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也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名词术语都是先有了英文名称,然后有了各种译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多领域各项技术都有了交叉和集成。目前,在各领域中各执一词的名词术语也有不少。这些名词的定义、含义基本相同,而在汉语定名时却各不相同,常令人感到困惑。我从事测绘期刊编辑工作,在工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次,一个作者投来一篇题为《卡尔曼鲁棒滤波器在GPS/INS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的文章,当时大家都不明白“鲁棒”是什么意思,后来与作者联系,才知是“robust”。作者是学自动控制的,因为文章中涉及GPS(全球定位系统),属于交叉学科应用,所以投到测绘期刊。“robust”一词,在自动控制、导航领域,一直采用音译,译为“鲁棒”,“robust Kalmal filter”就是“卡尔曼鲁棒滤波器”。但是在测绘学科领域中,一开始也是采用音译“鲁棒”,20世纪50年代后又采用了直译“稳健的”。“robust estimator”(测量中的一种平差方法)就称之为“稳健估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测绘界平差权威周江文先生的倡导下,已逐步约定译为“抗差”,取之“抵抗粗差干扰”之意。于是“robust estimator”就译为“抗差估计”,“robust Kalmal filter”为“卡尔曼抗差滤波器”。这个译法得到了测绘界的一致认同,明白简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日。同样,如“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中定名为“方均根”,而在数学学科中定名为“均方根”。此外,一些名词在汉语定名时,虽然指的是同一概念,但文字也存在着不同。例如《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2期中宫建平先生提到,对同一生物组织结构,《生理学名词》中定名为“髓袢”,而《组织学名词》中定名为“髓襻”,按《现代汉语词典》,“袢”同“襻”,所以两个学科应协商选用其中一个名词为好。还有物理学名词“黏度”,与化学工程中的“粘度”*,也是同属一个概念的名词而用字不同。这样就容易形成科技书刊中用字的差异和不规范及在派生学科中接着出现混乱。所以最好在规范名词时也考虑一些交叉学科中名词的规范和协调或者有一个对应表,以便及时纠正定名中的不协调和不规范的现象。当然,如果提倡大家在专业名词使用中都使用英语汉语双语制,那么对这一类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依据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总署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1998年4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999年底以后公布的规范名词已将粘(读nián时)改用黏。  相似文献   

2.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第一批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已经完成。最近,国务院对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做了批复,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标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与此同时,相应地出现了大批作为信息载体的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术语,必须是统一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可是,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还很不统一,其混乱状况对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十分不利,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全面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根据上述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目前已建立起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29个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第一批天文学名词术语,已经公布。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也已分别进入初审、二审、终审和上报阶段。以后将继天文学名词之后,陆续公布其他学科审定的名词术语。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除了明了其重要意义,在组织上落实和逐步扩大审定范围外,还需建立和运用科学的审定原则和方法。世界上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科学概念构成的。名词术语是相应科学概念的命名。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和我国语言特性。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明了概念才能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概念的全部特征才是事物属性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和订出“名符其义”的名词术语。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名词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术语,这样才不能发生歧义。术语订名要体现我国语言特点,即准确、简明和“望文生义”,而且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名词术语的订名上,曾花了大量心血,做出卓越贡献,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如“衍射”、“激光”、“流控技术”等术语的订名,就是典范。在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时,还要注意到审定老的科技名词术语,与创立新的名词术语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新词的创立一定要严格遵循上述“四性”而定,态度要严肃,不要轻易遣词用字,以防不好再统一。对待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名词术语,一方面要本着上述“四性”原则加以衡量,有的则需“正名”。如天文学习用词“多层球”,所表达的概念无“层”的涵义,指的是按多方物态方程建立的恒星结构模型,修订为“多方球”,为其正了名。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使用习惯,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虽然定名并不很妥切,但大家都习惯了,换个新的名,面貌全非,人们倒不认识了,反而不利统一,故应沿用。如“机器人”、“控制论”这类名词术语,因已为大家所习用,有的差不多是家喻户晓,虽并未完全确切表达该概念的内涵,也不宜再改了。跨学科名词术语,学科间要加强协调,一般是服从主科。而如一个科学概念在两个学科存在不同名词术语,且都是“约定俗成”时,可按“一义多词”处理,即允许两个名词术语都存在。本来这是不符合术语学原则的,但考虑到历史因素,只好把它作为特殊例外情况对待,不过这种情况应是极个别的,不可多出现。当遇到以外国自然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时,外国科学家人名要根据“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加以汉字音译。当某个外国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均有出现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以达统一(参见我委员会下属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遇有外国地名时,要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制订的规范地名,加以统一表达。港、台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大陆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存在着差异,我们将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以协调和达到统一。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来逐步加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一、初级定名与次级定名 医学领域中疾病的命名与其他许多领域专有名词术语的命名是一样的,即要符合名词术语定名的基本要求,是与认知学原则在名词术语定名的应用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虚实”是中医重要的辨证纲领,在中医典籍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英译版本亦繁多,而自《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颁布以来,deficiency和excess已然统一了“虚实”的翻译。文章在阐明“虚实”中医含义的基础上,指出“虚证”不仅是正气不足,还有邪气不旺之意;“实证”不仅是邪气亢盛,还有正气不衰之意。从中医的根本意义上讲,solid和empty比deficiency和excess更适合作为“虚”和“实”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术语学有悠久的历史。名词术语是人类为识别和反映事物的思维与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这在原始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已经萌芽。由于奴隶制的发展结果,当时文明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了记载和论述。中国《墨子》和《荀子》都有论述,且是通论,因此也就应该理解为包括科技术语的理论在内。名词术语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有其必然性。其中的科技术语正确与否,就关系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正因为如此,近、现代更加重视,国内外乃至世界范围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审定机构。为了进一步搞好这种工作,不宜仅视为审定,而且应该力求在审定过程中有创新。本文就此创新的观念和途径发表些粗浅认识。一、创新观念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任务繁重,且是一项经常和长期性的工作。一般地说,总的审定中总是包含着创造性劳动。为了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树立创新观念。为此又须把握下述一些要点。科技名词术语的提出和审定是一门学科,属于术语学的重要分支。既然是一门学科,就要有不断地创造性的探索。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具有科技、文字、语言、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高深和较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名词术语上的体系,不同学科间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判定和预见名词术语的生命力。渐进式中有跃迁性。这里指由渐变过程中有整体上的跃迁性和个别因素的跃迁性两种情况。这也就是事物由变量到质变的两种情况。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也不例外。