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2004年~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心分析模型测度其时序移动轨迹,并对水资源利用类型的结构变化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国水资源总量的重心移动轨迹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水资源用量的重心移动轨迹大致呈“Z”型变化;生态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空间变化差异最大,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空间变化差异较小;用水总量的变化差异和农业用水的变化差异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基本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核算2005—2019年中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利用重心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迁移轨迹及空间集聚特征,发现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后向东北方向迁移,建筑业碳排放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利用GTWR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业碳排放,而降低能源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联性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绝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及能源消费强度3种指标应用于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根据这些指标对中国和这几个国家经济发展与一次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绝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及能源消费强度这3种指标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了4个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供政府决策和企业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重心模型、重心偏移距离和方向计算公式,选取2000—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出人口重心地理坐标,结合重心路径几何图示法,在Arc GIS 10.0环境下绘制出人口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图,从偏移方向、移动距离、移动速度、斜率等方面来研究在2000—2013年期间人口重心的空间转移动态变化路径,得到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情况.研究表明:在2000—2013年期间,我国人口重心基本上位于(113°E,31°N)附近,人口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远大于南北差异,我国人口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年际变化复杂,13年来总体趋势向东北偏移,但在近几年开始转向西北,移动速度缓慢,平均每年仅移动2.11 km.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口重心产生偏移的主要驱动力,从2015年国家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推测中国人口重心在近几年中将继续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和人口重心等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和GeoDa软件分析了清远市2005年—2015年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清远市人口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北低南高;人口向清远市区集聚,但多地空间相关性较弱;人口分布不均衡但态势逐渐减弱;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英德市黄花镇境内,偏离几何中心,呈西北向东南移动.清远市人口时空演变主要受自然环境和区位、城市规划和政策、轨道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旭  陶涛  吴润泽  王晓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7):11768-11775
探讨用水结构对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及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8—2017年邯郸市用水数据,运用信息熵原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用水结构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差异性,并采用重心模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8—2017年,邯郸市用水总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结构均衡性和稳定性整体增强。空间动态分布上,用水结构演变呈现较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农业用水重心、工业用水重心、生活用水重心分别主要分布在邯郸市东部、中西部、中部地区。在区域异质性基础上,邯郸市需因区施策,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要素集聚,实现区域经济与水资源空间分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浙江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耦合性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心理论模型及相关公式,探索浙江省1994—2014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趋势,通过路径分析和耦合分析等方法,刻画20年间浙江省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象珠镇和唐先镇境内,持续向西南方向偏移,与地理重心的距离逐年减小,省内人口分布趋于均衡;经济重心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东阳市画水镇和南市街道的交汇处,偏移方向由东南转为西北,持续远离地理重心,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增大,浙江北部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性呈现高—低—高的分布态势,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增强,空间耦合性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红三角”PC和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异同。【方法】收集游客网络关注度及其他相关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和重心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①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相对较高,年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PC游客网络关注度相对较低,年内变化波动幅度较小。两者对重大事件影响同步响应,但响应程度有较大区别。PC游客网络关注度具有较明显的前兆效应,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不明显,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对节假日的响应程度高于PC游客网络关注度。②普通周周内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与PC游客网络关注度周内变化呈反向变化关系;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在春节和十一假期内均呈倾斜的“L”型,PC游客网络关注度在春节期间呈倾斜的“L”型,而在十一期间呈“M”型,黄金周内峰值均出现在假期开始后的第三天。PC和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月变化均呈山岭形,但两者变化趋势存在反向相关的关系,PC游客网络关注度季节性相对较小。③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山东、河南等7省区PC和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规模分布较一致;其他省区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规模分布存在较大偏差。各月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重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PC游客网络关注度重心更偏向东北方向。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的基本相同,但在网络普及率,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上两者间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相关结果可为丰富旅游与信息流的相关研究,促进湖南“红三角”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2016年中国2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集聚特征及空间关联性,并借助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集聚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工业污染排放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强,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集聚-低污染、低集聚-高污染、低集聚-低污染为主;工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增大导致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增加,其他指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污染类型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7—2016年能源消费省级面板数据,借助ArcGIS平台对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OLS回归分析,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阶段性特征,2007—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波动性明显,但增长幅度较小,2011—2016年碳排放波动性减小,但增长幅度增大;碳排放空间分布异质性逐渐降低,高排放水平区域由2007年的1个增长到2016年的6个,并且区域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强度、科技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美丽乡村数量及空间布局迅速变化.