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将玉米秸秆炭(CS)、花生壳炭(PS)和银杉木炭(SF)分别以1%,3%,5%的比例加入铅污染土壤进行淹水培养,在5,15,30和75 d时采样检测铅形态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生物炭(CS,PS,SF)培养后污染土壤pH值较对照分别上升0.43~1.32,0.45~1.01,0.33~0.72个单位值,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56.84%~277.89%,14.74%~92.63%,35.79%~128.42%,且都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铅形态分布趋于稳定,酸溶态和可还原态含量下降,残渣态含量上升.添加CS,PS,SF后土壤中酸溶态铅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19.20%,17.55%,6.66%(平均值).生物炭添加后使铅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且其降低幅度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生物炭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秸秆炭的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IC)的分布和影响因素,阐明我国近岸不同环境沉积物中IC分布形态的异同和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连续浸取方法,根据IC在沉积物中的结合强度,将其分为交换态(氯化钠相)、弱碱结合态(氨水相)、强碱结合态(氢氧化钠相)、弱酸结合态(盐酸羟胺相)和残渣态,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IC含量,并讨论其与各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总IC的平均含量为6.76mg/g。沉积物中各相IC的平均含量为盐酸羟胺相(3.21mg/g)残渣相(1.92 mg/g)氨水相(0.77 mg/g)氯化钠相(0.64 mg/g)氢氧化钠相(0.22mg/g)。盐酸羟胺相是沉积物IC的主要形态。总有机碳(TOC)对各形态IC影响较强。氨水相IC与沉积物各参数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结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IC的组成和分布空间变化显著,不同地点样品中IC的活跃程度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因子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等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类土壤中,稀土总量的分布顺序为黄棕壤>淋溶黑钙土>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中稀土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红壤为轻稀土富集、铈亏损型,均与它们相应的母岩一致,三种土壤中均以稳定的残渣态为主,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中稀土残渣态所占比例低于两端的轻、重稀土,稀土非稳定态中所含六种形态百分含量相比较,风化较彻底的红壤中所含水溶态、可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态所占比例高于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而含有机质较多的淋溶黑钙土中所含紧结有机态明显高于红壤及黄棕壤,可能由土壤中所含有机物活性组分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拉脊山土壤重金属Cu和Zn的含量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u和Zn的含量分别是全国土壤几何平均值的2.0和2.3倍。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Cu的有效态含量低,生物可利用性小,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占总量的13%,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和潜在生态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五级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电镀废水污染的土壤中Cu、Cr、Ni、Pb及Mn等重金属的五种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分析金属元素和土壤固相组分的结合形态.结果显示,电镀废水污染的土壤中Cu、Cr和Mn的有效态含量较高,而Ni和Pb则主要以残留态为主;在有效态中,Cu、Cr和Ni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分别占有效态含量的54.1%,73.5%和39.1%,而Mn和Pb则以可交换态含量最高,分别占有效态含量的38.9%和39.6%;大部分Cr来源于电镀废水污染;电镀废水污染的土壤中Mn对植物的影响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6.
耕作层中重金属Cd形态分布规律及植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外源重金属Cd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因素以及黑麦草对土壤Cd的吸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Cd的吸持率为红壤〈水稻〈潮土,与土壤pH值明显呈相关,土壤吸持Cd中,红壤以交换态为主,水稻土以络合态为主,潮土则以残渣态为主;黑麦草吸收的Cd与土壤pH值呈显的负相关、植物有效态Cd源主要来自交换态Cd和松结有机态Cd。  相似文献   

7.
酒石酸淋洗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酒石酸淋洗前后污染土壤过程中镉、铅、铜、锌四种重金属离子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具有不同的环境风险,淋洗前土壤中镉主要以交换态形式存在,铅主要分布在残余态中,锌主要分布在氧化物结合态和残余态中,铜主要分布在有机态和残余态中.酒石酸淋洗能有效去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部分重金属,从而大大降低了原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鄱阳湖2010年水体中硝酸盐氮、氨氮及总氮浓度,分析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10年硝酸盐氮、氨氮及总氮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10年鄱阳湖水体总氮含量年平均值是1.50 mg/L,硝酸盐氮含量平均值为0.84 mg/L,氨氮含量年平均值是0.37 mg/L,丰水期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枯水期;在空间分布上,枯水期硝酸盐氮、氨氮主航道中游含量较高,上、下游稍低.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知,2010年硝酸盐氮与总氮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关联度分别达到0.99和0.95.减少硝酸盐氮与氨氮的输入有利于对富营养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不同品种栝楼幼苗氮代谢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方法,以‘W3’和‘JX’两种栝楼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硝铵比的氮素营养处理,测定栝楼幼苗生长量、根系活力、氮代谢关键酶活力、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处理可提高栝楼幼苗氮代谢水平,提高栝楼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铵态氮配比为50:50处理‘W3’品种表现较好,其地上部和根系鲜重分别为45.4、5.68 g·plant-1,氮代谢酶GS、GOGAT、GDH活性最高;而‘JX’品种,硝铵态氮配比为70:30处理表现较好,植株鲜重和根系活力,氮代谢酶活性、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它处理。总之,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使用有利于栝楼幼苗生长,不同品种氮素比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淋洗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育红  吕军 《青海大学学报》2005,23(6):32-34,38