一般地说,这种审定的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至今的经验总结,表现为对科技发展在时序上有落后性,且是随科技发展而工作的。在这前提下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审定工作是渐进式的。但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跃迁性。这又有不同类别。将科技名词术语长期积累的混乱状态作了正确的判定和统一,这是审定工作的跃迁。另一类型不同于对已有的名词术语的肯定、否定、筛选及直译,而是对科技名词术语本身提出了新的正确的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又具有超前性。增强启迪科技发展的主动性,这也是一种应有的重要观念。一般地说,将审定的成果为科技界应用,对科技会起到启迪和促进的作用。此外,有关刊物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登有关理论和具体名词术语的争鸣和商榷,也都是这种功能。然而,由于上述两方面是在已有名词术语基础上的成果,因此,这是不够的。此外,还应有注意“副产品”和发挥其功能的观念。例如审定过程中偶然发现非原题的有价值的因素。不同名词术语交叉可能产生新术语等,就不宜疏忽。“副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正产品,有的起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因此,要重视。这将有助于审定工作在服务目的的意义上,从带有某种被动性转为增强主动性。为了求创新,还要继续探索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方式、原则、途径及规律,并从中寻求可以发挥创新作用的、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途径。下述几项就是讨论这类途径。二、增加分类交叉的研究增加科技名词术语分类交叉的研究,这是实现创新的途径之一。这与直接研究科技的研究对象而总结相应的名词术语有别,是从已有科技名词术语为起点,作分类交叉研究。此外,还应将它们与哲学和社会科学作分类交叉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交叉呈现的组合中寻求新的有价值的名词术语。为此,首先要对科技名词术语、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词术语作出多种分类。这种多种分类,指按不同原则所作的分类。它包括按具体学科、词性结构、新旧、稳定性及正确程度和部首等原则,分别作出分类。由于类别的变化,根据和原则就有不同,因此,同一名词术语所蕴含的质或量就会被揭示出来,呈现某种新意。这不仅丰富了它的内容,而且也就有利于审定它反映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如何,有利于对它作出肯定、否定或改进。至此所达到的状况,如果仍然视为审定的成就,那么,将不同类别的名词术语作交叉,就有可能发现具有创新意义的名词术语,或者发现具有启迪意义的新因素。现假设将湖泊和沼泽两个名词交叉,就有:“湖泊沼泽”和“沼泽湖泊”两种组合情况。若将它们各自看作一个名词或术语,显然欠妥。但是它们可以引起思考:若将它们各自的中间加一个“化”字则得到“湖泊化沼泽”和“沼泽化湖泊”两个名词。其中后一个已是常用的定名,而前一个似乎尚未见用,但它可能成为有用的名词。这是因为原来的沼泽,因自然的或人为的作用,使它不再具有典型的沼泽特征而具有湖泊特征。这样,在认识和反映湖泊和沼泽两者关系时,就形成了这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两个名词,避免了只有“沼泽化湖泊”的片面性。此外,对前述两种组合情况,又可使人考虑采取缩写形式,得到“湖沼”和“沼湖”两种情况。这前一种已是常用缩写名词,如“湖沼学会”中的“湖沼”即是。与此相比,“沼湖”可弃。然而,当遇到这类情况时,也宜增加一些思维。例如,可以联想到古代已有非沼泽的“沼”,也非指湖泊,而是池沼之沼,又名池塘。它是古代至今具有水生养殖和抗旱乃至优化环境的水域,是科技研究的对象。那么,“湖沼学”如何反映这点?起码应在名词术语的概念和定义中有所说明。也可以将湖泊与池塘两个名词交叉,取“湖塘”为定名。这样,也就起着扩充内容的新意。甚至还可设想分支出“池塘学”分科。增加类别交叉的实例,不胜枚举。只要认真地去做,肯定有创新的作用,而更多的则有启迪作用。三、增加对象的信息量的研究科技研究对象有不同的复杂程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性质上还是在实体特性上都如此。此外,认识的主体及其拥有的手段等等存在差异。这样,不同的主体对客观的认识也就往往出现差异性。与此相应作出的反映同一对象的术语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也不相同,尤其在未成熟阶段更是如此。这诚然是科技发展中的一种麻烦事,但不宜仅看到这不利的一面,而是应看到它积极的主要一面。不利的一面构成审定的必要性。积极性的主要的一面构成了审定的基础。此外,在总体上也为审定中求创新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这就是尽量搜索反映同一对象的名词术语及其信息量进行研究。当作了上述尽量搜集的基础上的审定,通常会遇到下述情况:一种是名词术语与欲反映的研究对象的实际比较,有一致、基本一致、错误较多、基本错误以及同名异实的现象。另一种是名词术语所含的信息量不同,有满足、剩余、不足等现象。因此,在处理上就可能存在多种办法,而为了创新,就须对删除的一些名词术语所含剩余信息作出研究。通过研究就有可能重组、派生或转化成新名词术语,还可能发现含有启迪意义的科学因素。科技计算中,将“分支解”、“多重解”、“多种解”和“不同解”作为同义词。由于“分”、“多”、“不同”有不同含义的一面,“支”、“重”、“种”也有不同含义一面,因此,需要审定。仅就“分支解”和“多重解”而论,前者可以包容后者,而后者不能完全包容前者,因为后者不能包容二分支,只有等于和大于三分支才能称为多。又“重”有“重复”和“重叠”,“相等”及“再”等意义,而“支”在“分支解”中一般理解为同时在质或量不同。这样,审定中应取“分支解”而“多重解”则成为剩余名词。然而,对这后者又可引起这样的思考,即在“多重解”中是否存在质或量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在自然界和人为系统中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就可以考虑“分支解”的下一层次新增两个名词,即“异支解”和“等(或同)支解”。这样就起到审定中求新创的目的。再举一例,现代“耗散结构”术语己被常用于地球科学和其他许多科学。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它包含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输入和输出,但从这术语上易被强调输出而忽视输入。此外,科技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们本身特征也存在许多耗散结构。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科技和其他科学的对象特征,要很重视时空规定性,既要重视输出,又要重视输入,究竟是耗散结构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构,应视具体情况而有异。既然如此,就可以考虑对“耗散结构”的规定性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同时宜创造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累积结构”新术语。四、作文字的各种组合研究文字是记载和表达语言、知识、思想及理论的符号。然而,历史发展到现代,所有语言、知识、思想、理论及它们的总和,一般地在文字组合形式中,都未达到饱和状态。虽然这在不同文种中会有差异,乃至有的已感不足,而许多文种具有这种性质是可以肯定的。其中汉字就属于这后一种,这就为作汉字的各种组合研究而期望有所创新肯定了前提。现设想将汉字作各种组合,例如作2个、3个……15个的交叉组合,就必然有如下结果:一是已有名词术语及概念的重显;二是可能存在通过解释即可使用的新名词术语;三是存在“半可取用”的名词术语;四是含有启迪成份的;五是未知和无解的许多组合。这不仅有助于已有名词术语的搜集,有助于选择,订正及改进已有名词术语,而且还是审定中求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上述五种类型的划定,是要经过研究才能获得的结果。对第2至第5种的总体上,事实上是从无序中求有序,从模糊中求清晰,从不定中求有定,从无解中求有解。现代“模糊”一词愈益成为科学上的名词术语,因此,在上述一般要求中,又要注意这种特殊。现就文字组合的个别情况作为例子,说明这些研究是具有价值的。将科技的传统六大学科和现代命名的“技术科学”的名称,先拆字而后组合的结果,其部分为天学、地学、生学、数学、物学、化学、技学。其中数学和化学为常用而无异议的名词;天学为尚不常用的名词,且包括天文学和气象学在内,地学已常用而尚有异议的名词;生学。物学及技学则为尚未使用的名词。这种不统一就具有启迪作用,使人们考虑是否可以统一的问题。根据缩写、节约及约定俗成的原则和方法,将它们统一为科技系统的高层次简称学科名词是有益的。天学宜限定为天文学的简称;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生学、物学及技学依序分别为生物学、物理学及技术科学的简称。据研究,常用汉字约为4000字,而新版《中华大词典》收字50000多个。为了作这样多字的各种组合,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操作已有可能性。组合及其研究结果宜以专著或报刊陆续出版。就专著而论,可以考虑几种方案:一是将已有的全部名词术语删掉,只出版其他组合形式。二是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认定可取的、半可取的及有启迪作用的汇集出版。三是不管已有名词术语还是其他组合形式,按笔划和部首相结合编排出版。这第三种可谓“汉字天书”。可以相信,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版,都将是有价值的,对审定工作及其创新也如此。五、加强系统性研究科技名词术语是整个科学名词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既要遵循语言文字的规则和规律,又是有自己特点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总体和分支上,都有许多名词术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方面存在着无序状态。这些无序状态不仅说明审定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研究又是审定中求创新的一条途径。为了这种创新,基本思路是:科技是相对的独立系统,而系统内又有各种级别的分科系统。它们各成系列而又在不同程度上横向相互关联。这些特点又都以相应的名词术语来表达,因此,名词术语也就是有系统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部分名词术语的不准确性、不统一性和不齐全性。而审定中求创新就侧重于填补不齐全。而为此,就须先作系列检查和横向交叉的检查,而后研究恰当的名词术语去补充。作这种检查和补充,又可分3种方式。一种是从名词术语系统的逻辑性考察。第二种是将思维投向科技研究对象,将已有名词术语与反映研究对象的程度作对比研究。这包括对象组分、结构、形态、运动、成因、条件及规律等。第三种是考虑认识主体所拥有的手段,如仪器等设备。这三种方式中最本质在于第二种。此外,还应将科技名词术语系统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名词术语系统作纵横对比和交叉研究,加强相关环节或关键处的不全性研究。作为例子,物理学和地学上都有“碳循环”名词,作横向的两者对比,它们有不同的内涵。这不仅要去审定而加于区别,而且也可以去考虑物理学上还有哪些应该研究的元素或物质的循环问题。至于地学研究元素或物质的循环则很广,包括地球上的所有元素和物质。就后者而论,又可假设分出“等时(或速)循环”“非等时循环”;“同质循环”、“异质循环”、“变质循环”;“等量循环”和“非等量循环”等。就水分循环而论,地区性循环频率有同异,这就可谓有“等时循环”和“非等时循环”;仅就纯水而论,它属“同质循环”,但如果同时还考虑它夹带的其他物质,则可谓“异质循环”;如果考虑水在循环过程受污染则可谓“变质循环”。科技上广泛应用循环一词,因此,又可以考虑地学以外,也采用相关术语。又例:学术界曾讨论过科技名词“反物质”与哲学上“物质”一词的对比研究,但科技上还采用“反物质”这一名词。这一名词与名词“物质”并列是欠妥的,因此就要寻求新的名词或给予新的规定性去反映。可以假设:仍采用物质一名为宇宙本源和总实体的最高层次的名称,其次一层次分出“正物质”和“负物质”;或者为“正质体”和“负质体”。可注意的是宜避用“反”字,如“反粒子”,就可能被理解为非粒子而只具波等性质。如果研究范围在分子层次以下的物质,则可以根据它们的传统名称和属性分别命定为“正……”和“负……”;如果在某一层次上要概括,则可考虑名为“正粒子”和“负粒子”。至于处于最高层次与微粒子之间属性相反的物质,事实上已有大量的其他命名原则去命定的,但也还存在有待补充的环节和层次。从生物学名词系列看,与动物和植物同一层次的类名就是一例,即动物和植物过渡型的生物的总类名就可考虑补充。审定中求创新是发展科技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树立相关的创新观念和积极寻求其途径。本文所述的途径只是部分而已。就前人已采用过的而论,也还有新创造文字一途。这也值得重视,今后在必要时也还可采用。为了创新,必然要加重审定机构的工作量,因此,必须在它的人员编制等方面有所增加才能保证。在这前提下,不仅有助于审定工作,而且可望有更多的创新。注释:--------------------------第46页①周硕愚:《系统科学导论》第135页,地震出版社,1988--------------------------第47页①作多少个文字交叉组合为妥,可参考《辞源》、《辞海》、《大百科全书》的名词术语的字数,但宜适当增加;有价值的再提炼或缩写,减少字数。  相似文献   

