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江口梅花港潮间带贝类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口梅花港潮间带共发现贝类15种.优势种为短拟沼螺(Asimineabrevicula),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受其动态影响.群落的结构特征是低多样性和低均匀度,而有大的优势度.除了冬季之外,该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短拟沼螺的个体空间分布为群聚型.  相似文献   

2.
闽江口梅花港潮间带共性发现贝类15种,优势种为短拟沼螺,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受其动态影响,群落的结构特征是低多样性和低均匀度,而有大的优势度,降低冬季之外,该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短拟沼螺的个体空间分布为群聚型。  相似文献   

3.
一、本文报告我国福建沿海潮间带星虫类Sipuncuidea 11种,隶属于1科、4属,其中2个种为我国首次记录。二、本文对我国已有记载的个别错误种类给予更正。三、分布于福建沿海潮间带的星虫随纬度的增加其种数逐渐递减。其中Sipunculus nudus和Phasolosoma esculenta二种分布广、数量多,为本海区的优势种。四、星虫分布与底质有密切关系。分布于沙底质的种类有3种,泥沙底质的种类有7种,泥底质的种类有2种,红树林区的种类有1种,岩礁区的种类有4种。星虫分布与潮区有关。分布于高潮区的种类有4种,中潮区的种类有9和,低潮间的种类有7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4月、10月福建沿岸海域底拖网调查结果,对福建沿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时空变化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福建沿岸海域调查海区中蟹类有43种,隶属10科、21属,其中以梭子蟹科种类最多.蟹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春季有2种优势种,夏季有3种,秋季有5种,冬季有2种;双斑全...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物调查,共获潮间带生物769种,以软件动物(231种)居首,次为甲壳动物(139种)。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性种和亚热带性种为主,种类多种样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中海区>浙北海区;不同类型底持的分布是岩礁>沙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分布是开敝海岸>屏敝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江省岛屿与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g/m^2,生物密度为698.89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支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北>浙中;不同类型底质的生物量分布是岩礁>砂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生物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密度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南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双斑蟳生物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6月双斑蟳的生物量呈逐月递增的趋势,6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4月与5月(P<0.05),各月相对高生物量站位主要为岛礁附近与近大陆岸线的站位;4月双斑蟳的生物量主要分布于水温11.0~13.0℃、盐度30.0~32.0、水深20.0~40.0 m的水域,5月主要分布于水温16.0~20.0℃、盐度32.0~35.0的水域,6月主要分布于水温19.0~21.0℃、盐度31.0~34.0、水深10.0~20.0 m的水域;4月水深20.0~40.0 m之间水域的生物量与其它水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1<0.01).6月的平均生物量及各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4月与5月,这是其对鱼类饵料需求大幅提高的一种响应.春季各月等温、等盐线生物量集中水域与其它水域的生物量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其广温广盐生态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成,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探讨泥沙的来源及重矿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碎屑矿物共有46种,其中轻矿物12种,重矿物34种。矿物组份的种类示出闽江口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闽江流域的基岩风化、侵蚀产物,而重矿物的含量分布则与其所处的水力学条件和地形地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山东半岛沿岸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于2019年3-10月在山东半岛沿岸10个潮间带区域对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4.96±443.72(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98.48±308.37(μg·10 cm-2).受人为影响较少的潮间带区域...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Bertalanffv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岛屿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 g/m2,生物密度为698.89 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动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北>浙中 ;不同类型底质的生物量分布是岩礁>砂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生物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密度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12.
采集了南海北部沿岸潮间带冬季(2019年1月)4个典型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自由生活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线虫的分类鉴定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间带4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丰度为1217±479(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487±192(μgdwt·10 cm...  相似文献   

13.
潮间带地处海洋与陆地相交地带,环境恶劣,该区生活的生物具有明显的两栖性。对浙江沿海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见有一些报告,但对舟山朱家尖岛尚未有研究。随着朱家尖岛旅游地的开发和对外开放,搞清该岛生物分布及其资源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显得十分紧迫。为此我们于1986年2月至1987年1月对该岛潮间带的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获得了一些生态学资料,岩相生态已另行发表,现就该岛潮间带软相软体动物的群落组成、垂直分布以及主要经济种类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提出简要报告,为潮间带生态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供水产部门和环保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近海的自然条件及潮间带底栖澡类植物的主要种类及其生境和分布状况等问题作概要的报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福建境内水松种群生存现状,利用福建省127个水松分布点野外调查数据,对全省水松种群的地理分布、种群特征开展研究,旨在为水松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福建省境内水松种群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低海拔区域的平地或缓坡地,宁德市是水松种群的集中分布地;(2)福建水松群落物种构成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大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组成成分;(3)水松种群龄级结构完整,年龄结构总体上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4)水松种群各龄级的实际存活个体数存在波动性,幼龄和中龄阶段种群相对稳定,老龄阶段个体急剧减少,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16.
李莉 《甘肃科技》2014,(14):136-139
采用根钻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 laeformis)、落叶松(arix gmellini Rupr)锐齿栎(Quercusaliena var.acu teserrata)和针阔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的4种林分细根生物量依次为,锐齿栎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油松林,细根生物量最大的锐齿栎林达到3216.109kg·hm-2,最小的油松林为2409.724kg·hm-2。对4种林分各个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土壤深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细根生物量和土壤深度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4种林分55%以上的细根都分布于0~20cm的土层中。油松细根生物量受土层深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其相关系数最高,为-0.819;最小的针阔混交林为-0.472。土壤中细根的生物量及空间分布格局与群落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点—四分抽样技术及其分析方法,对昆明大哨附近广泛分布的长穗高山栎灌丛中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坡向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主要种群是以聚群分布为主要格局.还探讨了分布格局的成因.同时利用收割法对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群落总生物量为27.46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 3.2倍强.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量大面广的传统民居是中华文明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南方传统民居是我国民间营造技艺不可缺的重要分支与文化载体。福建传统建筑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分支,多元、复杂的福建传统民居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目前对于福建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以民居平面类型和小区域的木构架样式为主,缺乏对福建地区木构架的类型梳理和构架演变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内100栋合院式民居,结合《鲁班经》《营造法原》等营造做法的解读、比对,从大木构架营造特征的辨析入手,依托建筑类型学、口述史等方法,将传统民居正厅大木构架分成“前廊+厅+后廊”三个组成空间并提炼出不同型制类型,通过研究类型分布厘清各地区正厅大木构架地域性,并结合空间和时间揭示福建地区合院式民居正厅木构架的演变过程。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南方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辨识及其谱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首先,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寿命分布——零膨胀指数威布尔(ZEW)分布,并将单变量ZEW分布推广到TypeⅠ多元零膨胀指数威布尔(MZEW~((Ι)))分布,以用于对包含过多零的多元计数数据进行建模研究;其次,研究了MZEW~((Ι))分布的联合概率质量函数、累积分布函数、矩母函数、边缘分布、极大似然估计和Fisher信息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