基于Voronoi图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3-2017年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域尺度美丽乡村数量趋于均衡化;省域尺度及区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模式均具有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特征,但转变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区域之间空间分布模式的呈现趋同性特征;河南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北移动,不同研究断面移动方向与速度不同;美丽乡村的分布呈现空间收缩,方向性减弱、分布轴线向正南-正北方向接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红三角"PC和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异同。【方法】收集游客网络关注度及其他相关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和重心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1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相对较高,年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PC游客网络关注度相对较低,年内变化波动幅度较小。两者对重大事件影响同步响应,但响应程度有较大区别。PC游客网络关注度具有较明显的前兆效应,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不明显,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对节假日的响应程度高于PC游客网络关注度。2普通周周内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与PC游客网络关注度周内变化呈反向变化关系;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在春节和十一假期内均呈倾斜的"L"型,PC游客网络关注度在春节期间呈倾斜的"L"型,而在十一期间呈"M"型,黄金周内峰值均出现在假期开始后的第三天。PC和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月变化均呈山岭形,但两者变化趋势存在反向相关的关系,PC游客网络关注度季节性相对较小。3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山东、河南等7省区PC和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规模分布较一致;其他省区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规模分布存在较大偏差。各月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重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PC游客网络关注度重心更偏向东北方向。PC与移动游客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的基本相同,但在网络普及率,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上两者间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相关结果可为丰富旅游与信息流的相关研究,促进湖南"红三角"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空间布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加快,目前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增速开始明显减缓;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碳排放经历了先下降和上升的过程,而西部地区碳排放过程则是保持上升趋势;从省区分布来看,各个省份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长,但排放量的差距逐渐增大,这与各地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规模、密度、聚散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市区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且增长趋势明显,分区数量相差悬殊,街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密度变动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密度出现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稀疏的内部异质特征,空间格局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转变;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近郊扩散的态势,分布重心向主城区西部和北部移动;空间关联较明显,集聚现象逐渐减弱,但整体上流动人口的西疏东密格局未打破.  相似文献   

15.
运用重心计算方法,利用福州各县市1988-2009年年末人口、经济等数据,计算出福州市各年人口、GDP、产业重心坐标、迁移方向及移动距离,定量地表示这一时期人口、经济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性,人口重心总体向东南缓慢移动,经济重心有明显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且经济重心迁移的幅度远远大于人口重心.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二、第三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与经济重心相近,第一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则表现为较不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估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和人均能源消费效应,并对江苏、河南、内蒙古和重庆4省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各省区明显不同;CO2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省区差异,表现为东部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除青海、宁夏和海南3省碳排放强度仍在增加外,其他各省区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表现为正向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则表现为负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对4省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正向效应最大,而能源强度对4省区碳排放负向效应最大;乡村人口比例、城乡人均能源消费量对4省区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且存在较弱的正负波动.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偏差,研究二者的相对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区域发展不均等问题.文章在测算我国1980~2005年生态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生念压力重心和承载力重心坐标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指标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5年来我国生态压力重...  相似文献   

18.
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备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现有文献多以国家总体水平或各省份为研究对象,对地区差异关注不足.文中应用面板协整理论,实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表征经济发展的诸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发现能源价格、科技发展水平及重工业比重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共性因素;而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别性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政策.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7,(2):314-318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分别选取15项相关指标全面衡量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将众多指标综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和农业用水效率三大主成分,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整体近年来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同时,湖南省内部各市、州承载力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承载力较大,以长沙市为中心趋于饱和状态,西部地区承载力较小,尚有大量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重心模型引入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演变的研究当中,计算了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总结了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16年来快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偏离我国几何中心;我国科技创新重心与高技术产业重心、经济重心和研发投入重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科技资源的空间集聚、科技创新环境是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