6.
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委会),是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的常设机构。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自治区语委作为主管蒙古语文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全面工作。名委会由自治区语委、报刊杂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大专院校、汉蒙翻译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除下设办公室、终审组外还设有物理、化学、地理、体育、历史、畜牧业机械、兽医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出版、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学、党政公文等专业名词小组。名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审定、统一社会所需的蒙古语名词术语;积极推广普及名委会所审定通过的新术语;检查督促全区使用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名委会是1956年在原审定统一蒙古语名词术语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的,经过四次调整,现在已是第五届了。名委会成立近四十年来,审定统一了大量的名词术语。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审定统一了近二十万名词术语。共办常用名词术语及专业名词术语公报22期。协同有关出版社,已经正式出版法律、语言学、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体育、政治经济学等十个学科的《汉蒙对照名词术语丛书》。企事业机关单位名称、金融、财政、邮电、解剖学等《汉蒙对照名词术语丛书》也即将出版。审定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经历了坎坷曲折的路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审定过程中形成一条比较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审定蒙古语名词术语的一般原则。当然这个原则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和完善过程,因此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一、要坚持有利于平等和团结的原则。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语言平等,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内部的团结。避免民族歧视和民族不和睦的现象出现。这是一条重要原则。内蒙古自治区是多民族共同居住,蒙古族大散居小聚居,蒙古族进行区域自治,汉族占多数的民族地区。语言环境十分复杂,无论从实际需要考虑,还是从《宪法》赋予的权力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考虑,都必须用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必须保证蒙古语文同汉语文有同等的政治地位,也必须保证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并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也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所以,蒙古语文工作历来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审定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是民族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因而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政治上的安定团结。鉴于上述情况,审定蒙古语名词术语时必须避免伤害包括蒙汉各民族人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必须尊重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习惯性,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一切从平等和团结的大前提出发认识和思考问题,进行审定和统一蒙古语名词术语。二、要坚持科学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专业名词的准确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学科间通用名词的统一性,有利于蒙古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同时注意常用名词术语的群众性和习惯性,有利于群众接受,有利于广泛使用。这是根本的一条原则。科学性和群众性并不是势不两立的概念,两者确实有相结合的一面。科学性的东西往往容易被群众接受,反过来广大群众愿意接受和使用的东西往往也比较接近准确,因此在科学性和群众性之间也可以找到结合点或连接点。但并不是说每个名词术语都具有两重性,而是从宏观上看,从总体角度观察,审定名词术语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和群众性二者的结合。此二者各有各的侧重领域。我们讲科学性主要针对审定专业名词术语的准确性、系统性、统一性、单一性而言。准确性,指的是尽量准确表达名词的原意,或越接近越好;系统性,指的是对同一专业学科的名词术语,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认真研究它并考虑每个名词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每个名词术语变成这个专业整个名词术语体系中的一分子;统一性,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专业名词术语中涉及到同一名词的一致性和相互借用性;单一性,指的是一个概念只用一个名词表达,定名必须单一,不能确定两个以上的名称。这样强调专业名词术语的科学性,必然促进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我们讲审定名词术语的群众性主要是强调群众对常用名词术语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使用习惯。就是照顾群众的意志、照顾群众的习惯,照顾现实。有些个别名词术语就是不够准确,但已被群众广泛接受使用,那么我们首先考虑群众的意志,一般不予改变。由于科学性和群众性各有各的侧重领域,所以二者的相结合,正是相互补充,包含或覆盖了整个审定名词术语工作领域。我们称这条原则是一条根本原则的原因就在于此。在这里还必须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讲科学性不是绝对的,它有很大的相对性和模糊性。实际上对每个名词的定名要求做到尽善尽美的科学性,是很难做到的。在几个较好的方案中,经过相互比较能够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已经是很不错了。特别是对一些名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采取模糊语言学的方法,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色彩的处理更适宜一些。我们讲群众性也不是当群众的尾巴,放任自流,而是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加以升华,因此讲群众性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反对将科学性和群众性加以绝对化并使二者对立起来的做法,我们主张将科学性和群众性相对化,并使二者相互补充。我们认为只有坚持二者的并举,才能有实用性,才能在群众中有基础,才有生命力。三、要坚持积极而慎重的原则。在定名时要反复讨论,博彩众长,依据充足,决不能草率从事。对定名不准确的名词术语,根据多数群众意见进行重新审定。这是总结审定名词术语工作近四十年的历史而提出来的重要原则。四十年来蒙古语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它经历了蜿蜒曲折的路程。曾经遭到“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严重干扰。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跌过跟斗,摔过跤,教训是深刻的。但这并不是说审定名词术语本身具有“左”和右的问题,而是在客观上把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人为地牵强附会地扯到政治斗争的旋涡当中,把正常的名词术语工作问题当成严肃的政治问题,随意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使人望而却步。其实审定名词术语工作本身是方法问题、学术问题、技术问题,有语言文字的民族都有名词术语的审定问题。因此,不能把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当中的借词多少,从何借词,创制多少,如何创制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无限上纲。比如审定方法上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要么是全盘借词,要么是完全封闭的现象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错误,而不是政治立场问题,因此,决不能随意地同政治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扯在一起。不能把主张汉语借词当成大汉族主义的表现,不能把主张完全封闭当成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也不能主张外语借词当成洋奴哲学、卖国主义的表现。这种把审定名词术语工作与阶级斗争问题、民族问题简单地联系起来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民族语言文字的大同,特别是名词术语的大同,这是大的趋势。只是在每种语言发展的具体进程中速度的快与慢,方法的得当与不得当方面存在差别。正确的名词术语的审定方法应该是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内部规律、学习使用的情况、语言文字本身的完善程度、对外来名词术语的接受能力及语言环境等因素,在全面研究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克服急于求成,又要克服消极怠工。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了积极而慎重的原则。积极,指的是态度要积极,在宏观上要积极主动;慎重,指的是在具体行动步伐上慎重稳妥,尊重客观规律,保持适度,不走极端,不搞冒然行事。四、要坚持通俗、简练、易懂的原则。审定的名词术语既要符合蒙古语名词术语构词法规律,具有蒙古语名词术语的一般特点,又要便于掌握和使用。这是各民族语言处理名词术语的又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审定名词术语的目的是使用,让更多的人接受,因此审定名词术语时必须充分考虑客观效果。在不违背蒙古语构词法规律的前提下,越通俗越简练越好。