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12月16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易学创新与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  相似文献   

2.
3.
由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主编的《科技文化反思丛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的选题、研究都是基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对科学技术做较为全面的哲学反思和更广泛的文化诠释,其选题从生物学、生物社会学到文化人类学、和谐社会建构,从科学的形上追问到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批判,从科学确证的逻辑分析到科学社会学及科学思维艺术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先秦以降的历代易学都反映了易学家所处的时代的精神,这是历史事实,不管易学家是否自觉都是难以逾越的。现代易学是对古代易学的继承和发展,呈现出区别于古代易学的显著时代特征。五四运动至今,易学的研究出现了几次热潮,包括《周易》与科学、《周易》与哲学、《周易》与医学、《周易》与管理学等,集中体现了古代易学的体系已经被现代科学理性拷问,只有促进科学与易学相互融合,才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代易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站在古典文化立场上批判现代科学文化,一直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主要导向。维特根斯坦认为古人和现代人有着不同的语言和生活世界(做着不同的语言游戏),因此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去批判或否定古人。反而是现代科学因其过度膨胀到统治一切的地步,使人类远离了崇高的精神,因此,维特根斯坦呼唤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信息文化涵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文化可定义为: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为支柱,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交流、使用为人们普遍的活动内容,通过社会信息化过程引起人类生存方式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形态。广义的信息文化,是指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文化;狭义的信息文化,是指围绕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的总称。广义的和狭义的信息文化之间有区别,但又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价值观的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客体的属人价值,注重物质享受和效用价值,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失调,导致资源,生态环境危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主客体关系和谐为旨归产蒿扬创造为价值,使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相一致,主客体价值及人价值与自为价值相协调,从而树立将人导向全耐性民和向自然回归的绿色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现代技术是当今最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文化现象,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文化变革,其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现代技术的社会文化后果主要表现在从文化多元到全球化、从禁欲节俭到消费主义文化、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近现代技术发展的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2):34-36,45
中国近现代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文化多样性特性,其中有中国传统的以“悟性”为主的技术文化的影响,也有源于西方的以“理性”为主的技术文化的影响,以及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种种复合型技术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技术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需要在不同时代背景上作具体分析,以便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消极因素,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梦想着把社会建造得像园林一样秩序井然,但由于这种秩序是人赋予自然的,所以它并不符合自然的本性,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自然的破坏。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不仅要容忍自然与人类设计之间的差异,而且要捍卫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心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史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词汇上,记录并界定这些变化的新词新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因此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出现的新义。本文以“安乐死”一词词义的发展和变迁来讨论新义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词汇上,记录并界定这些变化的新词新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因此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出现的新义。本文以“安乐死”一词词义的发展和变迁来讨论新义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部大开发长期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又要认识到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因为西部开发是在生态失衡,淡水资源不足,人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进行的。强调长期性以防心浮气躁,增强攻坚意识,加深对紧迫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空间技术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在寄托着人类的梦想的同时,已经展现出了它的广泛影响力及其社会风险,因此进行空间技术的伦理研究很有必要。空间伦理是发展空间技术和进行空间探索活动时“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的伦理规则,主要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即如何不伤害他国(人)和下代人的利益。基于此,我们需要将空间技术的发展置于整个公共空间,使空间技术在公共伦理的考量下得到与公共价值一致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界对默顿规范的多维度质疑,包括对默顿规范实际效用性、唯一性、完备性、制度性的质疑。为何学界对默顿规范的质疑如此之多?文章从默顿规范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及历史与境的限定性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为默顿规范未来发展提供建议:默顿规范应该走向一个开放的场域,完善并强化规范的三维立体模型;无私利规范应该在"科学良心"基础上增加"制度性保障",强调道德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是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技术才得以成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才得以互动.人类凭借技术的使用破译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奥秘,但也不幸由此制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社会灾难,这就反讽似地刻画出人类社会所陷入的尴尬境地:人越欲控制自然,自然越欲背离人而去.如何在使用技术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STS协同共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里贝特的神经学实验显示大脑神经系统的反应先于有意识的意志出现,这对人们关于自由意志的信念带来直接的冲击,因为它是基于科学实验基础之上,而且这一实验还以不同的方式被重复。但是神经学实验并没有研究自由意志的意识基础,因为意识并不是可供观察的物理现象,但是意识却参与了自由意志的表达。意识所提供的信息处理和理由寻求让意志的反应是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源自共同的理由空间,离开这种规范性的制约,意志的反应变成任意的和随机的,不会被体验和理解为自由的,也就不是自由意志,只有同时兼顾对自由意志的自然维度和规范性维度的研究,才能完整地呈现自由意志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对心理技术的哲学反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从心理技术的在场性、心理场域的作用及其对身体映像的控制来分析心理技术的实体性存在;从知识建构、知识扩展以及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可以为认识论反思提供启示;从心理技术的研究、心理技术的实施以及心理技术与道德的涉身性了解心理技术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