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鲁衡罗经老店长期秘密用磁性极强的"天然磁陨石"磁化钢针制作优质罗盘,说明罗盘磁针并非一定直接用天然磁石加工制作而成。笔者关注到这一发现,以其作为古法复原司南的重要事实依据。用普通钢经传统打铁方法制作了6个汤勺,再用传统工艺打磨其勺子底部,用强磁铁及普通碲形磁铁分别对其进行磁化实验。发现用碲形磁铁就能使钢勺饱和磁化,普通钢饱和磁化后剩磁Br与天然磁石饱和磁化后的剩磁相差不大。由于普通钢打制的勺子较薄重量轻、勺体长度大小接近普通汤勺,转动力矩变大,对饱和磁化的钢勺进行定向实验发现能有效指南。这为"天然磁陨石"磁化钢勺实证复原古代司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司南到底是什么"是科技史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古文献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器,但是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全面详细的分析有关"司南"或"指南"的古文献,并对最近发表的有关司南文章的评论,认为中国古文献中的"司南""指南"二词其实是北斗,指南车,或标准、准则等抽象名词."司南"词语的最初来源应该是北斗.迄...  相似文献   

3.
王振铎构拟的勺形司南受到一些人的否定,但否定者对原始文献的解读问题更多,难以成立。尽管我们今天还未能用天然磁石复制出可以指南的勺形司南,但不能因此而轻易否定勺形司南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可能性,毕竟《论衡》的那几句话最合理的解读就是"天性"指南的勺形司南。纵观世界古代文化,难解之谜比比皆是,若因今天难以复制就加以否定,显然不符合科学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司南之酌,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以往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观点认为司南是放在青铜地盘上的磁石勺。然而,作者首次发现,古代司南是以磁针为主体、小葫芦瓢为载体的水浮指南针。中国最早的水浮指南针——"瓢针司南酌"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发明。作者亦制成了"瓢针司南酌"复原模型,并成功通过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司南为北斗给出支持性重要考证。笔者认为司南的引申用法来源于北斗,并对司南为磁勺说提出进一步质疑。另外对指南针发明年代提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科技史界不少人认为汉代王充《论衡》中"司南之杓"是磁性指向仪。近年来,孙机先生据宋残本《论衡》中"司南之杓"的"杓"字写为"酌",从而训诂"司南"为指南车,并对前者观点加以抨击。文章指出宋残本《论衡》中"酌"为错字,孙机的训诂不成立。"司南"为磁性指向仪之说未为撼动。  相似文献   

7.
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文是中国发明磁性指南的现存最早记录.更早的《淮南万毕术》中"慈石悬入井,亡人自归"虽显示有磁石指向性的知识,却未言可专作指南.今人解读王充之文断章取义,复原之物未尽合理.王充之文是辩理的,脱离上下文就不能理解.他认为麒麟灵荚之类的祥瑞物是自然现象,不是由政治昏明、人心善恶感应而生.他说: "儒者又言太平之时,屈轶生于庭之末,若草之状,主指佞人.佞人入朝,屈轶庭末以指之.……古者质朴,见草之动则言能指,能指则言指佞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鱼肉之虫集地北行.夫虫之性然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  相似文献   

8.
将磁针所指与表影、北极相比较,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磁偏角古籍鱼龙混杂。所谓北宋杨惟德的《茔原总录》是一部元代伪书,其丙午针抄自胡舜申(1091~?)的《地理新法》。胡舜申《阴阳备用》刷新了盘针(即罗盘)的发明年代。隋至唐初已有《管氏指蒙》,后世增集注文,明代加入了北宋王伋的针法诗。此外,本文引入古地磁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悬疑已久的伟烈亚力之谜。  相似文献   

9.
世界古代鼓风器包括容积型和速度型两大类及其若干子类.文章从设计适用结构、引入大功率原动力和提高机械效率三个方面对其演变方式进行了考察.世界各地原始皮囊结构相似度较高,可能是由多地独立发明.中欧两地先进的鼓风器类型差别较大.中国宋代以前鼓风器技术长期领先于欧洲,可能存在双木扇、单活塞单作用双缸风箱、双活塞风箱与双作用风箱的发展序列,其性能稳定性受鼓风者个体影响显著,对东亚、东南亚、中亚、北非及马达加斯加等地鼓风器存在影响.中世纪以前的欧洲鼓风技术发展较慢,但与中国差距不大;其依靠重力鼓风易于实现稳定供风,成为其炼铁技术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中国扇车最早发明于汉代,成熟较晚,用于农业加工和巷道通风,后传到欧洲和日本;欧洲本地扇车的起源有待进一步考察.数值模拟显示扇车转速不够,风压较低,无法用于冶金.  相似文献   