当然对专业名词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这里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审定与翻译是不同的概念,此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我们是审定名词术语,而不是翻译名词术语,但同时我们审定的名词术语在其它语言文字都有对应名词术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审定的名词术语也具有翻译的性质,只是具有了蒙古语的特点,而这种翻译不是字面上的直译,而是选择最佳的对应名词,因此,我们认为这不是翻译而是审定。因为在我们审定的名词中除意译外还有音译,借用、转用、使用缩略语等各种不同方法,翻译只是审定方法的一种。过去有些名词术语审定得过分冗长,主要原因是审定者的观念中过分强调翻译意识而造成的,因此这些翻译出来的名词术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有的使用过程中被自然淘汰,有的干脆被群众简缩使用。因此,我们认为审定名词术语时不要求全完美,不要过分强调完全表达原意或完全到位,只要基本表达原意即可定名。当然对专业名词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审定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前者要求得严些,相比之下后者要放宽一些。这样审定的名词术语基本能够做到通俗、简练、易懂。另外,还有一个要说明的问题是我们审定名词术语实际上是对一客观事物定名,因此,必须强调规定性,虽然对有些名词术语审定得不够准确,但我们一经规定,就必须按规定执行,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贻误工作。个别确实审定不准确或审定错的名词术语在使用实践中会逐渐被淘汰,必要时也可以个别处理,但是对已经审定的名词术语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变更,更不能推倒重来。五、要坚持分类处理原则。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一般应以蒙古语基本词汇为基础创制,适当使用汉语词和其它兄弟民族语名词;自然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要积极借用国际通用的名词术语;群众中常用的定型的名词术语,一般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国名、地名、人名一般坚持名从主人原则。这是根据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近四十年的经验及工作成就,认真分析考察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所处社会语言环境而提出的重要原则。蒙古语名词的分类处理,这是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的重要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做法,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蒙古语名词术语的大致分类,无非是社会科学名词,自然科学名词,常用名词术语,国名、地名、人名等几大类。而这些名词术语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因此,不能搞一个标准,不能搞一刀切,根据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使用范围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有些方面强调国际性,有些方面强调民族性,有些方面则强调习惯性。但是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就是同一类名词的处理也不能清一色地用一个模式来套,宜创则创,宜借则借。这里的唯一一条标准就是只要那一种办法对民族的智力开发有好处,对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好处,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好处,我们就采用。现在有的同志担心借词过多将搞乱蒙古语词汇,影响语言文字按内在的规律发展,影响群众的学习使用。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只要把接受进来的词汇,用蒙古语构词法进行处理,完全可以吸收消化。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术语不断出现,对此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有不断吸收和消化新术语的问题,这里除了从老词汇中挖掘一些词汇赋予新义,再根据可能和需要创制一些新词外,更多的是采取借词、转写、音译等办法接受新词。这也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民族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经济文化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一个民族的语言词汇越多,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越准确。用借词、转写、音译过来的名词都是一些新术语,因此也是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工具,对这种工具的作用发挥得越好我们语言文字的功能就越大。再则,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各种语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自然的,蒙古语和汉语的情况更是如此。从来没有纯而又纯的语言,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是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的大“杂货店”。据初步统计在蒙古语中来自汉、藏、维、哈、印地、阿拉伯、波斯、突厥、通古斯、俄、英等的外来语近六千条之多。各种语言之间的共同词汇也不少,如蒙古语同维语,蒙古语同哈语之间的共同词汇成份达20%左右,有的语言之间共同词汇部分多达80%左右。有些名词术语在几种语言中有相同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各种语言之间具有共同的词汇,相互借词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一个活的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语言相互之间的共同词汇,特别是共同名词愈来愈多。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哪个语言吃掉哪个语言的问题,更不存在民族的同化问题,相反,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自然过程。目前蒙古语言的特殊环境,不允许搞自我封闭。蒙古语言作为活的语言要发展,就必须开放,特别是在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中不能搞封闭,只有这样蒙古语才能真正变成社会语言、生产语言、科技语言。六、要坚持“挖、创、借”的原则。挖掘是指采用蒙古语中固有的可赋新义的词汇及具有生命力的方言和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的词汇;创制是指采用蒙古语词根上加后缀或减少音节或对偶词或外语词蒙古语音化的方法;借用是指直接采取用汉语词及其他民族语词、外国语词和国际通用的名词术语。这是蒙古语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中一贯采用的方法原则。在遵循前五条原则的基础上具体采取的方法。挖掘、创制、借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各有各的用处,互相不能代替,更不能互相排斥,否则会产生极不好的实际效果。在具体处理各名词术语时均保持适度,不能一味地挖掘和创制,也不能一味地借用,要以蒙古语词汇总体上能吸收、消化的程度为限。我们过去审定名词术语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过分强调借用和过分强调创制的两种偏向,当然这是工作方法问题,但是我们不及时纠正这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我们审定名词术语的社会效果,影响名词术语的统一使用。这三者不仅在整个名词术语的审定中要做到有机的结合,而且在单个的名词术语的处理上也应做到三者相结合。比如,在借用基础上进行创制,把借词蒙古语音化,加后缀的办法进行处理,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选了很多借创结合的词汇,另外还有挖掘的基础上创制等等。当然此三者也有各自的侧重领域,如,自然科学领域的名词术语采取借用的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术语采取创制的多。但是在总体上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方法。审定名词术语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正在广泛地研究和探讨之中,国内外学者有很多好的见解,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汉语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吸取。蒙古语名词术语理论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已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很多致力于蒙古语名词术语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从各自的侧面潜心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较深的造诣。我在主持制定蒙古语名词术语一般原则的过程中,认真翻阅了各种理论文章,认真回顾和思考过去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蒙古语名词术语工作的现状及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次初步的探索,目的是浅释蒙古语名词术语审定的理论原则,与蒙古语文工作者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和开展学术探讨,以便加深理解,为蒙古语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规范化做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类通过各种方式交流思想,对自然界的事物不断地加深认识,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要求对同一事物订一个公认的名称,并代表同一的概念,使这个名称与所代表的概念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就开始给事物订名,并注意名称的统一。医药卫生对人类自身关系最大,因而医药学的名词术语也出现较早。中医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富特色的一门学科,很早以前中医药名词术语就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各民族医学和中外医学的交流,迅速不断地产生新概念,出现新名词、新术语。同时,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同概念而有不同的名词,或相同名词而所指概念不同,以及新旧概念的更替等等。历代医家或政府,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时至今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中医热”不断扩大,中医药交流的范围、速度前所未有,这就使得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意义重大。现状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名词术语规范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在毛泽东作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英明论断之后,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也不断深入。