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有影响的教育家。朱熹在政治上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他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这些经验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瑕瑜互见,鱼龙混杂,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讲授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主要方武,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讨论、自由命题、口试等方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辅助方式,而将读书指导法融入《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由“教会”到“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忠孝廉节堂     
书院的正厅,是古代讲学的场所,故名讲堂。左右两壁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每字高1.69米,宽1.22米。后人便因此把正厅取名为“忠孝廉节”堂。堂内两廊置放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是清乾  相似文献   

4.
朱熹语录是朱熹讲学内容忠实而传神的记录,是一种“活泼泼”的语言形态,文白参杂。为使深奥义理明白晓畅,多方设喻,不避俚俗,信而有征。朱熹在致力于学术思想传播的同时,饱含着他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今选释其中部分疑难词,以凸显宋代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进步教育观。要实现“教学相长”,就要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而教学则是在特定时间内由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知识传承的动态过程。愚以为,作为教者,应充满热情为  相似文献   

6.
论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在他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亲自编著了大量书籍,其中用于儿童启蒙教材的主要有《小学》、《童蒙须知》和《训蒙绝句》,形成了一套童蒙教育思想体系,即以学“眼前事”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一生,除做过短时间的兰陵令外,都是在讲学和著书中度过的。荀子先后到过齐、楚、赵、秦等诸侯国,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学生,李斯、韩非等就是在他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说理散文,都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艺术美是心灵美与生活美的结晶,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凝聚而成的。中国古代散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中国古代散文作家们在写作艺术上对美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借鉴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的审美写作经验,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散文写作艺术水平,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写作经验,表现在诸多方面,现根据个人理解,就其主要的予以简要论述。 一、文质并茂、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之一。美的哲学就是合谐的哲学,就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辩证统一,既是自然发展的法则,也是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法则。写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有美的心灵的闪光,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发现。只有物我相融、表里如一、质文并茂、虚实共生,才能写出真正所谓“完善”的散文。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子《道德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大音”和“大象”质形和表里的辩证统一。这种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中也各有认识。挚虞《艺文类聚》中说:“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朱熹,一生中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其主要贡献在哲学和教育方面,但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面很广,他对法的起源、法的作用,对宋代法律分析评价,对刑法、民法、行政法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对法的认识与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朱熹的法律思想应该成为朱熹思想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直到前往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讲学时,我才第一次听到“郑和”这个名字。当时,我刚作完题为《欧洲人们的航海与地球大发现》的报告,一名学生凑上前来告诉我,古代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叫郑和,是明朝的宦官。“郑和下过西洋”,这名学生显然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对我说这番话,“他到过许多地方,有印度、阿拉伯,还有非洲。他是我们中国的哥伦布。”  相似文献   

12.
教作文和教做人,写什么和怎么写,模仿和创造,“放”与“收”,是作文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必须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统一起来;应着重抓“写什么”,以“写什么”来带动“怎样写”,但也不能忽视表达的训练;要鼓励学生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创造;先“放”后“收”是我国古代写作教学一条重要经验,要先大胆放,再适时收,放中巧收,收中求放。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将读书指导法融入《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教会”到“学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阐释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其包含“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善教善学”的教育方法,“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启发当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提升教师及学生的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冯流君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只有三个人是真能懂得文学的,一是孔子,一是朱嘉,一是王夫之。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素以哲学家、思想家著称。他在理学领域里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反倒忽视了他的同样深厚丰富、博大精深的文学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似乎除了一些道学家的陈腔滥调外,无甚可取。在世界性的朱子学研究中,对朱熹文学思想的探讨始终是最薄弱的一环。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否定的、负面的、批判的意义上谈到朱熹的文学思想,并且主要只抓住他的文道论大做文章,把他的文学思想简单归结为干瘪的文道论,从而也就把他简单地划…  相似文献   

1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开创者,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孔子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学而不厌”、“刻苦发愤”、“虚心求实”的学习态度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和重视德育的教学目的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大一统”理念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政治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概念,对中国古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产生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演进由“形成期”“变化期”“成熟期”三个时期组成。“大一统”理念在中国古代与“正统”“道统”“华夷”“朝贡体系”等概念和制度息息相关,并通过它们展现出自身丰富多彩的内涵,最终对中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文明模式产生直接作用。当前,“大一统”理念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属于私人讲学性质的书院,历经千年而不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书院教育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北宋二程理学的开创之地,对二程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其后理学教育思想一直是它的中心教育内容。嵩阳书院在嵩山脚下,是整个嵩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学的立场来说,朱熹“《诗》教”的核心目标在于“导性情之正”;实施的具体途径,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令受教育者在《诗经》的阅读和学习中感发志意,将正性情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和学者、教育家陆九渊、陆九龄两兄弟,学术观点不同,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派,他们曾长期地进行过口头和书面辩论,他们的学生也有不少参加到这种辩论中去。在鹅湖寺讨论学术问题时,其辩论就相当激烈。当时的书院多为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或基地,岳麓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曾是朱熹讲学之所,象山是陆九渊讲学之地。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