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学是早期西方力学(Mechanics)一词的译名。它在晚清力学传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与重学相关著作的译介与传播,重学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大,重学的译名也发生了变化,有将Me-chanics译为力学的,也有将Dynamics译作力学的,而且力学一词的含义当时在不同的译著中指代不同,造成了力学知识体系传播的混乱。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力学知识体系在晚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并反映出当时翻译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晚清科技传播有一个变迁过程,分两个阶段三个时期,前后两个阶段在科技传播指导思想、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制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农学知识有了显著的增长,其后面是士人对于农学态度的改变。苏轼是宋代士人的代表,其于农学也涉猎多端。本文以苏轼为主线,从出身、教育、游历、躬耕等方面,探讨士人对农学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及农学知识的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105-109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给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和学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主体四方面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然辩证法教学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以教学带动科研从而促进学科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汉译《几何原本》后九卷首次刊刻出版是在晚清松江府藏书家韩应陛的资助下、其背后学者团体的努力下共同完成的。该团体在相同的志趣凝聚下渐成藏书学派,是晚清西学传播的重要学术共同体。韩应陛刊刻该书是为了完成儒生藏书家的理想——在皇权文治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动荡的时局使其愿望落空,但《几何原本》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赋予了整个历史事件特殊的文化意义,也使得参与其中的所有贡献者获得了留名青史的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整理《豳风广义》、《知本提纲》、《修齐直指评》以及相关地方志的基础上,梳理杨屾生平著述,分析其实学思想及形成背景,从实践动机、实践活动、知识形成、知识论证、知识表达等维度讨论其农桑活动与知识形成,最后讨论相关知识的传播。研究认为:明清易代之际实学思潮、关中实学思想及农桑实践直接影响了杨屾的思想;杨屾在农桑实践中以试验作为评价其农桑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标准,在此过程中发展了传统的"五行说"、"三宜说"等理论,并反过来用该理论解释、论证其农桑知识;因为其农桑知识来自亲身实践,所以包含了大量的生产细节,因而更具指导价值和可操作性,传播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科学技术再次涌入国门,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得以在华夏大地广泛传播,为中国从传统物理走向近代物理并逐渐融入世界物理学发展的主流奠定了基础.文章探讨了其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分析了这一过程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强调指出:加快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关键,不仅仅是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在于走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两种文化相遇时“本土”与“域外”之间的知识融通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议题。透过晚清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本土回应或可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些汇编资料再次选择与重述已有西学译书,对传入知识进行二度创造。其中的知识分类呈现出新知与旧识之间的往还,反映出时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西学汇编对传入物理知识再生产的复杂历史情节,显示晚清中国学者对物理学的认识不止由器物上升到学理,还有着以“艺”描述其知识属性,以“测量”“格物”概括其知识领域的尝试。解析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调适与回应,也是审视晚清物理学本土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降,大批传教医生进入中国,以传教为原动力,以医疗空间为平台,致力于医学传教活动。有感于中国人信医不信教的严峻现实,部分传教医生积极转变角色,努力拓展传播空间,兴建院校,译书著说,特别是利用报刊这种新型舆论空间,从而开创了西医东渐的新局面,在我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复合型学科名称极为常见,然而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其语义学差异很少被关注。以化学相关学科为例,对二阶复合型学科名称进行语义学分类,所得结果将有助于对学科名称内涵的理解,所用的方法亦可拓展至其他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1.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赖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有效的科技传播。本文以根据地报刊《太岳日报》科技报道为中心,从传播什么与怎么传播两个方面,分析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传播的状况,丰富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认识。科技传播是共产党在战争状态下重视发展科技的重要手段,为根据地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变和提高百姓日常生活水平、启蒙和增强群众科学理性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以后,"格物穷理"成为儒学核心概念之一。此后虽有诸多儒者从各个角度予以阐发,但始终未出"格物(人事+自然)-穷理(物理+事理)-知天理"的框架。至晚明徐光启时,他通过对传统格物穷理观和西学格物穷理观的两相比较、各有所取的基础上,对格物范围及优先程度进行了重新确定、对格物方法予以扩充与精致化、对穷理目的进行了转变,最终建立起一个"格物(客观自然)-穷理(物理)-求其故"的新型格物观,实现了对传统儒学"格物穷理"概念的突破,推动了传统儒学的近代化转型。从这一点来看徐光启在中国儒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明代后期,伴随着人口激增与农业发展,对肥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肥料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士人综合炼丹术、"粪药说"等古老学说,研制出一种新型浓缩肥料"粪丹",试图来缓解肥料供应的危机。本文详细梳理了晚明文献中关于粪丹的史料,分析粪丹的制造技术与理论来源,并讨论促使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对它为什么没有被成功应用在农业实践中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来,中国面临西方世界的强大压力。在亡国亡种的威胁之下,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知识精英通过《天演论》等著译作将人种改良的知识介绍给大众,试图以"优种"的方式实现民族复兴。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优生学以现代西方科学的姿态进入中国知识精英的视野,被崇尚人种改良的知识精英们视作可依附应用的科学实体,并以优生学为视角展开了关于如何复兴民族的讨论。民国时期优生学思潮的发展是19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在外部威胁之下转型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5.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11-116
绿色革命试图用农业科技解决全球温饱与发展问题。这场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却受到来自多个学科的批判。从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的角度看,绿色革命的全球化忽略了知识生产的空间性。知识的生产依赖于空间实践,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在空间中并穿越空间流通和相互作用;知识的可信性源于拟态工具的建设,空间的表征赋予建设行为以合理性,建成了的工具又是激发公众对知识可能性想象的表征空间;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仅在同质性空间中、并经由同质性空间的建构而成立。绿色革命的困境源于,它的全球化实质上是推广剥除了空间性的知识产品,而不是进行空间性的知识生产。对这一困境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思考"第二次绿色革命"在当下中国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下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原因虽然很多,但关键还是机制和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式地质学教科书出现于甲午战争后,是地质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文章以清末日式地质学教科书为中心,考察其成书背景及内容、结构、术语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同一底本的译本区别;并与早期地学译著、同时期译自英美的教科书进行比较,根据晚清学部及时人评价,进一步探讨日式地质学教科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清初闽粤流民将番薯引种至江西到近代番薯成为全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江西山区作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清代番薯在江西成功推广是番薯自身优势结合流民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番薯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山东与江西进行对比清晰可见番薯推广的差异,不能单纯用人口压力论来解释。番薯在江西的推广的价值和功用颇多,对农业经济的转型亦有所裨益,也造成了民食杂粮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引起学者的兴趣,相对而言,乾隆末叶之后到《谈天》刊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中西文献,特别是英国所藏的中国沿海港口出版物,以天王星知识的传入为例,分析嘉庆、咸丰年间欧洲科学新知在沿海城市的传播以及被不断更新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