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的框架内,考虑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修正,对D→K*lν半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A1、A2、A3、V.对于重夸克展开领头阶部分,考虑K*介子光锥分布振幅到扭度4;对于次领头阶修正,只考虑扭度2的分布振幅.计算表明,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对不同跃迁形状因子有不同的修正,最大为领头阶结果的17.5%.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应半轻衰变过程D+→K*0l+ν、D0→K*-l+ν的分支比,两者都与实验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2.
跃迁形状因子是描述强子遍举衰变中非微扰QCD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在重夸克有效场论的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计算了D介子衰变到轴矢量介子K1的跃迁形状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D→K1(1270),K1(140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计算表明D→K1(1 270)半轻衰变过程的分支比为10-3量级,而D→K1(1400)的分支比要小大约两个量级,这些结果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3.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LCSR)对Bs到JPC=2--张量介子K2(182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K2(1820)光锥分布振幅,重夸克展开至领头阶,利用LCSR计算了Bs→K2(1820)的跃迁形状因子.计算表明,与相应2++张量介子情形不同,在所取自由参数范围内,形状因子V2<0.在此基础上,预言了半轻衰变■的可观测量,包括分支比、纵向极化分数、前后不对称和微分前后不对称过零点.研究显示,电子和μ轻子末态分支比几乎相等,在10-5量级,相应τ轻子末态分支比约为前者的1/5.纵向极化分数均>0.8,大于相应2++张量介子情形.前后不对称随着末态带电轻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结果有可能在将来被LHCb、BelleⅡ等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τ轻子味破缺衰变,有助于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具有轻子味破缺(LFV)机制的新物理.在代非普适Z′模型中,对τ~-→μ~-(e~-)KK衰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共振和非共振的贡献以及来自B介子衰变的限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参数范围内,这些衰变的分支比都能达到目前的实验上限.最新的实验上限将模型参数B_(τμ(τe))~(L(R))限制在O(10~(-3)).其中,s夸克末态的贡献远大于u(d)夸克末态的贡献,共振部分形状因子的贡献最大.分析了τ~-→μ~-(e~-)KK微分衰变率与双K介子不变质量s~(1/2)(s=m~2KK)的关系.在双K介子不变质量范围内,矢量介子φ(1020)共振占主要地位,τ~-→μ~-KK衰变的共振峰比τ~-→e~-KK衰变的共振峰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息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了D、D_s→K~*跃迁形状因子.由于只与带电流相关,D→K~*衰变只涉及4个半轻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A_1、A_2、A_0、V.D_s→K~*衰变既与带电流相关也与味改变中性流相关,除了上述4个跃迁形状因子外还涉及3个张量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T_1、T_2、T_3.整体上来看,所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与以前文献中通过其他方法(基于传统分布振幅的光锥求和规则、格点模拟、光前夸克模型、重轻手征夸克模型)给出的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基本一致.利用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通过半轻衰变D~+→K~(*0)l~+νl、D~0→K~(*-)l~+ν_l结合分支比的最新实验测量结果确定了CKM矩阵元︱V_(cs)︱.预言了D_s~+→K~(*0)l~+ν_l过程的分支比并和当前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亮度的重味物理实验中对Υ(nS)测量潜在的前景,在标准模型中详细研究了以树图贡献为主的Υ(1S,2S)→B_c~*lν_e半轻衰变,给出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轻子极化不对称和前后不对称,以及一些重要的比值R_(Υ(nS))~((L))和F_(Υ(nS))~L(n=1,2).最终的数据结果表明Υ(1S,2S)→B_c~*lν_e半轻衰变有较大的分支比,且量级为10~(-10)~10~(-9),有望被实验观测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手征流关联函数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LCSR)方法,消掉了3扭度和5扭度K介子波函数的贡献,计算了-6相似文献   

8.
重到轻跃迁形状因子是非常重要的参量,它在B介子衰变中起重要作用.在光锥QCD求和规则中,形状因子的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光锥波函数,twist-2, twist-3的波函数是主要贡献的波函数.现在仅有twist-2的波函数被系统地分析并较精确地确定下来.然而,对twist-3, twist-4的波函数确定不够好.但twist-3波函数对形状因子的贡献与twist-2波函数贡献相当,Twist-4波函数贡献很小,这样twist-3波函数给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通过构造手征流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用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B→π跃迁形状因子,与标准的光锥QCD求和规则的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更能精确地抽取CKM矩阵元|Vub|.各参数对计算结果f(q2)的不确定度的影响范围是:Borel质量参数M2的影响为±(3~5)%,光锥波函数±10%,高扭度波函数的影响不超过5%.  相似文献   

9.
对B介子对阈值以下的Υ(nS)粒子的两体非轻弱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n=1,2,3).考虑QCD对强子矩阵元的修正,利用非相对近似下的波函数计算了Υ粒子跃迁到B_c介子的形状因子,给出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研究表明Υ(nS)→B_cρ过程的分支比较大,可以达到10~(-10)量级,有望在未来高统计量的重味物理实验中被探测到.  相似文献   

10.
分析BESIII探测器在质心系能量3.773和4.599GeV采集的2.93和~0.567fb-1数据,报道了衰变常数fD~+和D介子半轻子衰变的形状因子,D~+→K~0_Sπ~+π~0的Dalitz图分析,D→K~0_S/Lπ~+π-和K-π~+强相差,D~0D~0混合参数yCP的测量;2体强子衰变D~0(~+)→ωπ~0(~+),稀有衰变D~0→γγ和D~+→K(π)±ee~+的寻找以及Λ~+c→Λe~+νe和12个强子衰变绝对分支比的测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DSJ(3040)粒子性质尚未确定这一课题,利用组分夸克模型(CQM),研究半轻衰变过程BS→DSJ(3040)l.认为DSJ(3040)是由c和珋s组成的激发态,它的自旋-宇称为JP=1+,sl=3/2,属于T类型的双重态(1+,2+).理论计算得到了数值结果,其分支比为0.9%~2.7%,这对最终确定DSJ(3040)的性质、检验CQM模型的合理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单标记双光子过程中π0对产生微分截面的测量.该测量基于KEKB不对称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运行的Belle探测器获取的759fb-1数据.该截面测量中,Q~2高达30GeV2,Q~2是负的标记虚光子不变质量平方;双光子不变质量W和π介子散射角|cosθ*|分别在0.5W2.1GeV和|cosθ*|1.0范围内,首次测量了f~0(980)和f_2(1270)螺旋度为0,1,2的形状因子.并将所得测量结果与理论预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