采用淹水培养间歇淋洗法、淹水密闭连续培养法和淹水培养间歇多次淋洗法对四种稻田土壤进行土壤氮素矿化的淋洗试验。结果表明:淋洗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但淋洗频率过快并没有造成土壤氮素矿化量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应用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了在红壤性水稻土中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后氮素转化的规律.土壤溶液中NH4+-N主要集中出现在施肥后63d内,最高浓度出现在第7d,尿素和硫酸铵相差不大,都在252-256μg N/g soil之间;添加有机秸秆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来增加土壤肥力,在施肥后期发挥肥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施外源氮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田土壤施外源氮对氮素矿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淹水培养间歇淋洗过程中,五种土样在对照和施氮肥处理下的氮素矿化氮量随着培养时间有相似的氮素矿化趋势,且在培养后第4天左右增加的氮素矿化氮量主要为施入氮肥的增加,并于第4天淋洗时基本被淋洗完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被条件下红壤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研究南方红壤地区氮磷等养分的流失规律,将净耕果园对照(处理Ⅰ)、果树+百喜草敷盖(处理Ⅱ)和果树+百喜草覆盖(处理Ⅲ)3种处理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措施对红壤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导致氮磷流失的主要原因,氮磷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3个处理小区中氮磷的流失浓度基本呈先增大后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的状态,氮磷流失浓度的大小受降雨量及降雨历时等的影响不大,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处理Ⅱ小区和处理Ⅲ小区内的总氮及总磷流失量要远远低于处理Ⅰ小区,处理Ⅱ和处理Ⅲ均可有效控制氮磷的流失,其中以处理Ⅲ效果更佳并且便于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减少农田氮磷淋失,提高土壤肥力,探究高孔隙度的稻壳炭在增强黄棕壤对养分元素吸附的特征。【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不同稻壳炭施用量(质量占比分别为0、1%、4%、8%、12%)条件下,黄棕壤总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总磷(TP)、磷酸根(PO3-4)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淋失变化,并对黄棕壤氮磷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稻壳炭对黄棕壤TN、NO-3-N、NH+4-N、DOC淋失的抑制效应增强,最佳施用量为12%时,TN、NO-3-N、NH+4-N及DOC的淋失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85.41%、85.16%、92.61%、32.02%; 随其施用量的增加,稻壳炭对黄棕壤中P淋失的抑制效应不显著,TP和PO3-4的淋失量反而增加,TN、NO-3-N、有效磷(AP)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增高,而NH+4-N含量减少。【结论】稻壳炭可以有效抑制黄棕壤氮素及DOC的淋失,对磷素的淋失抑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N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4个演替阶段的土壤速效N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土壤速效N在不同群落中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A(腐殖质层)>B(沉积层)>C(母质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N含量与土壤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②A,B层土壤速效N含量随演替的方向逐渐增加,即灌草丛<马尾松纯林<马尾松-川灰木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这是因为土壤速效N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枯枝落叶厚度呈正相关.③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演替方向逐渐升高,但在灌木层、草本层略有波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其与A,B两层土壤速效N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氮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氮磷吸附特性,将破碎秸秆、腐熟秸秆和秸秆炭添加到模拟施肥的土壤中,研究了秸秆还田后对土壤氮磷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秸秆添加土壤对铵态氮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大小均为秸秆炭破碎秸秆腐熟秸秆;对磷酸根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大小均为秸秆炭破碎秸秆,腐熟秸秆对磷酸根负吸附。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的描述铵态氮和磷酸根的吸附热力学过程,吸附动力学都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农田灰潮土的氮素淋失特征,采用室内试验槽土壤淋溶试验,设无秸秆+不施肥(CK)、无秸秆+常规施肥(SF)、秸秆破碎填埋10 cm+常规施肥(JGF)、秸秆原状覆盖+不施肥(JG0)、秸秆破碎填埋10 cm+不施肥(JG10)、秸秆破碎填埋20 cm+不施肥(JG20)6种处理,综合研究坡度为5°时不同施肥方式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硝态氮(NO■-N)和铵态氮(NH■-N)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累积淋失量均在前期最大,秸秆配施化肥较单施化肥能够降低NO■-N及NH■-N淋失比例,减少土壤氮素的淋失。秸秆还田可抑制氮素淋失,且抑制效果表现为JG10> JG20> JG0。JG10能有效抑制TN及NH■-N的淋失率,JG20能有效抑制TDN及NO■-N的淋失率。氮素大部分以溶解态无机氮淋失,秸秆填埋越深,溶解性无机氮淋失量越小。研究结果对减少农田灰潮土氮素淋失量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以及施氮对滨海盐土氮素转化的影响,探究提高滨海盐土氮素供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以江苏北部滨海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接种AMF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土壤氮素矿化和氮素供给的影响.[结果]施氮对菌根侵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氮沉降增加对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对阔叶红松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低氮(N1, 30 kg/(hm2·a))、中氮(N2, 60 kg/(hm2·a))和高氮(N3, 120 kg/(hm2·a))共4组处理,在实验样地内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中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及变化。【结果】① 模拟氮沉降未改变SMBC、SMBN及SMBC/SMBN的垂直分布; SMBC、SMBN在生长季月动态曲线均为以8月中旬为峰值的单峰型曲线,SMBC/SMBN的曲线波动较大,0~10 cm土层以N0处理的结果波动范围最小(2.83~6.97)。② 模拟氮沉降仅对0~10 cm土层6、8月中旬的SMBC以及5、6、8月中旬的SMBC/SMBN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SMBC、SMBN及SMBC/SMBN的生长季平均值无显著影响。【结论】模拟氮沉降对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仅在个别月份中表现明显,而对于整个生长季而言,更长时间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才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