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焦贫铀弹     
摘要 本文介绍了贫铀弹的概念和构成,从贫铀弹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入手,分析了贫铀弹的战术性能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指出贫铀弹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长期危害。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贫铀弹。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开始用贫铀合金研制常规武器弹药,先后制造了多种贫铀穿甲弹和破甲弹。随后,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国也开始研制贫铀弹并开始装备部队。进入7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一系列由铀、钛及铀、钼等合金制造的贫铀炸弹、贫铀穿甲弹和贫铀装甲弹等。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并在世界战争史上首次使用贫铀弹。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再次将贫铀弹再次被大规模用于战场。贫铀弹是否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世界上是有争论的。下面,就让我们从贫铀弹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入手,分析其战术性能和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铀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稀有元素,它由3种同位素组成,即铀-234、铀-235和铀-238。天然铀中的这三种同位素对核辐射能的贡献分别为50.7%、2.2%和47.1%,因而辐射主要源自铀-234和铀-238。贫铀是从天然铀中提取铀-235(供核武器装料或核反应堆核燃料之用)以后的废料,因其99%以上的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铀-238,故称贫化铀,简称贫铀。贫铀的硬度高、韧性好、密度大(每立方厘米19.3克),是钢的2.5倍,抗张度为4500~6000千克/平方厘米,具有极其优异的穿透力。贫铀弹,是指以贫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导弹、航空炸弹、坦克炮和航空炮炮弹、子弹等。其爆炸时,产生高温化学反应,可以用来摧毁坚固建筑物和攻击坦克。1991年海湾战争中,贫铀炸弹主要以A-10对地攻击机作为空载平台,对地面坚固目标进行攻击;贫铀穿甲弹主要以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及地面发射系统对装甲目标进行攻击,最大破甲深度几乎达到1米,而常规铜穿甲弹的破甲深度最大约为0.7米。除可直接杀伤目标外,贫铀弹还会产生较强而持久的核辐射危害。生物体(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受照射后会出现核辐射生物效应,使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遭破坏;还会使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再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使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贫铀弹对人员的杀伤,主要有体内污染和通过弹片嵌入伤口的污染。贫铀弹在爆炸过程中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会使铀形成高度分散的放射性微粒和气溶胶,一部分在大气中飘逸,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另一部分逐渐沉降至地表,进入水和土壤,通过作物和水产品等食物链进入人体。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铀,可沉积于肺部,诱发肺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铀,主要滞留于肾、肝和骨髓中,引起病变。贫铀的γ射线对人体的危害虽不大,但其主要放射α粒子的能量高达400多万电子伏,在体内射程很短,直接作用于细胞,可对DNA造成很大的损伤,引发白血病和其他癌症。贫铀弹片嵌入伤口,或者普通伤口接触贫铀造成伤口污染,进而造成体内污染,并延迟伤口愈合时间。贫铀弹不是核武器,它不是利用核裂变能量来打击敌方目标,所以国际上尚无对其使用的明文规定。然而,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贫铀弹的危害。最近在英国召开的世界禁用贫铀弹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全面停止对贫铀弹的研制和使用。对铀的医学防护,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人体内铀的促排。国内外已研究用于促排铀的药物,主要有碳酸氢钠、喹胺酸、氨羧基类络合剂(如促排灵)和氨烷基次膦酸类络合剂,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氨烷基次膦酸类络合剂。法国居里研究所对20多种衍生的该类络合物促排铀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效果最好的一种是二亚丙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促排4天后,大鼠肾和整体铀水平分别仅为对照的9%和41%。其他一些支持疗法,如营养、促进肾功能恢复、纠正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对铀暴露造成的急性肾损伤也有很好的效果。总之,贫铀弹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危害。由于贫铀的半衰期(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长达45亿年,这种危害将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国际社会没有理由对此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
战争不仅是人类的灾难,更是地球环境的杀手.无论是美国在二战中向日本扔下的原子弹,还是美军在伊拉克投下的贫铀弹,不但造成了许多平民死亡,更给当地贫民留下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现已成为全球民众的呼声,一些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研制节能环保武器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大学医学专家伊马德·萨阿敦向媒体宣布,他率领的一个医学小组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自1990年到1999年,伊拉克南部地区的血癌患者增加了1倍,女性乳腺癌患者增长了102%。萨阿敦称,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大量使用的贫铀弹。  相似文献   

4.