建国后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编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40多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1-6版教材,覆盖所有的中医药分支学科;第二是编纂出版各类工具书,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针灸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各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等;第三是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这些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为现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50年来,我国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用现代术语学的标准来衡量,这项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是适应现实的科研、医疗、教育、管理、生产、经贸等需要,也不尽如人意。实际工作中,不规范的名词术语常常见诸书刊,造成混乱。比如胸痹、心痛、真心痛、胸前、厥心痛、卒心痛、暴心痛,临床上使用混乱。白疕,又称蛇虱、松皮癣、银屑病,相当于西医的牛皮癣。而中医病名也有“牛皮癣”,它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至于药名,则更为杂乱。如金银花,又写作银花、双花;淫羊藿,又称仙灵脾;补骨脾,又称破故纸。至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更是众说迭出,莫衷一是。如“针灸”,蔡宗健先生例举10多种辞典的译名或释义,有译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needing,stylostixis为“针刺疗法”、“针术”、“针灸”,有译acupunctur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等为“针灸”,有译moxibustion为“艾灸术”。有趣的是moxibustion一词,是由“moxa”(艾)和“combustion”二词合成的。而“艾”字之所以用“moxa”,是因为“艾”字的日语发音为“きぐさ”,音译使然。[1]20多年来,计算机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名老专家诊疗系统、方药数据库等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名词术语不规范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使得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任务尤其艰巨。展望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古代曾有许多称誉世界的创造和发明。在自然科学方面,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只有中医药学。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世界相继出现“针灸热”、“中药热”、“中医热”,中医药学正在走向世界。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给中医药及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带来极好的机遇。因此,中医药正面临着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药学科自身也要进一步发展,以满足现代人民健康的需要,这给中医药学又提出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指出:“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2]这段话对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也同样是适用的。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它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对中医药电子辞典编纂,专家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具有商品价值的实用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前所述,我国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已取得不少成绩,为审定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但以往的这些工作分别在不同部门进行,有的是科研单位,有的是高校,有的是医疗机构,有的是行政管理部门,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或机构,缺少统一的标准以及必要的协调,因此或有矛盾,或重复工作。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下,成立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将改变这一状况。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将在统一机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必将使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统一结出丰硕的果实。全国名词委制订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等有关文件是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全国名词委已经成立的52个分委员会及其所开展的工作,为我们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根据《中医大辞典》、《中医辞海》等书统计,中医药名词术语约有3-6万条以上。审定工作,要从选词开始。按照所订的原则进行筛选和规范订名,并给出定义性注释和英文译名,同时建立术语数据库。第一步先完成中医药基本词的审定,然后开展中医基础名词、中医临床基础及临床各科名词、中药名词、针灸名词的审定。审定工作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先由有关专家按照要求起草。内容包括统一订名的“正名”或“推荐名”,定义式注释,英译名。淘汰的有代表性的旧名词可作为“曾用名”。(2)征求意见:初稿分寄全国有关知名中医药专家,征求意见,要求专家对自己熟悉的名词提出意见。(3)送给医学、药学、人体解剖、语言、哲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征求意见。(4)根据中医药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作出修改。此为二稿。(5)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提出审定意见。(6)根据审定意见进行修改。具体工作时,可编制一份工作简报,以便与有关各方沟通,推动工作的开展。整个审定过程将按照名词术语审定的有关原则进行。如:单义性、科学性、习惯性、系统性、简明性、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尊重已有的国家标准等等。其他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多来自外国,50年代主要来自前苏联(俄文),80年代主要来自欧美(英文)。而中医药学是土生土长、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它的概念体系和名词术语都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因此,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除了遵循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审定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比如它的民族文化性,尤其是汉语特点,译成外文时要“以我为主”,双向接轨。这些更需要我们在审定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过程亦即是研究过程。研究工作可采用医史文献研究方法、术语学方法、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中英文翻译方法等。中医药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影响,它们都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烙印。因此,在审定时,要充分与这些相关学科做好协调,正确订名,作出科学的注释。中医药理论有不少属于模糊性的,要作出精确的定义将会有困难,因此必须引入模糊学理论。另外,中医药学传入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等国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交流、融合,对名词术语当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香港,中医药名词不统一的情况也存在。据有关报道,香港地区使用的中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同名异物品共有34种。[3]台湾经过半个世纪与大陆的隔绝,在中医药名词术语方面也存在一些隔阂,所有这些也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当前,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4。汉字又是联合国指定的工作文字之一。汉字的使用,不再限于中国,而且许多东南亚国家、地区也在使用汉字。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热潮,世界范围的“中医热”正一浪高过一浪。我国已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的教学、临床或科研的合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明确建议43种疾病可以用针灸疗法,在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已经开办了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把中医药的传统医疗作为保险的一个覆盖项目,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现在已遍及五大洲。因此,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和审定工作,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和十分的迫切。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有关方面的参与、支持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名词审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有关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做好这项事关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产科技名词 ,农业部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标准列入为第一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 ,以期能消除和改善当前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 ,做到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本文对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几个意见较多、分歧较大的水产加工名词作一简单介绍。1 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 (fishandfisheryproduct)关于“水产品”的定义 ,我国一直是“海淡水经济动植物及其加工品” ,对应的英文为“aquaticproduct”。但由此却出现了很多混乱 ,即出现“水产品”的地方 ,让人搞不懂…  相似文献   

9.
