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LRB减震桥梁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震作用下桩基础刚度对采用锯销橡胶支座(LRB)桥梁减震效果的影响,提出以墩底弹簧约束模型模拟群根基础的方法,建立了考虑地基刚度影响的桥梁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算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设计中如采用刚性基础假设,即忽略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普通橡胶支座(RB)和锯销橡胶支座(LRB)都会使设计结果偏于安全,尤其对LRB而言富裕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减隔震装置如黏滞阻尼器、速度锁定器和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机理和减震效果,为高铁矮塔斜拉桥减隔震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高铁矮塔斜拉桥为背景,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不同连接单元模拟黏滞阻尼器、速度锁定器及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输入人造地震波,进行各装置的参数优化及减震效果对比.结果黏滞阻尼器减震率为27%~59%;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减震率为34%~48%,但却使墩梁相对位移增加32%;速度锁定器减震率为12%~39%,但却使相邻塔墩内力增加18%~39%.结论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减震率高但是增加了墩梁相对位移;速度锁定器减震率较弱,并且提高了结构刚度,增加了桥梁对地震的反应;黏滞阻尼器减震率高,副作用小,并且可以消耗地震能量,对内力和位移均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优先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功能分离式桥梁减震支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桥梁减震支座存在肥大和振动问题,提出一种滑板橡胶支座 高阻尼橡胶阻尼器功能分离式减震支座。运用理论推导和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功能分离式减震支座的激励频率、剪应变幅值表达的等价刚度和等价阻尼比的计算分析式。采用专用的桥梁非线性动力计算程序,对一座四跨连梁在不同支座支承、不同设计条件下的地震动力反应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功能分离式减震支座的应用,可以使桥梁的减震效果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4.
拉索减震支座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桥梁减隔震技术和装置的发展,研制了适应性较强的新型拉索减震支座。此支座的原理为滑板支座的摩擦耗能效应和拉索的限位作用的结合,其力学特性由相关的实验结果模拟得出。以一座实际连续梁结构为背景,建立了不同支座布置形式的模型并进行比较,重点讨论了采用此拉索减震支座后的减震效果,分析了拉索减震支座计算模型中两个参数(拉索松弛的自由程和支座上下板之间摩擦系数)的合理选取问题。结果表明采用此支座能有效减小连续梁中固定墩墩底地震内力,墩、梁相对位移也在可控制范围内。适当增加支座的初始自由程或摩擦系数能提高支座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5.
减隔震设计是较为有效的抗震措施,高阻尼橡胶支座(HDR)亦因其较好的减隔震效果在公路梁桥中广泛应用。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软弱场地中配置不同减隔震支座的梁式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发现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减隔震效果优于相同支承能力的板式橡胶支座。然而,无论是滑动式板式支座还是滑动式高阻尼橡胶支座均会导致相应桥墩处的支座位移过大,且各项地震响应与其他各墩差异较大,荷载在各墩间分配不均。通过改变边墩处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刚度及类型,分析对比了支座的各项参数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全桥采用刚度相近的高阻尼橡胶支座时能够达到全桥各墩抗震性能的均衡、减小地震作用对桥梁结构及支座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利用易损性方法对斜拉桥设置拉索减震支座与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得到了塔底弯矩和墩梁位移的易损性曲线.通过基于概率的分析研究表明,拉索减震支座能够有效地限制墩梁的相对位移,同时还能够适当地减小塔底的弯矩.对斜拉桥安装拉索减震支座的减震机理进行探讨表明,依靠摩擦增加阻尼以及通过拉索改变地震力的传力路径是减小斜拉桥地震响应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连续桥梁支座摩擦作用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规律,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法,以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桥为背景,建立三种工况的有限元模型,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El-Centro波、天津波对支座、桩径、初始刚度等多种工况下的减震率影响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对于连续桥梁设置活动支座有利于桥梁抗震,认为在桥梁抗震中由固定墩单独抗震设计是偏于安全的.研究表明,对于连续桥梁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活动支座的摩擦作用,最佳摩擦系数的确定应考虑到桥梁结构刚度、模型简化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区公路桥梁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振动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对山区常见不等墩高中小跨径连续梁桥的隔震效果,对一座采用该类隔震支座隔震的、桥墩刚度不等的两跨连续梁桥简化模型进行了纵桥向振动台试验.采用多烈度多设防水准的人工波、Northridge地震波作为激励,分析各类地震下隔震模型的支座变形表现及结构关键位置响应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支座的隔震效果可使主梁加速度相比台面减少达58%,且其翘曲滚动变形足以适应结构在9度E2地震作用下的墩梁相对位移,震后还可回复,无残余位移,可以用于此类山区公路桥的隔震.  相似文献   

9.
