现了五种形态,它们包括进化的认识论、自然化的认识论、认知科学、认知的神经科学和社会化的认识论等。它们对人工智能具有基础性研究的意义,人工科学只有与认识论相结合,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学在探索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智活动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本文从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沿革入手,揭示认知心理学关于心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并就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心智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科学观、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截然对立的品质.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而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但是两者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都曾经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因此,可以把它们的哲学理念同实践上的应用分开,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二者的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9.
社会物理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大数据技术以数据驱动取代了理论驱动的科学认知模型,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系统多领域、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科学认知;大数据技术为当代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本体论立场定位,促使社会物理学研究由局域-个体化思维向整体-社会化思维转变,并且推动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认知"统一性"建构;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物理学研究所坚持的非精确性思维原则是一种认识论层面上的有效策略,它拓展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和范围;大数据技术的相关性分析为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它为社会科学预测功能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计可被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技术认知与实践系统,可以从哲学的不同层次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设计哲学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整体性发展的可行径路。在认识论视域内,设计存在论是设计本质论的前提;在实践论视域内,设计本质论是设计存在论的前提。人们对设计的科学的认知从经验层次逐步迈向了理论层次,同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自身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穿于设计手段和实践之中。设计中的思维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整体和部分"、"手段和目的"、"主体与客体"等范畴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波兰尼与波普的科学认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和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就已经蜚声学术界。他们皆以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为己任,但解决方案却各自独树一帜。波普在学院派的理路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学说,而波兰尼则以无拘无束的学术视野提出了革命性的默会认知理论。这两种独具匠心的科学认识论极大丰富了科学哲学思想,并为科学哲学的历史转型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以二人的科学认识论为基点,深刻剖析二者的不同理论旨趣,并进一步揭示出波兰尼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2.
生物进化认识论概述李平生命认知(bio-cognition)是进化认识论(通常简称EE)的重要课题,一些学者把这方面的研究叫做生物进化认识论或认知机制进化认识论,以区别于进化认识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如科学进化论。进化认识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动物...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人类知识发展中的科学和哲学的割裂和分离仅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它并不曾消除科学和哲学在实质上的相容性和内在统一性。对科学的拒斥并不是作为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起始点的笛卡尔学说的性质,而坚持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则正是笛卡尔研究学问的基本方法。一个同样明显的事实是,近代以来人类实验科学的发展也深刻促进了哲学认识论学说的发展。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实验心理学、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导致了近现代不同时期的一些哲学家们利用不同时期的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和机制进行具体探讨,从而建立了形形色色的别具特色的哲学认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4.
意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思维中的意象》述评林可济科学概念的起源与创造性科学思维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心理意象(mentalimagery)①在科学研究中起什么作用,科学家是怎样发现或发明理论的?这些都是困扰着科学家和哲学家、科学史家和认知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蔻德基于生态自然主义在认识论上建构了一种生态思维.蔻德的认识论建构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理论缺失:第一,没有考虑生态思想的人文向度;第二,没有考察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作用;第三,忽略了广义生态学的实践维度.生态思维的认识论建构,不能靠认识论的自我建构来完成,而是应当整合生态学诸多领域和方面的理论和思想资源,使之建立在对相关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多层次反思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广泛地体现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大统一”理论尝试之中。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几类对于等效原理的争论。与通常实验不同的是,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实验对象与检测仪器分别对应着实验者自身及其具身认知,实验结果则反过来用于对实验环境自由下落状态与所处时空特征加以判定。从具身认知推理得到的局域等效原理在认识论意义上不是系统的,而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有效的争论方式,应通过科学史的方法,将问题从思想渊源、推理方式、发现过程、解释与理解等维度加以分析。尽管具身认知是爱因斯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导致等效原理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真正原因。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标准不一,要求科学理论彻底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研究人类文化与思维关系的交叉学科,认知人类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进路.认知人类学最初与语言学相结合,研究土著民族的语言与感知,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文化范式对思维形式的决定性影响.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认知人类学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交织在一起,趋向于关注人类心智及认知过程的分析,这种多学科的融合必将促进人类认知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的框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问题已经困扰了人工智能领域40年之久,并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借助实例综述了框架问题及其衍生问题,并概述了为解决该问题而发展出的逻辑工具.文章重点阐述了框架问题在西方哲学界引发的讨论,包括认识论视角、科学哲学视角、对心智计算理论的挑战,以及逻辑和哲学的关系诸方面.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心理学对人格特征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试图通过回顾科学家人格特征研究的历程,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于科学家对照非科学家的人格特性,以及创造型科学家的人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科学家群体的认知、性格等独特的个性特征展开,并探讨启示。科学家的人格具有认知特性,社交特性和动机特性。科学家受到获取成就的驱动,更认真尽责,更具主导力。科学家是独立的,性格内向,社交较少。科学家的情绪稳定,控制力强;创造型科学家更具主导力、自信、自负且不友善。创造型科学家更自主、独立、且性格内敛,思维和性格更加开放,灵活。这对于科学人才的选拔和科研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