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华的科学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伟烈亚力的研究,探讨19世纪英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科学活动,试图对西方科学传入与时代之关系,从多方面加以阐述。首先简要叙述了他的生平,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着重分析他在墨海书馆从事的科学译书活动,并首次披露了新发现的伟烈亚力和李善兰翻译的《奈端数理》,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个中译本。在查阅伟烈亚力的中西文著作,以及英国所藏书信、手稿的基础上,对他在中国科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在欧洲学术界产生的反响进行了论述。伟烈亚力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关系,本文也进行了探讨。最后论述了他的宗教观,即科学和宗教之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西古代气候学的概念模式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古代气候学是经过不同民族的国家发展起来,富于地理气候学以及气候决定论的内容,具有适应殖民商贸活动的功能,可总称为地候模式。中国古代气候学则与我国历史的持续发展与大一统国家密切相关,富于物候学以及气候变化的内容,具有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功能,可称之为时候模式。中西古代气候学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地球观、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活动、哲学和科学技术背景等不同所致。两种模式的时代意义共同体现在全球变化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水力机械的起源、发展及其中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古代水力机械的发展已不乏研究,该文从水力应用的角度探讨它的历史演变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发展做了横向历史比较,从而对中国古代水能应用发展阶段的划分,水力机械起源时间的确定,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代中西金丹术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国炼丹术与西方炼金术在产生的物质基础、追求目标、理论体系、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相同点和特殊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了金丹术是化学发展的必经之路,阐明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化学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金丹术不同演化方向的原因做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中国炼丹术和西方炼金术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独立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中西科技思想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西科技思想,文化的比较既要有“相”的比较又要有“相似”的比较,中西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中西的科技却有很大差异?这成许更能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时间观念对于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时间关乎组织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西方古代哲学崇尚超越时空的客观真理和永恒价值,大都倾向于否定时间的实在性,把人的活动和时间的进程相割裂。近代科学将时间量化、概念化、空间化,进而取消了体验意义上的时间。西方管理理论皆是符合这种逻辑的结果,因此都在强调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但在实现人本主义、组织长期发展以及组织柔性整合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时间观念则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古代数学构造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构造性的角度来探讨中西古代数学的异同。笔者认为,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在具体内容上是构造性的,但理论体系则是非构造性的。具体内容的构造性,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理论体系的非构造性,则使其发展缓慢,以至到近代趋于饱和,难于过渡到高等数学。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数学,不仅在具体内容上是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剖析传统的技术史研究基础上,基于语境分析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技术编史学的学术规范、研究疆域、方法原则等进行了解读,讨论了技术史应该研究什么、如何认识技术史及怎么去研究等基本问题,论证了技术编史学对于技术史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史的层次划分及其编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功能分析是认识事物自身特性及外在功能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特定学科层次结构的分析,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该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本文在吸收科学哲学和科学编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史进行了三层次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博物学有两大传统:中土博物学和藏地博物学。藏地博物学深受佛教影响,佛教博物学是藏地博物学的佛教渊源。此渊源不但影响了藏传佛教产生和发展,而且还与藏地本土的苯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藏地文化特色的博物学:藏传佛教博物学或称"大小五明之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科学基于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原则,试图在整体流动与转化中理解和把握自然,社会、自然与人融通一体,认知与价值合而为一,具有鲜明的生成特征。阴阳五行学说则构成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算学、医学、农学的生成论模型。中国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成特征内在地决定了,以李约瑟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席文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在自然与社会二分的框架,都无从把握中国科学的真实面貌。基于科学语境和科学实践的编史学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框架,为探索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西学术差异:一个比较文化史研究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试图以文化史比较的方法,对中西学术的源流——主要是对作为中国文化起源的先秦学术,与作为欧洲文化起源的古典希腊学术,作一比较,从而探讨东方与西方这两大文化学术和文化类型的一系列重大差异;找出在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基础上,之所以必然不能孕育出近代欧洲那种新形态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简单性作为科学家的信念,引起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思想不仅是他的科学信念,而且也是科学认识的指导原则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准则,并且体现在他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本文首先对爱因斯坦之前的简单性思想进行了梳理,为理解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独创性奠定基础;其次,探讨了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他创立相对论的影响,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最后,分析了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的来源,特别是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为人们理解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前者的主旨是表象的,绝对的,分析的,符合的,后者的主旨则是生活的,相对的,整体的,协同的。本文最后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种两种认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互生和互动的方式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中西认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前者的主旨是表象的、绝对的、分析的、符合的;后者的主旨则是生活的、相对的、整体的、协同的。本文最后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两种认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互生和互动的方式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凡是到访加拿大西南部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贾斯珀国家公园。这座国家公园在20世纪末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于1907年的创立和一位女人密切相关。这位女性便是玛丽·夏菲尔,她是第一个到达这座国家公园的女性游客,也是第一位跨越班夫国家公园和贾斯珀国家公园的非原住民女子。同时,她也是一位知名的艺术家、摄影师和作家。在这世上,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和作家不少,但能兼具玛丽这样的强悍体能与探险精神,却是数目寥寥。  相似文献   

18.
晚清代数学与天元术的交融碰撞是讨论异质文化互动的绝佳案例。本文分析了中算家对代数学的接受与诠释,考察了他们对天元术的坚守与改造,并通过梳理华蘅芳与李镠争论的过程,借以还原天元术与代数学的一场对话。本文认为晚清天元术有向代数学转变的趋势,即使中算家一直在坚守天元术的价值,也没能避免其本意被瓦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当今美国是世界头号数学强国,但在19世纪它的数学还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通过留学国外以及自身教育科研机制的改革,美国代数学不断成长壮大。群论作为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经科尔、米勒和迪克森等人的不懈努力,在低阶代换群、抽象群、一般线性群以及有限单群方面取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成为美国代数学领域众多崛起分支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是自主创新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扬科学新发现并看到了使用新机器的作用,论证了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主张自力更生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提出了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则和体制保障;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明确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影响了自主创新思想产生;胡锦涛全面系统的诠释了自主创新的内涵,建构了自主创新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