针对适合山区河谷地形的典型大跨度混合梁独塔斜拉桥的合理横向减震体系,以金沙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结构的显著非对称特征、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规律.提出了基于影响矩阵的减震体系阻尼器合理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以三角形钢阻尼器为例,探讨了其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跨度混合梁独塔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下各位置处的阻尼器合理屈服力与相应横向固定体系的支座剪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采用合适的阻尼器初始屈服力和影响矩阵可以有效地提高迭代计算的速度和稳定性.基于辅助墩与边墩的刚度比,探究了不同河谷地形下斜拉桥各墩/塔位置处的阻尼器合理屈服力.当边跨所处河谷边坡较陡峭时,宜在各墩/塔位置处均设置阻尼器,可以较好地控制辅助墩的墩-梁相对位移,并对各墩/塔进行有效减震,而当边跨所处河谷边坡较平缓时,可仅在主塔和过渡墩位置处设置阻尼器,能达到与各墩/塔位置处均设置阻尼器时相似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因其跨越能力大、伸缩缝少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且跨径联长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该类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较为复杂,并且温度变形较大,受减隔震方案的支座选取及约束体系影响较大,在抗震设计时应予以考虑。本文以某长联大跨复杂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的设计方案不满足抗震要求,需进行减隔震设计。分别设计了单墩固定和双墩固定两种形式的墩梁连接方式,并从温度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内力、伸缩缝位移、支座和墩柱的地震响应、减震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提出最优减隔震方案。分析表明:双墩固定方案的地震响应相对于单墩固定方案稍小,减隔震效率相对较高,且伸缩缝位移相对较小;双面摩擦摆+黏滞阻尼器方案地震响应最小,减震效果最好,但阻尼器易漏油,维护成本高;钢支座(边墩)+高阻尼橡胶支座(中墩)方案支座剪力偏大;综合考虑温度变化影响、地震响应、减震效果以及减隔震方案的可维护性和经济性等各方面的影响,双墩固定的钢支座(中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边支座)方案较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地球中反中微子的产生方式,并对反中微子的探测方式进行了说明.通过对能量分布函数的假设,研究了214Bi衰变产生反中微子的特有信号,并描述了偏移参数t对信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税收对某种物品或劳务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影响,税收对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税收对微观经济的影响;从弥补市场失灵,调节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状况,调控社会总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税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地带开发房地产的现状,分析了房地产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提出中心区是形成动迁的最初动力。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网络背景下对图书馆员素质要求的变化,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目前图书馆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并分析表面质量对零件耐磨性、疲劳强度、零件的配合性质及耐腐蚀性的影响,指出机械加工时,不但要注重零件的尺寸公差,而且要注意零件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6.
潮汐对原生动物群落群集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珠江广州市段水位及水流受海水潮汐影响的规律,在该段的两个样点应用PFU法进行原生动物群落的采集;通过对样品进行镜检、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比较,得出在赶潮河段中原生动物的群集过程及有关的功能参数不受潮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实验台研究了用于高校教学的动态特性测定实验。该研究利用了现有的实验设备,将二阶系统振动源作为测试对象,运用了线性系统简谐信号输入和输出的特性,应用了示波器两个通道同时得到的李萨茹波形,完成了振动源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测定。  相似文献   

19.
网络金融是先进的金融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其发展对传统金融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提出了直接挑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有利于金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以人为本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创新进行了探讨,剖析了以馆员为本和以读者为本这两方面的关系,提出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