对“robust”中文译名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同志: robust(robustness)一词近年来在信号处理和声学领域中经常出现,国内专家有按音译的,称为“鲁棒”、“鲁棒性”,有按意译的,译为“稳健的”、“稳固的”、“宽容的”。  相似文献   

10.
也谈robustness的中文定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1期上有文章对robustness的译名提出建议,该文提到:“robustness在信号处理和声学领域中经常出现,国内专家有按音译为‘鲁棒性’的,在国标中也定为鲁棒性;robust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或算法,它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所以robustness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宽容性’。”[1]笔者完全赞同上述文章的建议。今结合土建结构工程专业领域,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robust的含义一般有“稳固”、“结实”、“强壮”、“有活力”或汉语方言中“皮实”的意思。英文往往一词多义,用在不同的场合常有不同含义或延伸出差异,需按具体情况和情景译成相应的汉语。在信号处理领域将robustness翻译成“宽容性”甚为贴切。近年来,robustness一词在英文的结构工程专业中牵涉到结构的安全性时经常出现。国内结构工程领域的不少人士就套用了其他专业中已有的译名,于是在中文的专业书刊和论文报告中出现了新奇的术语“结构鲁棒性”,即英文中的structural robustness。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习惯于与杆件、板、壳之类打交道,如今怎么又来了一个棒,不知底细的人搞不清楚。其实,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意思比较清楚,就是“结构整体性”,或者叫“结构整体牢固性”。1968年,伦敦Ronan Point地区有一幢22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公寓因一户厨房发生煤气爆炸,爆炸压力推出房间的一整块外墙板,于是上层房间的外墙板和楼板就失去了支撑而下坠,坠落的楼板依次撞击下层的楼板,使得公寓楼房的一角发生连续倒塌,一直塌到了底层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这起事件引起了国际结构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开展了相关研究,并相继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增加了要加强结构整体牢固性的具体技术要求(但我国至今尚无细致的规定和要求),robustness一词在结构工程领域的频繁出现也始于那个时候。所谓structural robustness,就是结构出现局部破坏后不致引发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我国唐山地震的直接死亡人数有24万,而9年后同样大小的7.8级地震袭击智利百万人口的瓦尔帕莱索城死亡人数仅150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山当地房屋的整体牢固性太差。2003年湖南衡阳发生震惊全国的火灾,当时着火的面积相当有限,但却有16名消防战士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太差而引发连续倒塌,最终酿成惨剧。这几年由于恐怖袭击盛行,对structural robustness的研究更成热门。要避免因为恐怖爆炸而造成建筑物的损伤,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可以设法避免爆炸造成的建筑物局部损伤引发大范围连续倒塌的灾难性后果,这就要靠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1988年的国际标准ISO2394《结构可靠性一般原则》中有一段定义:“structural integrity(structural robustness)是结构的一种能力,能在火灾、爆炸、撞击等类似事件或发生人为错误的情况下,其破坏程度不会扩大到与开始遭受局部损坏不相称的地步”,这里将robustness与integrity即整体性作为同义语。欧洲EN规范《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中,对robustness的定义也相同,在提到robustness时,专门写成“robustness,or integrity”。在英国规范BS81101-1:1997《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专门有一小节解释robustness,译文如下:“结构的设计应使结构不敏感于偶然作用。尤其是,当结构出现局部的损坏或有个别构件失效时,不会引发大范围的结构倒塌。”在不少的英文结构工程论著中,讲到robustness时往往再加上or integrity,大概与robustness这个词汇在不同场合可有不同理解有关。前面已提到,“robust”有“皮实”之意,即身体结实,不易得病,或经久耐用,不宜损坏,意为适应性强,对非常情况也不敏感。在信号处理中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宽容”。在结构工程中对爆炸、地震等偶然作用不敏感,坏了局部也不会扩大,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整体牢固”。可是现在,这些都变成了“鲁棒”,而此鲁棒(宽容)又非彼鲁棒(整体牢固)。本来在中文中比较清楚的含义都成了稀里糊涂的“棒”。笔者以为,在传统的老学科如土木工程中引入“鲁棒”这样一个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整体牢固”通俗确切,也有可能“鲁棒”一词能会显出更大新奇的学问,但除此以外,似乎很难看出有什么别的好处。维护中文的纯洁性不排斥中文中有外文的音译词,但如果已经有了确切的中文词汇时,就不建议再用外文音译,在国标中也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追溯了中国术语学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认为中国的术语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科技翻译理论探索、术语学本体研究,到系统全面健康发展,并聚焦其各具代表性的特点。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分别描述了术语学发展历程及发展状况。术语学理论研究发端于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需求,通过术语学理论指导与丰富了实践活动。在应用研究领域,将术语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广泛地应用到名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实践活动当中,并逐步深入到新闻出版、外文翻译、辞书编纂等领域,取得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再谈汉语姓名外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笔者等人吁请解决中文姓名外译混乱的 4篇文章之后 ,在 2 0 0 2年第 2期又集中发表了 10多篇有关论文 ,反映了不同领域的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使中文姓名外译问题得到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讨论。看了这些文章之后 ,笔者受到很大启发 ,而感受最深 ,或者说认为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与大家进一步交流。一、汉语拼音是规范中国人姓名外译的基础许多文章的作者都认为 1974年 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法”(以下简称“拼音法”)基本上是科学、合理和容易接受的。它在规范中国…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各有关方面同志们的辛勤努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了。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事业,产生有益的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早在明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起,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进行了。五四运动之后直至解放的几十年间,很多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动组织起来,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50年,在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之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延聘全国各有关方面的专家为委员,把从国外引进的近代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译成规范的汉语,并统一审定已有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奠定了我国学术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基础。这些工作,正如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所说的那样:“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由此联想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不能用本民族的语言讲授现代自然科学课程,更加感到党和政府的远见卓识和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功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未能坚持始终,甚至在十年动乱期间完全中断,致使自然科学学术名词订名的混乱情况又有所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地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1978年,国务院就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专门设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在各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反复酝酿,积极筹备,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在今天正式成立。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项工作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近代科学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各学科使用的名词术语大多是由国外引入的;其次,我国的汉字有独特的构词方法,无法从外国的拼音文字直接转写,而需要加以意译。这样,由于译名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学术名词的订名十分混乱,因而导致概念与订名不一致,同一概念有不同订名,同一订名蕴含不同概念等各种不良后果。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原来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没有得到统一,新的名词术语又大量涌现,这方面的混乱情况日趋严重,给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科研、生产、教学工作等带来了有害的影响。因此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了。大家知道,思想的交流依赖于语言和所使用的名词的概念,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工具。目前,国际上一门综合了信息科学和语言学、专门研究术语订名、概念、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术语学的研究正在蓬勃开展,这门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术语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规模宏大的术语数据库已经遍及许多发达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进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促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早日实现统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并使之具有科学性与通俗性。这一工作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包括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两方面的工作),新学科的开拓,新概念的引进,国际、国内的科技学术交流,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信息的传递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交流工作中的应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性机构。