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2.
郭小玲  汪鲲 《甘肃科技》2012,28(9):141-142,66
总结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分析临床诊断的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胸部HRCT有助于早期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该病常合并慢性鼻窦炎,对不典型病例可通过病理确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如能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性CT征象。方法:17例病理证实DBAC,其中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4例。同时搜集13例叶/段性肺炎为对照组。结果:实变型DBAC表现单叶/段实变(31%)、多叶/段实变(69%)、实变阴影内出现特征性支气管气相(77%)、泡状透亮影(54%0、毛玻璃样密度影(39%)、叶间胸膜膨出(215)。多结节型DBAC表现以两侧中下肺野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3例伴有母瘤,母瘤边缘有毛棘,内有空泡征。结论:实变叶/段出现下列一种CT征象提示实变型DBAC:(1)特征性支气管气相;(2)泡状透亮影;(3)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叶容积增大及动态CT变化有助于实变型DBAC的诊断。多发性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则可以诊断多结节型DBAC。母瘤的出现及其形态不表现有利于DBAC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发生已确诊或临床诊断的肺部并发症22例次:真菌性肺炎13例次,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团块状影,部分出现空洞,空洞内可见分隔征及空洞周围见晕征;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气腔实变及网织状改变;细菌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气腔实变及结节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次,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白血病肺部浸润1例次,表现为左上肺单发结节,伴晕征;肺结节病1例次,表现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右上肺大片状气腔实变并双肺弥漫性粟粒结节。32例患者中,铺路石征3例,发生率为9.4%,该3例病人均在胸部CT检查发现铺路石征后40 d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本组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空洞伴分隔征或晕征高度提示真菌性肺炎,出现铺路石征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形态学表现与FDG PET SUV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FDG PET和HRCT的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分析其形态学改变特点及FDG摄取程度和摄取特点,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将不同形态的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与所测得的最大SUV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8例中单发结节13例,其中磨玻璃密度结节5例,直径1.1~2.8cm,最大SUV值均<1.5,4例结节边缘可见分叶,2例可见胸膜牵拉、凹陷,2例见血管聚集;8例实性结节,直径1.8~3.8cm,最大SUV值4.8~8.3,边缘短毛刺7例,分叶7例,支气管充气症6例,空泡症5例,胸膜凹陷症3例,血管集聚症7例,结节堆聚症3例。多发结节型9例,其中4例为粟粒性结节,5例表现为2个以上结节,磨玻璃密度结节、小的粟粒结节(<3mm)无FDG摄取,融合结节,大于3mm的粟粒结节可见FDG摄取,最大SUV值在2.1~3.9。肺炎型6例,单肺叶受累4例,双肺叶受累2例,表现为病变肺叶内大片状实变影,7例可见支气管充气、支气管扭曲、僵硬,1例见空洞影,1例见支气管截断,3例见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PET显示实变病灶内FDG摄取不均匀增高,最大SUV值4.5~11.8。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HRCT所示的形态学表现与PET所测得SUV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磨玻璃密度影、小于3mm的粟粒结节影大多数无异常FDG摄取,肺炎型和肿块型则多数具有较高的FDG摄取。  相似文献   

6.
张财源  周俊  陈庆 《甘肃科技》2009,25(11):128-130
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征象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其中女性10例,男牲6例,年龄33~76岁,平均56.63岁。16例均进行了CT检查;孤立结节或肿块型者6例,其最大径1.5—7.0cm,平均约3.2cm。边缘有毛刺征者4例,有分叶征者2例,中心坏死呈相对低密度者2例。弥漫型者7例,其中4例合并较大结节或肿块,2例肿块边缘呈分叶征,3例肿块边缘有毛刺征,1例肿块中央发生坏死呈相对低密度,1例肿块内有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其中1例在多发结节的基础上,沿支气管分布多发壁厚薄不均的薄壁小空腔影。节段型者3例,2例有支气管气像征。合并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者6例,心包积液者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者4例,骨盆骨转移者1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有助于该病的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子宫输卵管造影时对比剂逆流的X线征象,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7例子宫输卵管造影有逆流征象病例的X线征象,与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对照.病例临床诊断均为不孕症患者,对比剂使用76%的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或碘海醇注射液.结果所有病例中血管性逆流9例(24.3%),间质性逆流13例(35.1%),混合性逆流15...  相似文献   