10.
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1859年发表《中国磁针》一文,称8世纪僧一行早就发现磁偏角。因为伟烈氏未提供资料出处及中文原文,此后中外汉学家们不断地寻找其原文,均未成功。现已查明,伟烈氏引文出自他的中文藏书:清代学者张作楠《翠薇山房数学》中的《揣籥小录》(1820)。中文原文为:"僧一行尝以针较北极,针指虚危之间,极在虚六度初,针实偏于极右二度九十五分。北极偏右则知南极偏左矣。"这段资料源自陆燿《切问斋集》一行遗闻,而《切问斋集》一行遗闻源自杨光先《针路论》"一行针诀""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李淳风《针石论》和杨光先《针路论》"一行针诀"揭示:指南浮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不晚于8世纪。  相似文献   

11.
<正>1、汤汤最好的保存方法是汤底不要放盐之类的调味料,煮好汤用干净的勺子勺出当天要喝的,喝不完的,最好是用瓦锅存放在冰箱里。因为剩汤长时间盛在铝锅、不锈钢锅内,易发生化学反应,应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2、鱼和海鲜鱼和海鲜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3、散装卤味散装卤味是要当天吃完,不可隔夜的。食品专家提醒,即使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也并非绝对"保险"。冰箱里易孳生霉菌,还有嗜冷菌等。4、茶隔夜茶因时间过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会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  相似文献   

12.
在具身关系中技术"延展"还是"并入"身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引起"身体所有权"的变化,工具的"身体所有权"即工具不再是附着在身体上的单纯的物体,而是退回到身体的感觉运动装置。身体图式的开放性能够阐释身体与工具的耦合中导致运动和感官能力的变化,但会丧失朝向他人开放的可能性。人的"虚拟身体"作为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可能性的天然倾向,能够糅合"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兼顾感官、社会、文化的维度,可以为技术具身问题开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3.
<正>在历史上,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直到今日,结核病仍是疾病致死排名前十,传染病致死人数中排名第一位,全球结核防控仍是重大挑战。结核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细菌,历史上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1.5万年以前。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发明之前,人类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应对"白色瘟疫"的挑战,有着各种各样的"古方"。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鲁迅的小说《药》中介绍的"人血馒头",痨病患者吃了以后"包好,包好"。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1500  相似文献   

14.
美国琼斯教授根据知识的累积现象提出"发明人年龄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论断。但是,通过对2000年到2015年这16年间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的发明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发明人的平均年龄非常平稳,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中国重大技术发明人的年龄变化并不符合琼斯的论断,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发明人抵消知识负担的途径多样化,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在增加,同时还受到知识半衰期、技术模块化、发明团队化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然法指无形的规则,乃至由其组成的思想体系。在还原墨家自然法观念基础上分析可发现,重视实践的墨家将"法仪"作为其核心的观念,其论证中反复将之类比于规矩这两种必备的技术标准器,由此建立的自然法观念从方法论融通于宗教观、社会观多维度,将"法""天""爱"等概念联结起来,是高度融贯的思想体系。"法仪"所指并非成文法,而是由圣人设立的自然法。墨家自然法的正当性更多指向墨子本人,有专制的倾向,墨家后学产生了过强的自我规约,墨家实践的最终失败或应归因于此。  相似文献   

16.
文风 《科学大观园》2014,(18):76-77
<正>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中文"创新"一词是在1980年代才被人们接受的。英语:Innovation是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后来意义发生推广,用于指代在人的主观作用推动下产生所有以前没有的设想、技术、文化、商业或者社会方面的关系。也指自然科学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中国蚕桑业中心发生过明显的转移。元代以前黄河流域的蚕桑业虽迭经兴衰,但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元代中后期中国蚕桑业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江南地区。气候变化是导致蚕桑业变迁和中心转移的直接因素。气候的转折期和冷期蚕桑灾害的发生剧烈而频繁,冷期的持续低温显著抑制蚕桑生产。因此历史气候的冷暖变化节律与黄河流域蚕桑业变迁高度一致,即暖期兴盛、冷期衰落。元代中后期中国气候由温暖急剧转冷,蚕桑灾害空前剧烈,随后进入长达6个世纪的明清小冰期,终使中国蚕桑业中心完成了南移。  相似文献   

18.
雅卡尔·德·沃康松(Jacques de Vaucanson,1709-1782)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人形自动机发明家,他改变了此前人形自动机设计过程中所依随的"外部功能展示"模式,基于机械学与生理学、解剖学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基于模拟方法(imitation)的人形自动机(android)设计范式,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形自动机黄金时代(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文章在分析了18世纪40年代以前人形自动机发展史的基础上,对沃康松所发明的三个自动机的设计理念、文化基础、结构与机理、技术跨界(从自动机到自动纺织机)、传播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desert主要指“沙漠”;desertion主要指“沙漠化”;desertification主要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土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者由于某一种因素变化或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包括各种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导致那些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人工灌溉农田,或者草地、牧场、林地以及森林的生物生产力、经济价值以及其他多种服务功能的降低或者丧失的变化过程或者状况。  相似文献   

20.
desert主要指“沙漠”;desertion主要指“沙漠化”;desertification主要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土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者由于某一种因素变化或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包括各种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导致那些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人工灌溉农田,或者草地、牧场、林地以及森林的生物生产力、经济价值以及其他多种服务功能的降低或者丧失的变化过程或者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