这是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已经明确了的。为了保证委员会的权威性,首先,在委员会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家,其次,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中有一大批热心于名词审定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负责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这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即有权威性,又有代表性,一定会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因此,凡经委员会审定批准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新闻出版情报部门,均应予遵照执行。当然,学术权威不是自封的,它是在我们的工作中逐步被承认的。这也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因此,名词委员会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我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各位委员、各学会已经或即将成立的专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与全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任务一定能够完成。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下列几项:一、讨论并通过《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工作条例》;二、交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经验;三、讨论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学的原则与方法;四、制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规划。我希望,全体同志集中精力,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把会议开好。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使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无论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取得新的较大的进展,使之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志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最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就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可以预期,这必将给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我国的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也将在这伟大的变革中向前发展。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方毅同志于1985年4月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这段话是十分正确和重要的。根据这段话的精神,我们认为,应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数据库。而要建立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数据库,就应该先建立一个相应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系统。因为,只有在有了术语系统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建立一个相应的术语数据库的问题。这对于我们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而言,就应该紧密结合当前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还需要开发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二、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与开发术语系统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应该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因为如果在进行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时,有了一个比较正确全面的术语系统的开发思想和开发方法〔例如已有了一个切合实际需要的,较全面的名词术语系统的层次结构图(Hierarchy chart)和正确的系统开发步骤和原则〕,就会有助于名词审定工作更加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对审定范围也会更加明确;此外,在这种系统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名词审定的结果,也就很易于构成所希望的名词术语系统。显然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是十分有利的。现在仅以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及其相应术语系统的开发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上述论点。为此,需要先扼要地介绍一些我国自动化名词术语的简况。三、我国自动化名词术语简况大家知道,我国的现代自动化技术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所使用的自动化名词术语,大多由国外引入。由于我国的汉字又有其独特的构词方法,无法从外国的拼音文字直接转写,故多需加以意译。再加上国内长期以来,对于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缺乏应有的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故国内自动化名词术语的订名和译名,显然十分混乱。当然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又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本属于同一个概念的术语,由于译自不同的外文文种,故产生了不同的汉语译名。例如伺服系统和随动系统,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前者来自英文“Servo System”,后者来自俄文“следящая система”。又有的是,由于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术语本身的概念所理解的深度和角度不同,或者是由于不同的译者对汉语用词的观点和水平的不同,致使同一个概念的术语却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语名称。例如鲁棒性,粗壮性和强壮性、以及韧性、稳健性等均来自robust这一个词;测辨与辨识均来自identification。对同一个“Modern Control Theory”有人称为现代控制理论,又有人却称为近代控制理论,殊不知“现代”和“近代”两个词在我国来讲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Optimal Control”有人称为最优控制,又有人认为叫它最佳控制为好。“System Simulation”虽然目前大多称为系统仿真,但仍有称为系统模拟的。“Kalman filter”有人称为卡尔曼滤波器,却又有人认为叫它卡尔曼过滤器更合适一些。象这类现象尚可举出很多。此外还不时会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即两个不同概念的外文术语却有一个相同的汉语名称。例如Pu1se和Impulse不少人均称之为“脉冲”,因此对Pulse function和Impulse function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均称为脉冲函数。至于对外国人名的翻译就显得更加杂乱无章。同一位外国人,在中国会有好几个名字,象大家悉知的E.Routh和A.Hurwitz,对前者就有劳斯和罗斯两种叫法,对后者则有“胡尔维茨”、“霍尔维茨”,甚至还有叫他“古尔维茨”的。对于同一个Ляпунов多数人称他为李雅普诺夫,但也有人称他为廖普诺夫的。如果译者在其汉文译名后附以原来的外文名字,初学者尚可鉴别其为一人。但不幸的是,有不少译者并无这个习惯,全凭自己的主观发音而定,因此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象上述这种混乱现象,对初学者而言,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对日常教学、科研和中外学术交流,也都会带来极不好的影响。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汉语自动化名词术语,不仅混乱,而且确有跟着外国文献跑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审定工作如何同开发一个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的工作结合起来呢?下面将进行简单介绍。四、术语系统的开发那么,这个所想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是什么样子,该如何下手开发呢?我们认为,从系统的观点看,全国自然科学(包括各个自然学科分支)名词术语,应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构成一个大系统(或称为总系统)。这个大系统从其性质上讲,应属于概念型系统(Conceptual System),简称概念系统。大家知道,概念系统是不以实物为其组成成份(Components)的系统。其特点是它的各个组成成份的属性(Attributes)是用符号、图形或文字等来表征的。对这个大系统的层次结构图的初步设想如附图所示。从附图可以看出,我们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是总系统下属的一个子子系统。是属于技术科学子系统下面的一个子系统。在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下面,还应该根据当前自动化技术本身,按所包含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分别建立若干个相应的子系统。上述这些子系统,可把它们所包含的各种概念,按其在概念上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地归属分类。这样最终即可以构成一个如附图所示的,按概念归属关系所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系统。当然,对每个概念应分别给予一个单独的名称(对易混淆的名词或新名词,尚可附加一定的注解)*。应避免再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术语的归属、分类、排列,应根据相应概念的类属及相互依赖的关系来决定。同一类现象的概念、同一类设备的概念,一般应放在同一个子系统内,同一子系统内的术语的排列顺序也可以加以适当地规定(例如“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份”)。为了便于进行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每一个汉语术语按规定应选择一个最适当的英文术语与其相对应。这样就可以从本学科的概念出发开发出一个有一定规范的、有汉语特点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这样也就自然达到了对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的目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1.这样的审定是有系统地审定,不是杂乱无章地审定;2.可避免或减少上述被外国文献的名词术语牵着走的现象;3.显然,这不再是英译汉,而是在汉语术语审定之后的汉译英。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和广度都是相当大的,决非少数人可以做到。这就需要动员相当多的力量,采取有力措施,给予必要的条件,依靠广大自动化科技工作者,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自动化学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五、小结正如以上所述,我们打算结合我们自动化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开发一个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系统的试点,以便为将来全国的术语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经验。我们还准备在所建立的自动化名词术语库中,引入一定的智能功能,以便使用户在检索、使用时,更加方便。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注:订名时,应充分考虑汉语的构词特点及有关的订名原则。主要相似文献   

15.
