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戏曲中的美——昆曲的艺术魅力及昆曲的传承与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曲的艺术魅力为主线就昆曲的传承与革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昆曲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的剧目丰富,曲调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在“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轨道中将如何生存和健康地发展,是摆在戏曲界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中,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百戏之祖".  相似文献   

3.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而且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本文从昆曲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从中领略艺术本身的哲学本质,以给各种从事艺术事业者给予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明代戏曲体制的演变,如果说是从南戏传奇化揭开序幕的话,则标志着这种演变最终完成的便是传奇昆曲化。换句话说,只有到了这一步,明代戏曲才能得以展示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5.
<正>昆曲是我国所有现存的戏曲剧种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产生于元代末年,最早由昆山人顾坚创立,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又经戏曲音律家魏良辅改革,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清远悠长的"水磨调"风格,奠定了其在曲坛的"正音"地位,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风靡全国,流行于大江南北。清代以后,虽然走向了衰落,但仍未绝迹。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昆曲在中国风靡达200多年之久,引起社会各阶层的狂热痴迷。从昆曲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昆曲的现状,将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以此吸引对应客源,并以发展旅游推广昆曲,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I余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昆曲艺术剧目丰富,文词华丽,曲调清俊,舞姿细腻,富有诗的意蕴。昆曲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它被看作是中华民族戏曲的  相似文献   

8.
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论述昆曲演唱的用气。中国昆曲演唱用气与欧洲歌剧唱法演唱用气比较,有着歌唱呼吸支点、多样化用气与统一化用气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程韬  老麦 《华东科技》2007,(8):54-55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昆曲艺术剧目丰富,文词华丽,曲调清俊,舞姿细腻,富有诗的意蕴。昆曲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它被看作是中华民族戏曲的代表,可以称之为‘百戏之师’。”孵化器和昆曲没直接关系,而昆曲和江苏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趣向相当有关系,每个江苏人心底都会有一段莫名的古音缭绕,暗暗响彻大江南北。江苏孵化器的发展就是由这些勤劳、善于学习的人们推动的,他们做事的节奏暗合那个曲牌呢,【北正宫】?【朝天子】抑或【将军令】?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苏州的昆曲原本是民间的低俗娱乐,自文人士大夫加入创作后,昆曲变风变雅,一跃而上庙堂,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典雅的代表。然而无论是山野俚俗之音,或是对家国破碎、天下不幸的慷慨悲歌,都是“昆曲”这一艺术形式于汉民族性格、情感、精神的绝佳反映。  相似文献   

11.
在2001年5月授予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昆曲与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民间说唱艺术,摩洛哥加马俄夫纳文化广场、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提线木偶戏、西班牙厄尔切的神秘剧、日本的能乐、印度的库提亚塔梵剧韩国的皇陵祭祀仪式和音乐等19个项目榜上有名。昆曲不但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濒临灭绝的珍贵遗产,必须加以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以唱为主的昆曲,其唱念做打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唱念与做打之间组成的复合,其次是唱念做打内部组成的复合;以唱为主的昆曲唱念做打四位一体,传统昆曲为彰显其完整性,演唱时几乎既无前奏也无间奏.  相似文献   

13.
昆曲净角的特殊用嗓方法有脑后音、炸音等,基本用嗓类型分为高亢宏亮型、粗犷雄浑型。近些年来,昆曲净角用嗓特征有这样的变化趋势:音量增大、速度加快、音域变窄。  相似文献   

14.
<正>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发展到鼎盛,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之后有很多剧  相似文献   

15.
生角在清代中叶以后才完备。昆曲生角可分为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雉尾生等。生角基本用嗓方法有膛音、剐音和柔音;基本用嗓类型有“高亢宽亮型”和“潇洒飘逸型”。昆曲生角演唱速度等方面有变化的趋势,而其演唱方法和音色最具特色要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渔崇尚戏曲曲文、音律和题材的通俗性,旨在使戏曲适合舞台搬演,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进而提高戏曲的接受效果。李渔对戏曲通俗性有辩证的认识。李渔崇尚通俗的戏曲接受观不仅具有构成戏曲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匡时济俗的现实意义。在清代昆曲日趋典雅化的时代背景下,李渔持论公允,维护戏曲通俗性的本质,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琵琶作品《朝元歌》由当代杰出的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于1993年根据昆曲唱腔编创而成。刘德海先生从中国民族器乐接近人声、富有歌唱性的特点出发,广泛地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戏曲中吸取养料,试图通过"昆曲唱腔琵琶器乐化",增强琵琶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追求轻松、自然、人文的琵琶演奏风格,为琵琶和雅化发展之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昆曲闺门旦演唱颤音的波动特征以及发声方式的变化规律,该文对2名专业的昆曲闺门旦演员演唱颤音时的喉头仪信号进行分析,从颤音周期、幅度、发声类型、生理动作等角度研究该行当颤音的特性。结果表明:闺门旦的颤音基频波动频率较低、幅度较小,颤音波动周期中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嗓音发声变化;在大部分颤音片段中,颤音接触商变化频率、颤音速度商变化频率与颤音基频变化频率一致,相位相同或相反,各参数周期变化的相位关系与嗓音类型有关;颤音的产生伴随着喉头的上下抖动。该研究揭示了闺门旦颤音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发声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昆曲旦角演唱的用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角出现在宋代南戏中,元代、明代得到发展,到清代时完备。昆曲旦角共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耳朵旦七类。演唱中使用擞音润腔。旦角的基本嗓音类型分为:含蓄稳重型、明亮开朗型和宽亮苍劲型三种。近年来,旦角演唱出现了舞台实践减少、演出剧目数量减少和演唱速度加快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四百年一梦到今宵——从青春版《牡丹亭》到轰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岩 《科技智囊》2010,(1):70-77
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