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绿色技术是在对现代技术进行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它是绿色观念实践的产物。在理论上,绿色技术的理论支撑主要由系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盖娅假说三个部分组成;在实践中,绿色技术主要实现了从"生产合理性"到"生态合理性",从"增长无极限"到"发展有极限",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三个方面的实践转向。在每一个转向中,都体现了绿色技术努力践行"人—环境"的双重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
"技术格式塔"是内在于技术自身的逻辑体系,其对技术变革与演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带动了技术的绿色革命,如何处理技术、人类与自然三者的关系因此成为了绿色技术哲学视域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技术格式塔"视角对绿色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既是技术把握完善自身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中国特色五位一体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与环境遭遇重大挑战的今天,绿色发展成为热议的话题,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选择。中国首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绿色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来加以贯彻。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绿色发展的相关问题,探索中国绿色发展实现的路径,由中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新世纪时代任务的价值引领,展现了引导全球时代文明走向的大国担当。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发展模式,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生态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25-128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和巩固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事业总布局的既定战略,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路径。这其中,"融入"是活的灵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战略,更内在地蕴含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战略理念。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经济建设,对其战略考量、实施路径加以探讨。基本结论以为,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兜住不发生重大生态系统灾难的底,因而,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对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二是坚持五化同步思维,确保新五化建设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相得益彰,因而要走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开放和前瞻思维,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潮流、新趋势,积极构筑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已经到了发展的顶峰,工业文明发展的困境日趋明显,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扰的发展方向。绿色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一大标志,由此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转变,生产方式绿色化俨然已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支撑,是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时代要求。不论是西方"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实现本国的工业转型。创新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动力,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抓手,要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就必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实现。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绿色化,有利于推进世界新型工业化转型,托起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阶梯式发展理论"的创立来自于对找矿实践的哲学反思;该理论论证了事物发展的前进和上升相统一的运动规律,它是事物发展的整体方向和主流趋势;该理论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局限性;它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解生态文明和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代的焦点,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拉功型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基础,将全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国家,它美丽古典,错落有致的大风车在旷野里随处可见;有一个国家,它绿色无污染,长长的大堤上,人们竞相骑自行车游览。这个国家被世人羡慕,据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因为它非常注重发展绿色经济,注重无污染能源的开发,所以,人们称它为地球上的"绿色模范生"。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6):117-121
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践环节薄弱,是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突显出"理论优位"培养范式带来的困局。对"实践解蔽"成为工程硕士教育的诉求。构建"实践"在场路径,需教育范式从"理论优位"向"实践优位"转变。范式转换依赖于对工程实践本质的理解。"实践优位"范式,应实现教育价值取向由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变,教育重点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变,教育方式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将实践环节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构建有灵魂的工程硕士教育。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直面更加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思考其根源和总结经验教训.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两个层面)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自美国著名学者R.H.约翰逊于1910年提出"生态位"以来至今已整整100周年了。"生态位"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地丰富完善其概念内涵,扩展扩张其外延辐射,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本文在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下,依据生态位之概念内涵的完善与外延辐射的拓展为线索,认为随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生态位及其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的日趋深化,终于开启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俭啬"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很多启示意义,老子"我有三宝"的观念可以对应诠释为善意性原则、节约性原则和生态优先原则。而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则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可以对应诠释为生态文明的双向展开。老子俭啬观的当代意义在于它指向的是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的文化危机,走出危机首先必须转变文化观念。文化观念的转变必然引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而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坚持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必将催生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标志着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代表着科技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不同区域国家推动"零废弃"建设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开篇是这样厘清"无废城市"概念的:"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  相似文献   

16.
技术生态临界点是技术使用的环境负荷由"可承受"向"不可承受"转变的转折点,又是技术的环境影响由"可修复"向"不可修复"转变的转折点。生态临界点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风险聚集性、体系性、认识滞后性和社会建构性的特征。技术的生态临界可分为生态链生物放大和空间扩散积聚两种模式情景,空间和时间是生态临界过程的分析维度。技术的生态效应达到临界点将发生量级巨大且不可逆的灾难事件,技术生态风险防控必须在临界期进行。  相似文献   

17.
“生态平衡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平衡”一词的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已经上升到哲学自然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强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们改造自然、发展经济所必须遵循的主导原则。这种观念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包含有某种合理的思想,但具有片面性。由于它否认打破生态平衡是改造自然和重建高级生态平衡的必要环节,忽略并一概排斥生态不平衡对于自然环境进亿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需要用“生态发展论”来代替它。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之所以对人类前执执悲观论,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于作者围于生态平衡说。从生态发展论看来,社会经济发展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而不存在绝对不变的“极限”。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运用"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阐述绿色技术的社会形成的三条路径,即社会建构路径、系统方法路径、行动者网络路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技术创新,应突破传统创新理论和传统的技术—社会分析框架,视社会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编织技术与社会的"无缝之网",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思维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107-111
习近平"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期间对于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习近平"两山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基础之上,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最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从思维能力的角度分析"两山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创新、辩证、历史、底线思维,通过对"两山理论"中蕴含的思维能力的分析,最终落脚在"两山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用上。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伦理学、社会学都从各自理论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共同体"进行了满怀追忆色彩的回访,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整体主义站在"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上对个体主义进行了嘲讽,而个体主义则从"个体的固有价值"视角进行了反击,二者的论争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发展的逻辑主线。从整体与个体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引入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范式,消除分歧,整合思想;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消除困境,开展行动,是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学"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