科学理性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所持有的一种精神。它能够使人类社会在遵循规律当中有序地向前发展。但是,科学理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负面效应限制了人类向对象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寻。对科学理性进行人文反思,倡导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是有效地克服其局限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22):65-66
人类全基因组序列为解析人类的生理和病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蓝图。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仅仅依靠全基因组序列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生理和病理的发生发展现象。因此,其背后应该有更复杂的原因存在。蛋白质组的研究正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旨在真正解析人类各基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委员会接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权利的普遍宣言》和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原则: ·承认人类基因组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 ·坚持人权的国际规范, ·尊重参加者的价值、传统、文化和人格,以及 ·接受和坚持人的尊严和自由; 同意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关于遗传研究正当行为的声明”,“关于DNA取样:控制和获得的声明”,“关于克隆的声明”,和“关于利益分享的声明”。 本委员会根据上述原则和文件就人类基因组及其成果的应用达成如下共识: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及其…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以天然自然的状态存在着,遵循自己固有的演化规律。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中所蕴含的人工信息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其中间接效应尤其具有不可预测、难以控制、不可逆、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信息及其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效应都飞速增加。人类社会对人工信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承受力是不对称的,大量增加的负面效应(例如非典病毒)如果超过临界值,可以将人类社会摧毁。因此它预示眷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科学转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益东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4):50-55,F004
本文提出致毁知识这一概念并初步论证了致毁知识的增长是不可逆的,而且在科技、经济、社会的现行的观念、机制和制度下,致毁知识的增长和应用也是无法阻止的。这意味着人类面临毁灭的危险是不断累加和递增的。这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和挑战,它关系到人类能否持续生存。这一挑战将迫使科技、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仅对其中的科学转型及其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首先在引言中简单介绍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其重要意义。然后探讨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的概念、理论预设、目的和价值以及伦理问题。最后对人类基因治疗的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痛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目前世界对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存在三大难题。文章介绍了笔者历时31年对神经病理性痛研究中的动物模型、疼痛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疗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机器人技术是人类生产技术手段由机械化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进化的必然结果。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曲折历史表明;政府的政策机器人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公众对新技术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解和态度会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的文化建构看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心理的文化建构或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主要从物质文化对人类建构的基础与动力作用,制度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制约作用以及精神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导向与定势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造成生物的多样性迅速减少,这使人类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而人类又在全力改造自身的营养和医疗水平等生存条件,使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达到了极其优越的程度,从而使自然选择对人类的作用松懈到了极点,导致人类出现了遗传病种类和患的数量剧增,生育能力下降,抗病机能骤减等多种不断退化的现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加剧,却又无法逆转,使人类逐渐走向深渊。据此本作提出了人类的最终归宿是走向终结的观点,并阐述了通过应用环境生物技术改善地球环境、以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等对策,可以防止人类的退化,延缓人类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人工自然向生态自然的演化需要人类的生态实践,生态实践的实质就是经济生产活动向自然的嵌入。文章首先分析了人工自然的价值向度与生态尺度,进而提出了人工自然中经济行为的生态嵌入性问题和工业生产的生态界面概念,并从嵌入性的视角探讨了社会物质生产的性质及其与自然生产的关系,以及嵌入性生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及其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类的出现在有效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等快速变革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犯罪、伤害、偏见、隐私泄露、尊严受创等伦理问题。充分应用数字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前提是要使数字人类将人类当作目的,而非工具,归根结底要对人类做出善的行为,从而有效规避数字人类对人类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知晓数字人类需要被作为“完全道德代理人”而存在,进而将其放置于与人类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生命伦理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关于人类增强的争论常常被归纳为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两大阵营之争。而神经伦理学家卡布雷拉却将人类增强的应用范式划分为生物医学范式和超人类主义范式,主张二者在人类增强的目的、应用领域、实施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人类增强的生物医学范式与超人类主义范式的争锋是从肯定的方面来探讨和解决人类增强问题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她提出了第三种可能范式,即社会范式,并主张这是一种看待和应用人类增强技术的新视角,它跨越了两大主流范式的争论框架并弥补了其局限。并且,卡布雷拉还据此对人类增强的三种范式进行了优先性排序。不过,她所提出的人类增强的社会范式在实践可行性、技术基础、优先性依据、概念命名以及对解决相关争议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地反思和论证,否则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3,(2):21-22
我国80%的湖泊与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是全球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水华和赤潮现象的频发,藻类毒素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何快速消除水体藻类及其代谢物的污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对人类增强技术表达诸多人文担忧的语境下,为了促进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发展,将从三个方面对其合理性予以探析。首先,健康是人生命存在的最基本保障,人类增强技术对人的健康具有强大的优势和正向人文价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均具有维护和促进作用;其次,人类增强技术将人类推向一种后人类的理想形态,对人类增强技术带来人的自主性和人性丧失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类的进化史、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和人作为操作性的存在都充分表明后人类理想人的可接受性;第三,从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增强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发展向人的回归,也是人的技术本质的展现。人类增强技术符合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逻辑,呼吁一种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观念上的转变和对建构人类增强技术实践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从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到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再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人类对心理疾病理解的三个阶段,它揭示了人类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深化过程。人类对心理疾病的探索也就是对自身本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