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中文系师生科研活动相当活跃。自去年以来,巳先后三次举行了科学报告会,共提出科研论文三十七篇。其中文艺理论研究十一篇,古典文学研究十篇、语言研究三篇,鲁迅作品研究三篇,作文教学研究两篇,外国文学研究两篇。朱自清作品研究两篇,郭沫若、蒋光慈和杨朔作品研究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各一篇。科研活动巳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该系教师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进行科研和写作,为繁荣学术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应贵州省作家协会、贵阳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和我院中文系的联合邀请,武汉师范学院《水浒》研究专家张国光同志,在我院联合教室向五百多名省市文艺工作者、教师、学生,作了题为《如何开创〈水浒〉、〈三国〉研究新局面》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张国光同志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对于传统的研究《水浒》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高度评价了金圣叹,认为金圣叹的文学观是正确的,文学批评是深刻的,他是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对于金圣叹批注的《水浒》,张国光同志也给予 相似文献
3.
马成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水浒》问世的确切年代,或说元末明初,或说明代嘉靖初年,目前学术界仍在争论。但是,对《水浒》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展开评论的,据现在的资料看来,最早确实是在明代嘉靖间。田汝成、李开先、天都外臣等,褒褒贬贬,是是非非,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观点。随之,李卓吾、金圣叹等名家接踵而出,对《水浒》的思想和艺术进行了相当全面而深刻的评论,为明清两代的《水浒》评论奠定了基础。这里,只略述田汝成,李开先等之间的争辨与天都外臣的有关评论。 相似文献
4.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作为水浒续作,充分发掘了《水浒传》中众多情节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空白,像扈三娘的失语、众军官的出路、石碣的来历等,并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因果思想纳入其间,还将现代的女性节义观借程小姐之口进行了阐发。尽管《残水浒》存在诸多缺陷,但作为善读水浒之作,对于水浒的接受则增益不少。 相似文献
5.
6.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有建材的文学史家;他不仅在小说和杂文创作方面起到了新文学的奠基石作用,而且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一生涉猎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且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水浒传》就是他比较关注的一部作品。 纵观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有关评论,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杂文创作中。鲁迅先生的杂文,大量运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材料,以增加杂文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更好地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鲁迅杂文中,涉及到《水浒传》的主要文章有:《流氓的变迁》、《谈金圣叹》、《看书琐记》、《“大雪纷飞”》等。其中前两篇主要论及的是《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流氓的变迁》中,鲁迅指出,宋江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 相似文献
7.
杨子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水浒》这部反映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其成书无疑是在元末明初;在建都临安后的南宋时代便是“水浒”故事的产生、丰富和传播、演变的重要时期。水浒的民间故事与杭州“水浒”故事的的形成,最早阶段自然是民间故事。据南宋遗民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上引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龚开与周密都是南宋时人;而《癸辛杂识》便是周密在南宋亡国之后,隐居在杭州的癸辛街时所著。周密还是一个熟谙杭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既不是农民起义的赞歌,也不是描写英雄豪杰,更不是渲染杀人放火,讴歌土匪强盗。文中大量描写烧、杀、抢、掠现象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也是为了探索”梁山式”的改造道路。中学生应运用自己掌握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正确认识文中烧、杀、抢、掠现象,全面认识《水浒传》的性质:这是一部反映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正派力量利用贫苦农民为生力军来反抗贪官污吏暴政统治的长篇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9.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三部古典名著是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最为喜欢,并且是受影响最深的小说.<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应确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水浒>的正确评价.而毛泽东在晚年评论<水浒>说"好就好在投降"等言论是有所指的,此言论是特定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金功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水浒》中采用的映衬手法极为丰富,这里只谈谈有关曲衬的问题。曲衬的最大特点是:一个主体、它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续的衬体。也就是说,要映衬A,先映衬B,甚至先映衬C,再以C映衬B,以B映衬A。 相似文献
12.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一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想人格是"义"和"侠",以义气和勇气为上,崇义尚勇,提倡乐观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患、以刚为美.它主张人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以铲尽人间的不平为己任.<水浒>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蒋文钦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
《三国演义》和《水浒》是我国第一组长篇小说光耀千古的双子星座。它们几乎是“同时生,并肩长”,经历了共同的时代和社会历程。它们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珠玉相映,千姿百态,“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些形象是我国第一批诞生的长篇小说的典型形象,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珠黄色褪,反而愈觉光采夺目,英气逼人。本文打算探讨一下我国第一批英雄形象在塑造上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蒋文钦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
《三国演义》和《水浒》作为我国第一批古典长篇小说的代表,经过了共同的诞生成长的历程:第一阶段是话本词话的草创阶段,大体上包括元代“三国”“水浒”杂剧;第二阶段是文人纂修集撰定型阶段。前一阶段我们名之为“市人文学”(“市井文学),后一阶段姑名之为“士君子”化文学。这两个阶段各自具有不容混淆的鲜明的特色:如话本阶段,规模都较小,境界亦浅陋,人物带有绿林气质;“士君子”化阶段,规模扩大了,境界提高了。如“水浒”由三十六人增加到一百零八人,同时脱去了市井化的绿林气质而成为英雄传奇文学,它们的结局也都由话本阶段的喜剧大团圆改为悲剧结尾;人物形象也都由粗俗简率而转向精细复杂,终于创造了我国第一批长篇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总之,从长篇小说的雏形而到 相似文献
17.
18.
《水浒》文化肯定“仁者好人”、“富者好仁”的正确理念,启发及时行义的社会责任,宣扬大一统思想,《水浒》文化中的忠义传奇故事目前轰动了台湾,这些都说明《水浒》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当此大时代快速进步转化之际,《水浒》文化也在去芜存菁中更新转化,在继承传统中转化传统,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 相似文献
19.
《水浒》中法纪荒废,江湖义气泛滥,义与不义尖锐对立,社会结构严重窳败。梁山起义的失败,宋江用忠来调解社会结构要素冲突的破灭,都说明建设和谐社会要依靠社会规范的建构,利用规范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秩序统一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水浒》以其剔肤见骨的深刻和真实,从反面为我们昭示了一条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草根”这一词是民间的意思,自从成都科技之家成立以来,这一词也就沾了“发明人”这个词语的光,在各大媒体上火了起来。其实在记的眼中,科技之家的成员与其说是草根发明人,倒不如说是底层科技界的绿林好汉。他们试图为民间科技武林主持公道,正如黄汇女士所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我们所做的其实都是政府部门所应该做的,只是民间的发明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而我们的义务就是免费扶持他们。”可能在外界看来他们是无知的地位低下,在笔眼中,却是古有水浒梁山,今有科技之家,他们是精彩演绎生活的人,他们也是摆弄科技的老顽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只有专家、科学家才能有搞发明的精神,如果他们努力也能把思想摆到巨人的高度,也能成为震惊当代的英雄豪杰。[第一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