8.
鞍结节脑膜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鞍结节脑膜瘤的(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呈等密度3例,稍高密度12例,肿瘤均匀强化者13例,不均匀强化者2例,14例可见脑膜尾征.病理诊断:上皮型脑膜瘤9例,纤维型3例,合体细胞型1例,血管型1例,混合型1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表现,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眶内炎性假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原因不明的眶内非感染性炎症,又称特发性假瘤,现将本文所见的5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本文共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5~60岁。临床表现左侧眼球突出3例,右侧眼球突出1例,双侧眼球突出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睑水肿。1.2全部病例均采用西德产SomatomCR型全身CT机。采用轴位薄层(2mm)和加冠状位进行扫描。并对每个病人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60ml进行增强扫描。2结果CT表现多种多样。本文5例病人中,子扫示眼球后弥漫性炎症反应2例,表现为眼外肌及视神经增大,眼环增厚,泪腺弥漫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贲门癌不同影像学检查的比较。方法:65例经病理证实的贲门癌患者全部行消化道造影,30例同时行CT检查,1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65例贲门癌表现为贲门区肿块影;CT示6例淋巴结转移,1例腹壁转移;MRI示11例淋巴结转移,4例肝脏转移。能清楚显示胃壁的多层影像MRI检查有88%(15/17),而CT为37%(11/30);MRI检查T分期的准确率为87%(13/15)。而CT为73%(8/11)。结论:钡剂造影是诊断贲门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和MRI是有效的补充,能做出较准确的肿瘤TNM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但MRI对贲门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高于CT。  相似文献   

11.
从PCR放大产物的形成和组成特点入手,推导出基因组特异DNA序列扩增倍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即Yn=An(1+X)^n,其中Y表示放大后的DNA片断拷贝数,x表示各反应周期的平均放大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An为反应周期系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2-羟基萘醛、三乙撑四胺与ZnSO4·7H2O或NiCl2·6H2O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三个新的Schiff碱的配合物,即[ZnII(L1)(H2O)](1)(H2L1=N,N’-二-(2-羟基萘甲叉基)乙二胺)、[NiII(L2)]Cl·H2O(2)(HL2=9-(9-萘甲叉基,3,6,9-三氮杂壬基)-3,4;7,8-二-(1,2-萘并)-2,6-二氧,9-氮-二环[3,3,1]-3,7-庚二烷)和[NiII2(L3)(Cl)2](3)(H2L3=N,N′-二-[(2-羟基萘甲叉胺)乙基]吡嗪).晶体结构分析揭示:这些配合物中的Schiff碱配体都经历了由金属离子主导的重构,从而例证了金属离子的模板作用.此外,荧光分析表明:1具有光致发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一个时间变换,将二次系统(Ⅲ)n=0变为新系统(E)——它与二次系统(Ⅲ)n=0有相同的奇点O(0,0)和相同个数的包围O(0,0)的极限环,通过对系统(E)的研究,得到了二次系统(Ⅲ)n=0在O(0,0)外没有极限环的充分条件,由此,部分证明了叶彦谦在《多项式微分系统定性理论》中的一个猜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强化制酸及抗焦虑/抑郁联合治疗糜烂性食管炎疗效。方法经标准抗酸疗效不佳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1)口服奥美拉唑并氟哌塞吨美利曲辛,对照组(n=20)口服给予奥美拉唑及安慰剂。治疗4周后行症状自评、胃镜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结果烧一L,/反酸改善或显效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镜下食管远段充血及糜烂减轻或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糜烂性食管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采用强化制酸并抗焦虑/抑郁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有助于食管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耐层螺旋CT对81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结肠镜或术后病理对照。结果CTVC检出16例结肠镜检查为正常中的15例、误诊为结肠息肉1例,CTVC检出结直肠癌37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75%;术前T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和89.2%;N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0%和70%。CTVC检出28例56枚结直肠息肉中51枚,敏感度为91.07%,特异度为93.75%。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对结直肠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y″+A(x)y′+B(x)y=D(x)在满足B^2+A′B—AB^=m和B″-(AB)′=m的条件时可用初等积分法求其通解,并推出了求解公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极小化定理和Clark定理研究了满足边界条件u(0)=u″(0)=u(iv)(0)=u(vi)(0)=0和u(L)=u″(L)=u(iv)(L)=u(vi)(L)=0的一类立方非线性型八阶常微分方程u(viii)+Au(vi)+Bu(iv)+Cu″+Du-u3=0多重非平凡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CT引导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方法:分析自2009年以来的76例病例,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AR型CT机做引导,根据患者CT扫描结果确定穿刺体位和穿刺部位,继而确定进针点、进针深度和进针角度.结果:76例(100%)穿刺成功,74例(97.37%)获得正确诊断,2例(2.63%)未确诊.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操作简便,诊断准确,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0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例(SAP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7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MMP-9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MMP-9基因中C1562T基因多态性。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基因型与MMP-9水平的关系。结果ACS组血浆MMP-9水平(98.32±31.48)ug/L明显高于SAP组(73.42±18.47)ug/L(P〈0.05)和对照组(59.65±16.47)ug/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MMP-9基因CT基因型频率(32.0%)、CT+TT基因型频率(35.3%)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19.3%)均高于对照组(8.6%、12.8%、8.6%)(P〈0.05)和SAP组(11.8%、16.3%、10.5%)(P〈0.01),但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562T位点CT/TT基因型患者血浆MMP-9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ACS有关,1562T等位基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A及MPR、MIP、VRP等重建处理后可显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业段肺动脉。受累动脉9支,其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4例,肺段及段以下栓塞苦8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FA)的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