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代数组合是组合数学与抽象代数的交叉学科,被国际数学界视为“没有群的群论”。本文从结构数学的视角,选取了结合方案、本原结合方案、西罗定理、特征标理论、对偶性等代数组合中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剖析,阐释了群论思想与方法对代数组合的渗透与应用。通过探寻代数组合和群论的共同逻辑基础、共同概念基础和共同方法基础,呈现出群论在代数组合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归纳之谜是古德曼对休谟归纳问题的确证式划归。它的内涵是似律性假说和偶似假说的区分问题。伽登佛斯的概念空间方案试图以凸性规则为可投射性的标准,进而达到区分似律性假说和偶似假说的目的。但本文表明,凸性规则既不是可投射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它的必要条件,因而概念空间方案并未解决新归纳之谜。  相似文献   

3.
自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兴起以来,"进化伦理学"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都热衷于用进化力量来为道德或道德能力提供解释。然而,研究者们在该理论的正当性问题上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其中一些分歧源自"进化伦理学"一词意义上的含混不清。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至少应当进行以下两类区分:1)对生物学和生物哲学中"进化论"之不同含义的区分;2)对不同层面"进化伦理学"的区分,包括:描述性进化伦理学、规范性进化伦理学、进化元伦理学。这些区分将帮助研究者们对进化伦理学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论证拉卡托斯对波普尔科学划界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以及他的进步性标准并不能成功地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波普尔试图区分的是科学与伪科学。尽管拉卡托斯声称自己也试图解决这一科学划界问题,但是他的论证以及他提出的进步性标准都将历史上那些曾经构成科学的理论(可称为"不再使用的科学"或"过时的科学")与伪科学置于同等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14-14
该课题以飞机和机械结构为工程背景,首先,研究了高效的大型复杂结构拓扑优化方法与数值计算技术:探讨了结构不同类型拓扑变量的尺度效应的机理,形成组合结构拓扑优化方法与技术;通过摸索结构尺寸、形状和拓扑变量的尺度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工程技术划界问题是工程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已有方案的不足,以"所造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差别"为立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划界标准,将工程定义为"价值普遍的(系统)设施";将技术定义为"价值特殊的(器物)产品"。基于此,讨论了与技术造物相区别的工程造物的若干特殊性质。在结语部分,基于工程造物的普遍性质,呼吁强化对于工程现象的社会学及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体的结构实在论以结构主义方法论僭越形而上学,表现为本体论认识不明确。结构不取决于元素,这是错误的本体论命题。为了存在,不诉诸于个体,这是错误的认识论命题。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提出"本体论综合",试图解决"悲观元归纳"问题。但是,对结构和实体谁为本体论模棱两可。为赋予数学结构以物理内容,结构变成衍生品。为应对不充分决定性命题,认识论上需令结构处于优先位置。理论术语是一个体系,并非某一术语单独构成本体论。科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术语根据经验作适当增减。结构实在论没有处理好本体论与理论术语之间关系。结构实在论中形而上学与本体论有重叠,因果关系是其必须回答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对这种解释作出修正,指出休谟对个人同一性的说明为什么需要区分自我与他人,他又在多大程度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表明,休谟的困惑并不在于他完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于更弱一点的困难:他有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这个区分,但是仍然留下无法区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显示技术。它可以向用户提供一种具有"沉浸感"的知觉经验,而用户也能够根据这些知觉信息来做出适应性行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查尔莫斯的"镜子经验"论证,均能够为这种虚拟现实真实的"临场感"提供具体的理论解释。然而,用户同时也能很明显地区分虚拟现实与真实环境下的空间经验差异,一些基于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可以提供相应解释。究其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当前计算显示技术的局限和多通道感知交互渠道的狭窄等导致。进而,文章提出了一个称作"虚拟现实中的黑白玛丽问题"的思想实验来论证这个观点,并反驳了查尔莫斯的相关论点。最后,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未来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日常对象各组成部分之和界定等价于各组成部分的界定之和,我们可以认为其具有"组成上的透明性"。事件不具备这种透明性,对此问题,戴维森和金的论述都无法给出特别理想的刻画方案。事件之所以不具备这种透明性,是因为我们在使用日常语言时往往混淆了字面组成陈述与模糊组成陈述。我们谈论功能实体的组成时,往往采用的是模糊的组成陈述,而事件正是一种重要的"离散式功能实体"。事件的本质功能在于:通过可获得的最精简材质使相应的命题为真。在这个功能主义的事件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出事件同一性的界定标准,该标准在维持合乎直观的事件概念的同时,有助于解决戴维森和金的论述都难以处理的一些事件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