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密度分层流体中不同长径比拖曳潜体激发内波特性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具有连续密度跃层的分层流体中,针对3种不同长径比拖曳潜体激发内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系列实验.从拖曳潜体产生扰动密度场的动态时间序列测量结果入手,表明体积效应激发内波属于一种相对于拖曳潜体定常的多模态Lee波结构,而尾迹效应激发主控内波为相对于拖曳潜体非定常的拟Lee波结构,这是一类由湍流尾迹中大尺度相干结构作为移动源激发的内波结构.研究表明,在Lee波与拟Lee波之间存在一个与长径比近似为线性关系的临界转捩Froude数Frc,而且转捩后拟Lee波相关速度相应Froude数近似为一个常数0.8.研究进一步表明,存在一个与长径比近似为线性关系的Froude数Frp,当FrFrc时,拟Lee波为主控内波,无因次内波峰-峰幅值随Fr增大近似线性增大,而且长径比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中Fr为拖曳潜体特征直径Froude数.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西缘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江汉盆地西缘奥陶纪头足动物群生态特征的研究,识别出8个头足类生物相。本文作者分析了这些生物相的组成和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提出该地区在奥陶纪存在3次海平面变化旋回,且存在总的海平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BrO3--MnSO4-H2SO4-丙二酸化学振荡反应体系,在考察各组分浓度对空白体系稳定性和振荡特征参数影响的基础上,获得了黄芪、陈皮、葛根等7种中草药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这些指纹图谱可以用于中草药的分析和鉴别,且快速、准确.并探讨了中草药振荡行为的原因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飞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07,29(3):141-151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杨毅  江涛  柯俊  陈汇资 《自然杂志》2018,40(6):427-437
海洋运载平台作为我们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途径,目前正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观测、深海打捞等领域。然而,现有的海洋运载平台普遍存在着惯性大、高度非线性等问题。基于海洋运载平台的实际控制需求,深入探讨面向恶劣海况、复杂多任务条件下平台控制技术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并提出未来海洋运载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和控制技术需着重发展的方向。最后,结合国家颁布的与海洋运载平台相关的政策,提出了海洋运载平台控制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张天蓉 《自然杂志》2016,38(2):87-93
2015年9月14日,LOGO探测到来自两个质量分别为29个太阳质量和36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黑洞并合事件,也是第一次探测到来自宇宙的引力波信号。那么,什么是引力波?什么是黑洞?它们是怎么发生碰撞的?碰撞后又发生了什么?本文将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田军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15,37(4):239-250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张弦式网壳结构与其他空间结构形式相比有诸多优点,成为现代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针对张弦式网壳结构的特点,讨论了预应力拉索在该结构中的作用,指出了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凯  安晋静  陈实 《科学通报》2010,55(31):3013-3018
通过建立二维热模型对6.5 Ah 圆柱型Ni/MH动力电池在常规循环和模拟工况循环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了分析, 并讨论了循环次数对电池热效应的影响. 实验采用石英频率微量热仪对电池的热容量及其在不同电流(1 C, 3 C, 5 C)过充电时的产热速率进行了测量, 继而将产热速率曲线拟合成分段函数, 以此建立精确的热模型. 实验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电池在不同循环次数时不同电流充电过程中其内部温度场分布. 结果表明, 电池在常规循环和模拟工况循环时, 循环次数与电池内部中心温度之间均近似呈现线性关系; 同时, 在对电池热效应的测试过程中, 充电电流越大, 循环次数对热效应的影响越显著. 由此, 可以预测不同循环次数时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 从而对不同循环次数时电池的实际使用条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玉如  李彭超 《自然杂志》2011,33(3):125-132
随着人类海洋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水下机器人技术作为人类探索海洋最重要的手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作者对水下机器人进行了定义与分类,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针对智能水下机器人的主要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硅藻是海洋中一类重要的红色浮游植物,每年贡献了海洋40%或全球20%左右的原初生产力,在全球碳固定和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硅藻能取得如此成功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捕光天线为具有出色捕光和光适应能力的岩藻黄素-叶绿素a/c结合蛋白(FCP)。为研究硅藻在水下高效利用蓝绿光、传递和转化太阳能的机理,我们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破解了硅藻FCP捕光天线和光系统超级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FCP蛋白的独特结构特征和聚合状态,以及与其结合的大量叶绿素a、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等色素分子的结合细节,为揭秘硅藻光合膜蛋白机器高效运行机理提供坚实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郑敏 《科学之友》2009,(11):70-71
