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玻尔的测量实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EPR悖论引出了实在观问题,在澄清了科学实在观的概念及简要概括了传统实在观的基本点之后。重点论述了玻尔测量实在观的内容;在测量问题上,突出了测量结构的整体性和测量结果的互补性,以实现理论描述的相对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实在问题上,划定了现象实在与本体实在的界限,在强调建立在测量经验基础上的现象实在的同时也不否认本体实在。玻尔的这种兼容哲学对科学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弗洛里斯·科恩的编史学研究,指出17世纪科学革命是由数学化表征、介入性实验和本体论承诺这三个主题互动交织而成的结构化进程.这个三元互动结构一经形成,便具有自我修正、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后续的科学革命,正是为了解决表征、介入和实在这三者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对科学革命的结构化进程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库恩范式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语言相对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三大语言理论关于语言、思维、实在三者关系的基本假定的比较,批判地评价了这三大语言学理论的科学实在观,指出其都存在如下问题:无法划清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的界限;无法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以及科学的成功说明和预测的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低估或忽视了科学探究中,理性思维对感觉经验的超越和对既有知识框架的怀疑和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保卫实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观存在是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后现代哲学和后现代科学哲学否定客观实在的认识论纲领,引起站在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立场上的科学家的愤怒,也使一些科学哲学家重新思考实在在认识论上的基础地位。本文主张,否认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实在,必钭导致以主观的文化取向取代科学独立地位的严重后果。这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中,一方面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论争日益深入,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借鉴又日趋明显,从而推动了科学实在论自身的修正、完善和进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测量实在论作为整个“后实在论”发展浪潮中最强有力的一支劲旅和最有前途的一个方向,愈益受到了人们的睹目。特别是它所力图求解的实在论难题,涉及到了物理测量的整体结构分析、操作分析和真理分析的本质特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上构成了整个当代科学实在论体系的内核。因此,关于测量实在论的研究,对把握“后实在论”的发展趋向,具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是以假说的形式被提出并通过不断的经验证实成为科学理论而被接受的。科学假说是科学家把对世界的信念和看法用语言陈述的形式具体化了的命题。这种语言层面的命题表述,涉及把世界的本体实在翻译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由于世界本体实在的相对性及本体论的相对性,使得由此建立起来的科学假说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本体论的相对性构成科学知识不确定性的根源。奎因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把这一问题明确地表现出来并进行了具体和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自在实体是未经观察的自然客体;现象实体是自在实体与人加观察信号作用的综合产物。自在实体、现象实体、现象及科学理论结构的形成离不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科学理论结构形成的动因,相互作用实在论从动因角度讨论科学理论结构的实在性,是结构实在论中的一员。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中的量子曲率构成曲率波场,曲率波场描述了一个新的物质波动存在形态,科学理论的结构与物质存在形态有了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理论的结构是实在的。  相似文献   

8.
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将世界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即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和实在世界.它将物理世界置于感觉世界和实在世界之间,并赋以本体论的意义.物理世界既是对感觉世界的描述,又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离开感觉世界,同时不断逼近实在世界.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是对柏拉图和康德二重世界理论的超越,蕴含着一种新型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9.
论爱因斯坦的实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爱因斯坦的实在概念中,包括着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一是在日常思维层次上的作为原始实在概念的“客体”;二是在科学思维层次上的作为科学实在概念的“场”;三是在哲学思维层次上所理解的实在的理论本质的“上帝”。  相似文献   

10.
阿尔伯特·伯格曼的兼容实在论是其科学本质观和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兼容实在论以整体和微观的客观实在为物质基础,以聚集实践与公众欢庆的社会实在为行动方案,以精神信仰及非科学语言的精神实在为理论核心,从而构成对实在的全面理解。文章从三种维度全面考察伯格曼的兼容实在论的研究路径,并剖析这种实在论带来的启示与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扩展实在论     
物理世界与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构成了两个世界。自然实在、扩展实在和虚拟实在构成了一个真实虚拟连续统,真实虚拟连续统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感知的世界。在信息技术中,扩展实在连接了物理世界和对物理世界认知的世界,同时也是人类对这两个世界进行操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不可或缺性论证在强调数学与科学之整体性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数学在科学中的不可或缺性证实数学实体的存在性,成为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巧妙方案。然而,不可或缺性不能等同于经验确证,数学实在与否并不在于数学在科学中是否或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问题域。本文在阐明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基本形式及其对数学真理困境的求解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该论证的缺陷、得出了其对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有益启示,即要想突破数学真理困境,就需要洞察数学与科学的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一致的实在本性,使数学能真正地具有与科学同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久已不参加名词审定的工作,由于virtual reality译法争议颇大,这里说一点浅见。(1) 关于virtual一词,很明显,这是虚拟的意思,如虚功,虚位移等等。至于将virtual译作“临”,这离原意太远!有些译法和“灵”字联系起来,请恕我直说,这不妥。这有将“灵学”塞入现代科学之嫌,而且有可能误认为“灵魂”一词,赋以“科学”的桂冠。(2) reality一词,近年来均译做实在。如physical reality就译为物理实在;realism在哲学里译作实在论。在文学艺术里,现在流行的是将realism译作现实主义。但自然科学和哲学关系更密切些。在英文字典里,确曾将reality译为“现实;实际存在事物”(《新英汉辞典》,110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但如果对“现实”一词还要加入一个解释,“实际存在的事物”就不如直截了当地译作实在了。所以,我赞成金吾伦教授的译法——虚拟实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实在观念的认识论根源,揭示出实在论的超越本性,并以此为基础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科学实在论,提出当代科学实在论视野中的现象、质料或殊相和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所谓的理念、形式或共相一样,都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只有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本身才能为科学理论提供一种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奥地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玻耳兹曼的实在论思想的形成及其涵义.文章指出,玻耳兹曼是一位较早使用原子假说解释科学,用假说演绎模式来揭示实在论的非教条主义实在论者.他对物质的原子基础单元的毕生辩护,对实在论的研讨与理解,推动了科学研究活动中对物质基本结构研究的进展,成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铺路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在《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试论17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文章分析了原始科学结构的形成及其对近代科学结构确立的示范作用,以及原始科学结构社会化的历史条件。与此相对照,古代中国由于原始科学结构的不完备和封建社会结构的特点,使得近代科学不能首先在中国产生。文章还分别从基督教和儒道互补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上,讨论了它们和原始科学结构的社会化的关系。文章还特别强调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只有集中全人类创造的精华才能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崔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0-101,113
从"实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现象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主体与"实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费耶阿本德后期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18.
指称问题涉及语言、思维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学隐喻语言的双重指称现象,需要现有的指称理论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本文在回顾指称理论演变和发展的同时,以塞尔的意向指称论为基本视角,通过意指关系分析,来阐释科学隐喻语言在指称关系上所具有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科学理论结构的研究起因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要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就要回答什么是科学这样一个问题。这就需要给科学理论画一幅肖象,也就是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是对客观对象的组成部分以及部分组成整体的方式的分析,但是科学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客观对象,作为一种知识成果,它与人的认识本身、人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20.
“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体现在对实在、科学方法、实验和理论的解构中,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化中,体现在其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上。这种思潮不仅威胁到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危及到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