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到90年代末的繁荣,呈现出曲线发展的轨迹。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女性文学、政治文学与色情文学出现台湾文坛,曲线轨道的中轴是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更能看到女性成为"人本体"和女性话语衍进的艰难历程。台湾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觉醒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至90年代后的发展期。在女性意识的嬗变发展过程中,显示着女性意识由自觉走向自醒,由模糊困顿到明晰多样。从不同阶段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可以透视出20世纪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丁玲的作品《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创作于1920年代,阿英是一个通过赤裸裸的世俗追求来体现女性自主意识的形象,《我在霞村的时候》创作于1940年代,讲述抗战时期的贞贞在女性与革命话语之间做出的选择。两部短篇小说都是以妓女为主体从而对自身身体进行言说的短篇小说,尽管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于不同的政治环境里,但是将两部放在一起来解读,它们都展现了女性主体意识张扬背后的男性构建的权利话语以及女性的艰难处境,这也是丁玲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困惑所在。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的同一声音的独白式,翟永明以犀利的笔墨道出了女性敏感的神经和自我意识,从而奠定其女性诗人的地位,但同时"女性诗人"的称号也受到她本人的排斥.从第二人称的大量使用开始.她踏上了对话与交流之路,进而发展到完全抽离地第三人称书写,进入一个纯叙事性的"戏剧化"描写.自<时间美人>等一系列作品开始,诗人开始进行自我独自与戏剧描述的融合.这一流变过程同时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诗歌叙事声音,特别是女性诗歌的普遍道路.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面对重压之下的个人形象的隐匿以及凸现,而最终完成现代女性书写者在面对社会压力中的自我话语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男导演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仍然是建立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文化基础之上的,男性话语给这些女性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虽然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有限地反映了中国电影当中女性意识的崛起.电影<喜盈门>中的女性形象就体现了这种男性视阈之下女性意识的有限表达和艰难凸显,她们仍然是体现男性审美理想的介质.  相似文献   

6.
高英梅 《科技信息》2010,(7):193-193
阿特伍德的小说中贯穿着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猫眼》可以说是阿特伍德对女性问题思考的结晶之作.主人公童年到中年的经历影射作者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其中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这一成长过程的进行,因此本文试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剖析《猫眼》中的两种话语。  相似文献   

7.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8.
希区柯克的影片是在细微之处见功力的。从影片《群鸟》的细微之处着手,对片中四位女性角色的关系嬗变进行细致而深入地解读,可以使我们层层剥开细节之处的"含蓄意指",真正理解希区柯克是如何通过一种"现代寓言"式的影像语言投射出其个人思想,对故事叙事中的社会哲学寓意进行阐释,更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社会中深刻的人际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纪》将话语权给予以珀涅罗珀为代表的上层女性和以十二女仆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从女性视角改写荷马史诗《奥德赛》,女性话语逐渐将男性话语挤压出文本。这两种女性话语在解构和颠覆男性话语的同时,在女性话语内部也引起话语权力的争夺。本文从两种不同的女性叙述声音入手去分析《珀涅罗珀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和不同阶层的女性话语对峙,以及对底层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是一个意识形态高度一元的时代,女性意识这种按性别而非按阶级区分出来的意识很难"浮出历史的地表",但茹志鹃小说《百合花》将女性意识潜隐于文本深层,虽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扭曲、异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女性意识顽强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代大众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是文化批评中值得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聚焦女性话题,反映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等内容的"女性向"综艺节目开始涌入大众视野。"女性向"综艺节目对女性主体话语表达、女性身份形象塑造、社会性别建构等话题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是当代女性真实生活状况的一个镜面折射。文章试以"真人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通过分析"女性向"综艺节目中女性形象的生成逻辑、价值追求以及女性意识等,来探究女性主义在时下大众媒介中的话语建构与表征方式,反思以网络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认知。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13.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5.
从莎菲到杜晚香,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张显女性主义到女性意识逐渐淡化乃至于泯灭的嬗变过程。这是女性在进入革命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受男权化思想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女性散文叙事中的叙述干预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向。以叙事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萧红、杨沫、池莉等不同时期女作家的散文叙述干预进行分析,挖掘长期隐蔽于叙述话语"夹缝"中的女性话语,探讨它们在功能、形态、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现实文化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紫颜色》和《她们眼望上苍》是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姊妹篇。两部小说都突出了话语在黑人女性建构自我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本文分析了霸权话语对于黑人女性的支配和对她们独立自由的禁锢,讨论了话语对于黑人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追求自我,构建自我身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男权话语的框架内,女性生理上的特点与所谓的女性气质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于是家庭成为女性问题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焦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表明,所谓的女性气质以及由此决定的女性被限制于家庭中的社会角色,是男权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而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一书中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与分析,试图帮助女性摆脱家庭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为研究女性与家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本。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作家要求用女性话语颠覆男性权威话语,重构女性形象,但是在小说《情人》中人们看到传统的道德观念仍在起着作用,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法权的代表,女性角色虽已摆脱了依附性,可男性社会所组成的巨网仍压抑着、窒息着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女性文学研究专著《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一书的论纲。本研究致力于中国女性意识的现代嬗变轨迹及中国女性文学宏观发展规律的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