简述了内部控制的概念、作用,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自然杂志》2007,29(3):125-13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同时,这第三平台还将提供窗口,窥测地球的内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涵科  颜冰 《自然杂志》2021,44(1):72-78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发表了首幅全景海底地形图,海底的种种特征第一次完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张图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即便是现在,这张图在地球科学领域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张地形图的背后隐藏着两位科学家对世界海底长达20余年系统、细致的研究。文章对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当年研究的过程、技术及方法加以回顾,并阐述二人所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双南 《自然杂志》2017,39(6):401-410
2017年10月3日,终于到了宣布2017年物理学奖的时刻,诺奖委员会宣布: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里(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表彰他们对于研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及利用该天文台发现了引力波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样的结果毫无悬念,和物理学界大部分学者的预言完全一样。那么,这个科学发现到底是什么?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和这个发现是什么关系?引力波有什么用?有办法防引力波辐射吗?引力波探测与研究的未来是什么?中国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计划是什么?笔者将在这篇文章里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涵科  颜冰 《自然杂志》2022,44(1):72-78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发表了首幅全景海底地形图,海底的种种特征第一次完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张图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即便是现在,这张图在地球科学领域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张地形图的背后隐藏着两位科学家对世界海底长达20余年系统、细致的研究。文章对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当年研究的过程、技术及方法加以回顾,并阐述二人所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沙一世界——藏于海底的地球环境变迁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守业 《自然杂志》2017,39(5):313-319
世界一些大陆边缘沉积记录连续性好,堪称记录地球环境变迁和陆海相互作用历史的档案馆。河流系统作为联系陆与海的枢纽,是大陆边缘从源到汇系统中传递地球环境演变信息的关键。由于河流从源到汇系统中存在复杂的"缓冲区"和"中间过程",最终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真实通量、组成与原始的源区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河流系统具有截然不同的环境信息传递模式,需要慎重解读。东亚大陆边缘作为典型的"河控型"宽陆架边缘海,接收世界大河长江/黄河和台湾山溪性小河的巨量入海物质,是全球开展河流源汇过程和多时空尺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地区。要深入理解边缘海典型沉积体系的物源、成因和蕴含的古环境信息,需要以"从源到汇"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深化对"源"区组成时空变化的研究,更要加强研究源区信号从陆向海的传递并最终在边缘海保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二 《自然杂志》2010,32(4):213-216
 笔者认为当今的全球变暖可能是一种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其中包含若干个“年-10年”尺度的次一级的冷暖波动,去冬的严寒低温可能是年尺度的波动,它不大可能改变百年尺度的全球变暖趋势。近些年中国出现了一些罕见的高温、干旱、暴雨强降水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气候极端值,但却不宜简单地将每个事件都直接归因于全球变暖。最近50多年中国温度变化与全球迅速变暖势相趋同;降水和干旱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登陆台风数量和强沙尘暴的发生均呈现下降趋势,观测表明未出现随全球变暖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变化趋势。同时,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的提高是气候灾害损失增多的重要原因。最后笔者指出,面对气候变化,避害和趋利两方面都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19.
石彦龙  冯晓娟  杨武  王永生  吴冬青 《科学通报》2011,56(16):1241-1245
黄斑大蚊的翅膀、腿表面有很好的超疏水性, 水滴在其表面的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50°,155°, 滚动角接近5°,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在黄斑大蚊的翅膀、腿表面分布有大量呈规则排列的微纳米级复合凹槽、乳突, 复合结构及其表面的低表面能物质的协同作用使其表面具有良好的超疏水性, 这一特性使黄斑大蚊能在潮湿的环境中自由生存. 本文用 Cassie 理论对这种超疏水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施郁 《自然杂志》2016,38(2):120-124
在引力波被直接探测之际,从独特的视角回顾了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引进宇宙学常数的历程,也介绍分析了他的若干论文的发表情况,从而将爱因斯坦的若干科学事件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