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
文学阐释活动既包括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学欣赏和理解活动,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门性乃至学术性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活动。先秦时代的文学阐释活动正是以前一种形态为主的,其基本特征即是文学在与社会宗教政治生活的密切关联中得到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阐释是文学接受中一种带有创造性理解的批评方法。文化阐释突出了文学接受主体的地位,肯定了读者历时接受和共时阐释的"创造性背离"或能动性"曲解"权利,读者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进行创作性阐释,赋予文本各种新的意义。古典小说文化阐释的对象,包括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原型、母题以及作品的情感取向、所依持文化现象与意识等;其原则方法有结构性阐释、批评性阐释两大类型。在古典小说接受中,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学术成就大多是不同程度对文化阐释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献考订与文学阐释关系微妙。本文以杜甫《梦李白》(其一)为个案,梳理出历代文献中的三种不同文本:主流本、黄生本、仇兆鳌本,后两者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同一首诗的三种不同文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阐释取向,反映出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异趣。而黄、仇二人对传统文献的修订,正是基于对诗歌的个性解读,也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批评策略。从文献学角度判断,主流文本更接近杜诗原貌。而从阐释学的角度考量,则黄、仇二人为该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该诗进行了再创作。文学阐释不仅重构作品,也重构文本。  相似文献   

6.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中尤其是神话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以“变形”母题为表现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发生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本文试着从“变形”母题与社会背景演绎,变形母题与异化思想,变形母题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对中外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一定的平行研究,探讨“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雷蒙·维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研究策略的理论探析,发现其对"关键词"的研究贯穿着批评实践阐释的重要维度,这与维廉斯关于语言是社会性、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观念密切相关。对"批评实践阐释"关注不够正是当下国内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的缺憾所在,弥补这一点,在中西文论的互释以及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众文化得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迅速兴起和发展。面对大众文化这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理论的阐释面临着危机。当前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研究出现和阐释的焦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对大众文化持有各种不同的乃至完全相反态度,二是对因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和矛盾性而带来的难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宫垦 《奇闻怪事》2007,(4):38-40
对《为奴隶的母亲》一文,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予以解读文本,有难以突破的局限性。从“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阐释”的角度解读也许更能体验出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丈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的左琴科,其小说创作的目的是“殷切地期望人们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受到教育,得到改造”。作品讽刺了许多卑鄙,胸襟狭窄的中下层社会的市民;对由于错误文艺理论的指导,导致文学停滞不前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作家善于用第一人称写通俗故事,以夸张的风格再现中下层阶级的俚语土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西方古代文论中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社会道德批评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从四个方面具体对比了中西方古代社会道德批评的相异之处,也指出了其阶级局限性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批评,文化批评.或鲁迅所说的“文明的批评”.或直截了当地简称为“批评”,乃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大使命:知识分子在实行此一使命时所处的“位置”.大致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现实经验的历史积累,二是个人身份的复杂构成:这是一个游动的、越界的、无家可归或格格不入的位置,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在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进程中,在中国本土文化和作家文化素质的制约下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中国特征。中国意识流小说很少表现西方意识流小说所表现的人的精神空虚、沮丧、偏执的病态和歇斯底里。相反,它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己任,人的意识流动更多地受到理性的主导。而且,中国的意识流作品表现出对外部世界更大关注和更强的情节性。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文学阐释方式。尝试运用性别批评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一些典范爱情题材作品予以解读,探究这些小说中包蕴的性别内涵并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璐  阎其华 《科技信息》2011,(5):I0112-I0112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本文主要阐释了生态批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象、所关注问题,以及生态批评的方法。并通对具体作品从生态批评角度进行研读。  相似文献   

20.
一、人性与阶级性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关于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问题,历来谈得较多的是文学的阶级性,人性往往成为禁区,似乎一谈人性,便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作品里的人物稍有一些人情味,就被批评为丧失阶级立场,没有阶级观点,仿佛人生下来只能有阶级,不可能有人性。其实,人的阶级性和人性都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