“手性”是当今化学和药学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在立体化学中“手性”起先是用以表达分子结构的几何属性,但现在它和它的衍生词语已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了应用。文章对这些词义从基本概念到合理的应用扩展,以及中文名的表达作一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名词术语的缩略化是各种语言文字的普遍趋势。缩略化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便于书写和记忆。作为一种信息,缩略化的名词术语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输、存储和检索。西文的缩略化有其简便之处,即取其每一字的起始字母,即可组成缩略语。其中许多缩略语已为公众普遍接受。中文的缩略化则需从名词中取少数字组成,若选择适当意义明确不易误解,也可为群众接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相当一部分名词术语源自西文,其中许多缩略语已成为习用。在这些缩略语中,一部分可以音译,如TACAN为塔康、LORAN为罗兰等;一部分可以意译,如LASER为激光等;但多数西文缩略语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缩略,有些缺少元音字母无法音译,若将全部中文对应词写出又嫌太长。因此作者建议在名词术语中保留西文缩略语,这也符合汉语拉丁化的大方向。电子学名词共约5300多词条,其中有缩略语的约400余条,占8%弱。作者就电子学名词中,音译缩略语和意译缩略语以及不需译的缩略语作了分析比较,并对今后处理此类词语的工作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产科技名词,农业部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标准列入为第一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以期能消除和改善当前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做到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本文对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几个意见较多、分歧较大的水产加工名词作一简单介绍。1.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fish and fishery product)关于“水产品”的定义,我国一直是“海淡水经济动植物及其加工品”,对应的英文为“aquatic product”。但由此却出现了很多混乱,即出现“水产品”的地方,让人搞不懂是“经济动植物”,还是“加工品”,还是二者俱有。因此,有必要将其分为“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两个名词。同时,这也是为了向国际靠拢。现在国际食品权威机构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大部分水产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是将“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分开定义。如CAC在《Code of Practice for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草案中对水产品所作的定义为:“fish: 指冷血的水生脊椎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不包括哺乳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美国联邦法规21CFR,Part123和1240“水产品加工与进口的安全卫生的程序”(1995年12月18日)中指出,水产品(fish)是指除鸟类和哺乳动物以外适合人类食用的淡水或海水的有鳍类、甲壳类和其他形式的水生生物(包括,但不限于鳄鱼、蛙类、龟类、海蛰、海参、海胆及此类动物的卵)及所有软体动物。水产加工品(fishery product):是指以水产品为主要组分的人类食品。在我国水产行业标准SC/T 3009-1999《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中也是将其分开定义。在此标准中,水产品(fish)指“海水或淡水的鱼类、甲壳类、藻类、软体动物以及除水鸟及哺乳动物以外的其他种类的水生动物。”水产加工品(fishery product)指“水产品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加工如加热、盐渍、脱水等,制成以水产品为主要特征配料的产品。包括水产罐头、预包装加工的方便水产食品、冷冻水产品、鱼糜制品和鱼粉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副产品等。”另外,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二者的英文说法在世界各地也不尽相同。如CAC和美国、加拿大等国为“fish”和“fishery product”;而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则为“fishery product”和“processed product”。我国对“水产品”的叫法则一直是“aquatic product”。但根据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说法,aquatic product这个词一般不用。至于我们应该采用fish还是fishery product,现在意见还很不统一。有人认为应该向国际接轨(特别是权威机构CAC),称为fish。但也有人认为国外之所以将fish统称为水产品,是因为它们可以把“鱼”叫做“finfish”来加以区别,而汉语则不能如此区别,所以应该采用fishery product和processed product,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甲壳胺(chitosan)关于“chitosan”中文注解的混乱,可以从“第五届海洋湖沼药物学术开发研讨会”上略见一斑。笔者略微统计了一下,各与会者所用的名称大体有“甲壳胺”、“壳聚糖”、“脱乙酰甲壳质”、“可溶性甲壳质”、“几丁聚糖”等几种,大大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chitosan”为“chitin”(甲壳质)脱乙酰后的产物,所以如称为“脱乙酰甲壳质”能说明其内在涵义,但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因此有人认为用“可溶性甲壳质”更通俗些。但不管是“脱乙酰甲壳质”还是“可溶性甲壳质”都存在有这样的问题:① 名称太长,不简洁;② 对于它们的衍生物不容易定名。笔者赞同“甲壳胺”的叫法。因为,“甲壳胺”一词比较直观,单从名称上就能让人知道其分子组成上带有氨基,是脱了乙酰基的;并且相对于“脱乙酰甲壳质”和“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胺”更简明扼要,对其衍生物的定名也很容易,如“羧甲基甲壳胺”等。而对于“壳聚糖”一名,猜测可能刚开始定名时此物质只是从虾蟹等壳中提取而得名。但现在我们知道,chitosan 不光能从虾蟹壳中提取,还可从细胞的细胞壁中提取。因此,再叫此名不太合适。“几丁质聚糖”的得名是源于以前“甲壳质”也称“几丁质”而来的。随着“甲壳质”一名的规范化,现在学术界已不再或很少使用“几丁质”一词了。相应的,再叫“几丁质聚糖”也不合适了。3.冷藏(cold storage)目前关于“冷藏”的英文解释也很混乱,主要有“cold storage”、“cooling storage”、“chilling storage”、“refrigerated storage”等几种。根据“冷藏”的定义“在低于常温,不低于食品冰点温度的条件下贮藏食品的过程”。可以看出,冷藏的“冷”指的是一种低温的状态。所以cooling和chilling两个都不太合适,因为它们的含义都侧重于“将食品温度降到其冰点”这样一个过程。refrigerated的含义则侧重于“人工制冷”,而我们知道“冷藏”不仅包括人工制冷下的保藏,利用天然冰等自然条件保藏食品也属于“冷藏”的范畴。因此,“冷藏”的英文注释推荐为“cold storage”。4.模拟蟹肉(simulated crab meat)模拟蟹肉是指以鱼糜为主要原料,加入蟹提取物和香精,制成风味和外观类似蟹腿肉的海味食品。对于模拟蟹肉的定名,我国北方地区习惯上将其称为“蟹足棒”,南方地区称为“蟹柳”。但蟹足棒与蟹柳极有可能使消费者误解,但产品实际上往往是以鱼糜作为主要原料,而非真正的“蟹足”。另外,笔者发现有的模拟蟹肉产品的外包装上将其标示为“斯瑞敏”,即“surimi”。但“surimi”的意思是“鱼糜”,而模拟蟹肉只是鱼糜制品的一种,因此这种标示实际上是不严密的。关于水产加工品中有争议的名词术语还有很多,要想彻底解决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混乱状况,还要借助于水产界的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对易引起混淆的名词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共同推进水产名词术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手性”是当今化学和药学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在立体化学中“手性”起先是用以表达分子结构的几何属性,但现在它和它的衍生词语已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了应用。文章对这些词义从基本概念到合理的应用扩展,以及中文名的表达作一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Endocrine Disruptors的译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环境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新的名词术语大量涌现 ,但由于对这些名词翻译和使用上的不统一 ,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关心环境问题的普通百姓造成了工作中或认识上的麻烦和混乱。例如 ,“一类来源于环境中的、能干扰生物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 ,就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内分泌干扰物”、“内分泌紊乱剂”、“环境激素”、“环境荷尔蒙”等多种中文名称 ,其英文名称也有“endocrinedisruptors”、“environ mentalendocrinedisruptors”、“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nvironmentalhormones”等多种表述 ,并且对这类物质的定义 ,在国际上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 ,亟待统一和规范。为了尽快统一和规范环境科学的名词术语 ,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在本刊对一些新近出现的影响较大、分歧较多的环境科学名词术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以期为将来名词的最终审定奠定基础。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发表意见 ,以使审定的名词更科学、更准确、更有利于普及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从“造林学”到“森林培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正在从事《森林培育学》教材的撰写工作。这是国家教委 (现教育部 )确定的一部重点教材 ,却是第一次用这个名称 ,它的前身叫作《造林学》。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 ,在名词术语应用上确有一段值得深思的变化过程。我国的“造林学”这个词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 ,而日文的造林学又是从德文“Waldbau”直译过来的。德文中wald是森林 ,bau为建造的意思 ,这样的翻译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造林学”这个词在日本和中国都用了很长时间。但是 ,许多学者认为“造林学”这个词用得不很贴切 ,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造”字在中文里是从无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